孙武兵法吧 关注:5,605贴子:49,112
  • 16回复贴,共1

我看《孙子兵法》之一:论《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看《孙子兵法》之一:论《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
  (在部队工作25年,现为公务员。酷爱《孙子兵法》,试图将长期背诵、研读以及结合实际思考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孙子兵法》是诞生于2500年前的伟大兵书,其思想理论和实用价值不仅适用于军事斗争,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历代以来,对其注释和解读的书籍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在今天这个随处都能找到有关这部书信息的网络时代,我还要来涉足这部书,是什么意思?没错,我认为我有一些新的、独到的见解,值得拿出来介绍给感兴趣的朋友。
  的确,我也扪心自问过,相较于历史上以曹操为代表的注解孙子的十一位名家,相较于其他无数的研读这部书的专家学者,我一介草民,凭什么会有拿得出手的独到之处?或许正是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吧,我正因为没有以上那些人物的来头,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轻松。作为一个在军队工作20多年的人,纯粹以一种业余爱好的姿态,通过几十年来的背诵、研读,特别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是有可能有新认识的!
  当然,我这么个来路,若没有大人物的推荐,是难以登山大雅之堂的。而我想大人物恐怕是不会轻易接受我的看法的,所以只能借助自媒体来抛砖引玉了。
  我的最大感悟在“形”、“势”二字特别是“势”字上。在《孙子兵法》中,这两个字显得非常特别。两个字都独立成篇,都在篇末被认定为致胜的原因。然而对如此重要的两个字,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注家竟说法不一,迄今没有共识!基于这一点,我先推出集中论“形”、“势”二字的内容。企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再回过头来逐篇依次解读。
  这部分有可能会被诟病失之于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抛出我的新观点,为了控制篇幅而没有全面地解读原文。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原文就容易理解我的观点了。而要了解《孙子兵法》原文,从网上或其它书上都不难做到,就不需要我再重复啰嗦了。到后面专门讲到《形篇》、《势篇》的时候再进一步展开来解读。
  论《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
  一、“形”指有形的军事实力
  对“形”的认识歧义少一些,认为指军事实力已是当今学界的主流。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从孙子原文出发做进一步的剖析。
  本篇虽名为《形篇》,却只在结尾提到一次“形”字。前边大部分都在描述善用兵者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就是守必固、攻必克,胜利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从“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开始,是本篇的重点部分,讲怎样达成前述善用兵者的最高境界。紧扣“称”,从三个层面讲怎么才能胜利。这部分也是解读“形”的关键所在。“称”的本义是称量,在这里引申为对比。
  第一个层面讲“数生称,称生胜”,认为胜利是称“数”称出来的。“数”出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是国家的幅员推算的物产资源所决定的。当今的说法是综合国力所决定的。显然这个“数”指的是兵员数量,即军事实力。用兵员数量形容军事实力是从古到今的通例,说哪支军队实力强弱一般都说有多少人马。但严格地讲光是兵员数量又不足以确切描述军事实力。因为武器装备不同战斗力就大不一样,后勤保障是否到位也决定着实力,还可以举出很多。孙子在《虚实篇》中也说“敌虽众,可使无斗”。这样看来,更为贴切的是把“数”理解为以兵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实体为主的有形的军事实力。“数生称,称生胜”,孙子认为这种有形的军事实力的对比,决定作战胜负。
  第二层面进一步强调胜利一方这种有形的军事实力要强大得多。镒和铢是形象化的比喻,形容差距很大。
  第三层面讲胜利的情形就像“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般所向披靡,其原因在于“形”。前两个层面已明确清晰地讲了致胜的原因在于有形的军事实力,这里又说是“形”,那么这个突兀推出的“形”与前述有形的军事实力就只能是同一所指。
  归纳这三个层面的结论就是:由综合国力所决定的以兵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实体为主的有形的军事实力,就是“形”,决定作战胜负。当今的说法叫做硬实力。从“形”字的词义来看,有“器物、实体”之义,也可以用来表达有形的军事实力。
  形字本身有多种词义,还可以指外形外貌、形态、形体、形象、形迹、地形等等。在书中其它很多地方确实是这些意思,比如“形人而我无形”。但放在《形篇》则讲不通,因为仅凭外形外貌或者地形等因素根本不可能决定胜负。对“形”字的各种解读各有道理,究竟怎么解读要看具体用在什么地方。为便于区别,我们把形容军事实力的“形”字都加上了引号。
  这样认识“形”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边描述善用兵者的最高境界就好理解了。在具体的战局中,只要“形”的优势很大,所打的仗必然就是攻必克、守必固,胜利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形”解读到这里,需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孙子为什么要刻意推出“形”字?有形的军事实力是综合性的概念,需要有个简约的专用词来代指。这个“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字,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不能离开《孙子兵法》来理解的。
  (二)《形篇》讲的道理是否太过简单?“形”强的打赢弱的,也就是大欺小、强胜弱、多胜少的道理妇孺皆知,还需要伟大的孙老师用专篇来说吗?没错,道理是很简单,但战争是复杂的,在紧张的战局中,因为利益、名誉、情绪、仁义或欺诈等等复杂因素,为了顾全大局而自我牺牲,或者遭人暗算而落入圈套,导致以弱击强、自投死路的战例有很多。
  (三)既然“形”直接决定胜负,那还讲什么兵法?直接做个大磅秤一称不就完事了?确实有这种情况,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有一方投降了。但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不论实力如何,都是通过你死我活的血拼才决出胜负的,甚至整体“形”弱的一方还是最后的胜者。这个问题暂且搁置,等到后面把“形”与“势”结合起来看就简单了。
  二、“势”指营造战场态势
  和“形”相比较,对“势”的认识歧义更多;如果说我对“形”有新的认识,对“势”则有几乎全新的认识。
  “势”,通常指一种客观状况,指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交战双方的既有态势。以下简称“既有态势”。但孙子用了一个专篇来讲的“势”显然不会就这么简单,更不至于造成争论不休。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孙子在通常把“势”理解为名词性的态势的同时,还特别赋予了“势”以动词性的词义——营造战场态势。其理由如下:
  (一)书中直接这么讲的。在《计篇》中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根据利害关系而灵活采取相应行动,直白地说明“势”就是动词意义的营造态势。另外,孙子两次提到“任势”,“任”字有使用、运用的词义,这也是直接地说营造态势。
  (二)从古汉语名词活用的规律来看,“势”在多处活用为动词性的营造态势。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比较常见。一个名词是否作动词用,是由上下文来决定的。当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词义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词(饭——吃饭)就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突出的有以下几个地方:
  1、“战势不过奇正,”如果按名词性词组译为战场的“既有态势”只有奇正两种则讲不通,只能按动词性词组译为营造战场态势(的方法)只有奇正两种才讲得通。
  2、“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节如发机。”孙子在《形篇》刚说了“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把这两个“势”理解为危险的、像弩机张满待发般紧张的“既有态势”,两者就显得格格不入。而营造态势的过程需要捕捉战机、险中求胜,则难免危险而紧张。所以这两个“势”字只能理解为动词性的营造态势。
  3、“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求之于“既有态势”根本讲不通,只能求之于通过主观努力去营造态势。
  4、最后一句总结,讲善战人的战场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千仞之山砸下去一样,其原因在于“势”。前面的是名词性的“既有态势”没有问题,后一个不可能再简单重复,也只能理解为营造态势。
  (三)作为动词性理解才能与孙子对“势”的特殊重视相吻合。名词性的“既有态势”仅指一种既成事实的客观状况,从兵法来讲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只有动词性的“势”,才蕴含着丰富的运筹帷幄的发挥空间,才能与孙子所赋予“势”字的特殊重视相吻合。
  可见“势”字也和“形”字一样,不光是一般意义上的势字,也是孙子为了表达其兵法思想而赋予了其特定含义的,也是不能离开《孙子兵法》来理解的。同样,我们也把这种作动词用,指通过主观努力去营造战场态势的“势”字都加上了引号。
  三、“形”与“势”结合的效力
  这样理解“形”与“势”,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势”没有“形”的支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离开了“势”则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效力。这种结合可以描述为:通过“势”达成强“形”对弱“形”,从而取得胜利。
  实现这种结合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从古至今表现得纷繁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外交、谋略、诡诈、谍报、地形、火烧、水淹等等数不胜数,将来还会不断创新下去,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幻空间。显然,这就是作战指挥和兵法研究的主题,也是衡量指挥官能力水平的标尺。当今的说法叫做软实力。
  这样,《孙子兵法》的整体结构可以梳理为:胜利来自“形”的对比,“形”的对比来自“势”,“势”来自各篇所述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或者说胜利是目的,“形”是阶段性目的,“势”是途径,其它各篇是方式方法、手段技巧。
  纵览战史,总体“形”强的一方如果能通过“势”来保持住,避免被一口一口地吃掉,一般能赢得最后胜利。而前面搁置的整体“形”弱的一方成为最后胜者的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势”,在局部达成强“形”对弱“形”来取得胜利。这样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最后赢得胜利。另外,“势”发挥得好,软实力的大部分要素都可以折算为“形”。政治思想、地形地貌、火烧水淹之类的,都可以直接体现为“形”的消长,甚至能够使“形”成倍地强化或者弱化。比如正规军较之散兵游勇一人能抵多人,地形利用得好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也符合“势”决定“形”的对比,“形”的对比决定胜利的道理,只是表现方式略有不同。
  总之,“形”与“势”有着特殊重要性,其有机结合是《孙子兵法》的基本套路,其它各篇所述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都是围绕这个套路而展开的。


1楼2020-06-20 11:40回复
    匠心独运,慧眼独具!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0-06-20 19:11
    收起回复
      齐安城简【孙武兵法】“九势”
      【昔之善战者,任势也,故任势有九,曰道势、曰天势、曰地势、曰人势、曰权势、曰阵势、曰气势、曰变势、曰诡势,道势者:天势者:阴阳有理,寒暑有节,时制莫不以常规而循,能用之,则必为利于已战之前,弗用之,则必为患于无穷;地势者:远近有数、而广狭有度也,故林地多骑射,山地易设伏,车、徒则便于平野之地也,昔者,地皇埜分九州,地俗一体而化之,传于本朝,更而用之,故以中南、太行之东为纵,以河江为横,纵横交错而成井之,以划九州,九州者,曰雍、曰并、曰荆、曰豫、曰幽、曰扬、曰青州、曰冀、曰兖,人势者:若能顺从政教者,必忠于君主,终于君主,则能同心同德,能同心同德,焉能不以死报国哉?能得人力之用者,虽微必胜,反之虽昌必衰;阵势者:天之时、地之利、人之同,有一不得者,阵弗能立,势弗能成也;气势者】三军可夺气、将不可以夺志,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朝气、击其惰归也,【权势者:能知天之时、得地之利、应民之情,能权利害之得失,知阴知阳、知天知地、知顺知逆、知动知静、知彼知己,则战无不胜矣!变势者:转势也,故善为用兵者,劣能转均、均能转优,反之,虽处于优势,亦能转为均势,均能转劣,如此则知变势者也;诡势者:有阴阳不测之谋,假鬼神乖戾之策,有间亲、离疏攻心之术,故诡势者,空战也。善为势者,国和而民同,军和而卒同,如此则军民与上同意者也,凡善战者,四路必彻、五动无碍也,进有所途、退有所踞,攻有所取、守有所隘,如此,行有所为、动有所举,途有所取、退有所固,能化险为夷,转患为利者,天、地、人与时势相宜也。使敌之势,转逸为劳、变利为患,使敌国乱民异,军乱卒离,使敌军民与上存异志也,使敌四路受阻、五动寸步难行,使敌进无所途、退无所踞,攻无所取、守无所隘,行不知所为、动无所踞,敌进无所途、退无所固,使敌转夷为险变利为患者,使敌天、地、人与时势相背也、为主为将者,不可不察之、不可不知之、不可不修之、不可不慎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险】如彍弩,其节短、【短】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势者,量也、力也,故量力而能行也,竭力而能为也,势者,利也、静也、顺也,故能因形制宜,因势利导者,莫不悬权而动,静处之、以积其力,顺佯敌之意,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以电闪不及瞑目、雷鸣不及掩耳之势,雄积之、而后搏发也,敌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势者,空也,能推波助澜、变幻风云,可颠覆行舟,飞沙走石、力拔巨木,折柱毁屋者,风也,风者,空势也,无穷之力也,难尽之利也,若雷电之下,碰之者死,触之者亡,此无形之势也,故善用兵者,善发天地物物之力也,能如此者,不费而屈人之兵也】。【故能得九势】之用者【者,能便九势之利也】,故善战者,有择人之【任】势,【任】势者,志上鄙以谋,【故将军不可以夺志,志气者】,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也,鄙以谋者,动之、能使吾乱变为治,转哗为静,使敌治变为乱,转静为哗】。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地有一害、势有不可攻,可使之能守】。地有一利。势有不可守,可使【之能攻,有陷于】国势,有得其安者,有【得其危者,因任九】势【而得其安,失九势而得其危,九势者,难得而易失也】(11)。此神明之势也。
      点评:这一篇齐安城简为删节后的缩立简,将九势的具体论述几乎全部删节,传世本【孙子兵法】“势”只保留了一小部分而已,这就是事实!银雀山汉墓竹简发现有“九势”残简,在这里就比一一例举了。
      译文:兵的形体已经形成,兵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古代善于作战的人,使用趋势,所以有权势有九,是道势、说天气形势、说地势、说人的势力、说权势、说阵势、说气势、说变化趋势、说诡诈权势,道权势的人:向趋势,时间一定会顺利的用常规,应四时的正常秩序,不要以尧、舜而生、不要因为夏桀、商纣而死亡,能够顺应能力应是生命,否则就会灭亡;天势的:阴阳有道理,寒暑有节,当时制度无不以常规而沿,能用的,那一定是利于已经交战之前,没有用的,那一定是担心没有穷尽;地势的人:远近有数目、宽窄而有度的,所以林地多骑马射箭,山土地交换设下埋伏,车、徒就在原野的优势。从前的人,广阔的土地上,以四野分为九州,各地的风俗一体而变化的,流传于本朝,更是实用的,所以以中南、太行山的东面为纵向,以黄河为横,纵横交错而形成井的编制,用以九州,见第七卷、第三图,军队管理九个州的要略趋势图,九州包括,一是雍州、二是并州、三是荆州、四是豫州、五是幽、六是扬州、七是青州、八是冀州、兖九是州,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优越性,应该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如果能顺从政治教化的人,就一定能够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优越性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顺从政治教化的人,就是一定要忠于君主,只有终于君主,才能够能同心同德,能同心同德,怎么能够以死报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够获的彻底全胜,如果是相反的,虽然一时的昌盛,也势必趋于衰败;战阵:就是在于能够顺应天时、充分的利用地利、让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的,就没有有一个不成功的,战阵如果不能立势,这也是趋势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气势的盛衰,三军胜负,士气的盛衰决定着三军的生死存亡、将士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局的发展趋势,所以朝气锐利、昼气惰、暮气就趋于衰竭,善于用兵的人,就在于避开他的朝气、打击敌军的怠惰了. 善于审时度势人:就在于能够懂得天时、顺应地利、能得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就是在于能够权衡利害的得失,知道暗中,知道明取、知天知地、知晓顺势、能清楚逆势、知道所采取行动的行止、能够知己,又能够了解知敌军,就战无不胜了!形势的变化:就在于转向趋势,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劣势能够转换均是、均势能够转优势,相反的,虽然处于优势,也能转变为均匀势,均势能够转劣势,这样就是洞悉变化趋势的原因;了解诡诈权势的人:有阴阳不测的阴谋,借助鬼神不正常的策略,有机会亲近、离疏攻心的方法,所以了解诡诈权势的人,就在于实际掌控有效地空间、区域而采取作战的。善是权势的人,国家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共患难,军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军民与国家就一定能够同心同德,大凡善于作战的人,交通要道必须要彻底贯通、所采取的行动动没有障碍,进有途径、退有所守,进攻有所得、防守有所依峙,像这样,行有所为、动有所结果,进有所得、退有所坚持,能化险为夷,转患为利的,天时、地利、人与时代趋势相适宜的,己一定能够无往不胜。使敌人的力量,转逸为疲劳、变不利为患,使敌均对其国家于民离心离德,使军士兵众叛亲离,使敌人军民与其国家存在不同目的,使敌人四路受到阻碍、行动上寸步难行,使敌人进攻没有什么途径可走、退无所守,进攻限于盲目、退无无所依,行不知所措、动无所为,敌军进攻没有什么途径可行、退却没有巩固的后方可以防御,使敌人转夷为危险,变为有利的为不利,使敌人逆天时、失去地利、人与时代趋势相背离,敌军必然区域失败,这些问题,不可慎重的给予观察,不可以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不可不身体力行的予以践行、不可不不慎重的予以考查。这就是被称为的神明的势态。
      探析:这一段文字见于传世本“军争”篇,例如;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见于【孙武兵法】“军击弌”例如;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三军可夺险,三军可夺食,将军可夺志,将军可夺心,士卒可夺气,士卒可夺利。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是故围地谋,死地战,争地夺。是故甲兵避,利阵魁,粮队。故善握奇者,避其锐气,击其昼暮。避其围死,击其争重。避其甲兵利阵,击其粮役草队。在诸多的科学事实依据面前,一切的所谓无理纠缠式的质疑,都显得憔悴无力,我们深信相比较之下,如青青之流水,优劣长短自出矣!【孙子兵法】“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险】如彍弩,其节短、【短】如发机。不难看出,传世本为“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这一段文字也见于【孙武兵法】“势备”篇,例如;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戮目以同,同视招,柄正两相,相而和,发于肩应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道所至也。故曰:势而不见,弓弩之为势也。弓弩有翕张。弩翕,势之有也。弩张,势之备也。势有一立,立有戮力以同。中招者,势之备也。故势有能有不能,距远而钧力大者,势能也。距中而钧力中者,势能也。距近而钧力小者,势能也。故距远而钧力小者,势不备也。距近而钧力大者,过势者也。是故善战者,其势备,其势险,其招中,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故以此势而迎敌者,敌必惧矣。惧必败矣。此势备之道也。然导致溃败。传世本并没有将‘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论述透彻,他在‘四备’比喻切切、阐释透彻、论述分明。具体论法也有所不同。
      戊戌年季冬、二零一九年、元月二十五日
      西安古兵学研究会研究员、副会长、鬼谷洞俗家弟子戴文译白


      4楼2020-06-25 11:55
      收起回复
        不用客气!


        5楼2020-08-05 11:42
        回复
            楼主此帖,已经全文转载至《兵法吧》:https://tieba.baidu.com/p/6931601966
            欢迎楼主光临《兵法吧》!


          IP属地:四川6楼2020-09-07 11:12
          回复
            伪军事科学院、政委方向、院长杨学军应该主动向中央军委提出辞呈!建议我最高当局应该就地免去伪战争研究院政委佟海青、院长陈荣弟党内外一切职务!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责成有司介入调查,严肃查处!


            8楼2020-09-14 09:15
            回复
              这贴说的好,值得一看。为数不多的对势理解的相对客观的论调。从军25载养成的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还是很宝贵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2-05 08:45
              收起回复
                谢谢!


                10楼2021-12-07 10:15
                回复
                  我个人认为,不要太注重把主观和客观的概念带入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形势。因为在孙子那会,连孙子自己都不知道主管客观是什么。这并不利于我们现在的指战员离开现在的军事观念去理解古人的思维特点。这也会导致,在全新战争形势中难以理解新的战争变化。
                  可能我这么述说有点难以抓住重点,我换个适合今天哲学的说法,敌人的主观想法,对于我方的临战人员,也是一种客观情况的存在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势,有独特的论述方式,便是可以制形。有形才能应正,而制胜在于制约形,也可以创造形。统摄为一个“制”字。
                  任何形,都有所制约,也就是说任何正都有可以制约的办法。比如,忠勇是一个将士的正,但如果要对付这样的敌方将领,忠勇就是他的限制。再比如,地方武器装备,人数远远胜于我方,就是形胜,而我方将领如果意识到人数多,武器精良也是对面的制约,那么就可以制形,特别注意,战国时候,制的概念还没有分裂出制约和制作两层意思,还是统合在一起使用,这也就是历史发展中大家理解意思发生艰涩的一个关键所在。
                  意识到对方形之所害,就可以生我方新形。而这个过程就是势,故,孙子兵法中势以阳论,变换无极,故用九势,九乃阳之极,亦是因形而用,并非今天只是一个数字而已,里面还有谋动的思维在。
                  篇幅所限,就随便聊下,希望我们部队的将士们能更好的理解孙子兵法,与今天的现代化战争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完全超越于目前认知的战略思维和战术体系。


                  IP属地:江苏11楼2021-12-08 23:28
                  回复
                    建议楼主对9楼的bjlei01,敬而远之。一旦他职业喷子的真面目显露出来。楼主很容易受到伤害。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6-28 10:21
                    回复
                      听说论持久战是现代兵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06-28 16:23
                      回复
                        孙子兵法告诉我,形,放到面上的力量可以看到计算的,势,看不到但需要积累力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9-03 15:05
                        回复
                          学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9-09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