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网店生意越来越好了,春节过后这段时间,老布鞋的销售数量也在持续上升。”4月12日,巨野县柳林镇的崔庄村老布鞋“达人”,“90”后崔化雷对自己的老布鞋事业发展信心满满。
与许多大学生一样,同属“90”后的崔化雷大学毕业后也有去大城市发展的愿望。“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了,谁还愿意回来啊!”大学毕业时,崔化雷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去大城市里工作。
毕业后,崔化雷选择了去“北漂”,然而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切实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刚刚去北京时,由于工作不固定,收入没有保障,崔化雷摆起了地摊维持生计。
后来,崔化雷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丰厚。有一次他很想穿母亲亲手做的老布鞋,于是打了电话。没几天,崔化雷便收到了母亲寄来的老布鞋。看到鞋子,崔化雷悲感交加,儿时的记忆开始浮现在眼前。崔化雷称,小时候经常穿妈妈纳的“千层底”,那时候从没有仔细打量过它们,觉得只是一双普通的布鞋。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是凝聚着传统工艺和母亲辛勤劳动的结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传统工艺的老布鞋舒适透气,不仅养生,还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于是,崔化雷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下,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乡村,结合实际情况与乡邻一起做起了老布鞋的生意。
一没资金二没经验,创业初期的崔化雷一边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一边慢慢摸索其中门道。
网店开起来,手工布鞋订单越来越多,母亲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崔化雷发动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当他的工人,既解决了自己的生产问题,还给她们带来了收入。
“从家到这儿也就一里地,走着就来了。家里的孩子也在这附近上幼儿园,送完孩子上学就过来干活儿,方便。”正在纳鞋底的张楼村村民白秋兰说。
现如今,崔化雷和镇扶贫办结合,在周边村里成立了“老布鞋扶贫加工车间”,工人多时有将近百人,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崔化雷设计的老布鞋款式有上百种,每年的销售5000多双,去年销售额达到150万元。他还通过开网店销售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老布鞋“纳”出致富新路,小产业支撑起大扶贫。谈及以后发展,崔化雷想着将老布鞋产业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念东 通讯员 谢新华 报道)
与许多大学生一样,同属“90”后的崔化雷大学毕业后也有去大城市发展的愿望。“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了,谁还愿意回来啊!”大学毕业时,崔化雷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去大城市里工作。
毕业后,崔化雷选择了去“北漂”,然而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切实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刚刚去北京时,由于工作不固定,收入没有保障,崔化雷摆起了地摊维持生计。
后来,崔化雷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丰厚。有一次他很想穿母亲亲手做的老布鞋,于是打了电话。没几天,崔化雷便收到了母亲寄来的老布鞋。看到鞋子,崔化雷悲感交加,儿时的记忆开始浮现在眼前。崔化雷称,小时候经常穿妈妈纳的“千层底”,那时候从没有仔细打量过它们,觉得只是一双普通的布鞋。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是凝聚着传统工艺和母亲辛勤劳动的结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传统工艺的老布鞋舒适透气,不仅养生,还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于是,崔化雷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下,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乡村,结合实际情况与乡邻一起做起了老布鞋的生意。
一没资金二没经验,创业初期的崔化雷一边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一边慢慢摸索其中门道。
网店开起来,手工布鞋订单越来越多,母亲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崔化雷发动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当他的工人,既解决了自己的生产问题,还给她们带来了收入。
“从家到这儿也就一里地,走着就来了。家里的孩子也在这附近上幼儿园,送完孩子上学就过来干活儿,方便。”正在纳鞋底的张楼村村民白秋兰说。
现如今,崔化雷和镇扶贫办结合,在周边村里成立了“老布鞋扶贫加工车间”,工人多时有将近百人,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崔化雷设计的老布鞋款式有上百种,每年的销售5000多双,去年销售额达到150万元。他还通过开网店销售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老布鞋“纳”出致富新路,小产业支撑起大扶贫。谈及以后发展,崔化雷想着将老布鞋产业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念东 通讯员 谢新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