鹡鸰是麻雀之外最常见的益鸟,小时叫它水鸟。自从爱上鸟类摄影,鹡鸰便是我们的常客,每次出去都会有它的镜头。更进一步了解后惊奇的发现,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声名显赫,令人钦佩。而今鹡鸰文化【我的提法】悄然兴起,我在此推波助澜。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描述: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比喻兄弟友爱之情。后代众多文人大家、政治家也都引用其意赞美鹡鸰的这种兄弟情谊。唐 孟浩然 《入峡寄弟》诗:“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宋 刘克庄 《乙酉答真侍郎书》:“在东朝则非鸣鸠平均之意;在上则少鶺鴒在原之情。”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猛省著鶺鴒在原,瞥见了荆花旧妍。”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诗序:“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鶺原。’”鲁迅 《旁徨·弟兄》:“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你们真是‘鹡鸰在原’。”亦省作“ 鶺鴒原 ”、“ 鶺原 ”。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皇帝李隆基作《鹡鸰颂》,对鹡鸰推崇备至:开元七年(719)秋,有鹡鸰约千只翔集于宫殿,玄宗见其飞鸣行摇,不畏人之状,联想及兄弟相聚之乐,遂召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撰颂文,玄宗亲自书成此卷,这可能是他传世仅存的书迹。 鹡鸰鸟飞起时,会尖锐而短促的啼鸣,走路时,尾部经常上下左右做有规律的摆动,因为有这种「飞鸣行摇」,互相联系照应的特性,所以诗人把它比喻成急难中的兄弟。 唐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四十四年。 他即皇位之初,在家族中很有纠纷,必须笼络自己的兄弟,而又不愿他们实际干预政治,于是将五位兄弟派驻到远离中央的地区,每年一朝见,因此借着这篇颂文表达思念兄弟之情,也寄望兄弟间互相照应,不会发生夺权之政争。 这卷书法自首至尾,运笔精力专注,清楚的交代每一笔画的开始、转折、停顿与收尾。 明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似,只是笔画更为粗壮,可以看出从初唐以来,唐太宗倡导王羲之书法对于皇室后代的影响,也反映盛唐时期,对于丰腴之美的好尚。
书法作品如下:
此帖书法,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如今保存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
附:鹡鸰颂(并序)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楹,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襃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鸟纲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鸟类的通称 。体长17~18厘米;背羽纯色,无纵纹;尾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世界共有10种,中国有4种。因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故又称点水雀,尾颤儿。体色大都由黑白二色组成,如白鹡鸰;或由黑、黄、白、灰、绿色组成,如黄鹡鸰、黄头鹡鸰、灰鹡鸰等。
鹡鸰为地栖鸟类,生活于沼泽、池塘、水库、溪流、水田等处。白鹡鸰常在路边出现,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并连续发出铜铃般的鸣声。繁殖期雄鸟站在土堆、石堆等高处鸣唱,非常动听。日落时,均飞入竹林、灌丛中,与麻雀、田鹨等混栖。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99%是昆虫,包括蝇、蚊、甲虫、蝗虫、蚱蜢等;秋季兼食些草籽,是农田的益鸟。近年又有专家把它分为白鹡鸰、黄鹡鸰、灰鹡鸰、西黄鹡鸰四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描述: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比喻兄弟友爱之情。后代众多文人大家、政治家也都引用其意赞美鹡鸰的这种兄弟情谊。唐 孟浩然 《入峡寄弟》诗:“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宋 刘克庄 《乙酉答真侍郎书》:“在东朝则非鸣鸠平均之意;在上则少鶺鴒在原之情。”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猛省著鶺鴒在原,瞥见了荆花旧妍。”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诗序:“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鶺原。’”鲁迅 《旁徨·弟兄》:“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你们真是‘鹡鸰在原’。”亦省作“ 鶺鴒原 ”、“ 鶺原 ”。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皇帝李隆基作《鹡鸰颂》,对鹡鸰推崇备至:开元七年(719)秋,有鹡鸰约千只翔集于宫殿,玄宗见其飞鸣行摇,不畏人之状,联想及兄弟相聚之乐,遂召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撰颂文,玄宗亲自书成此卷,这可能是他传世仅存的书迹。 鹡鸰鸟飞起时,会尖锐而短促的啼鸣,走路时,尾部经常上下左右做有规律的摆动,因为有这种「飞鸣行摇」,互相联系照应的特性,所以诗人把它比喻成急难中的兄弟。 唐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四十四年。 他即皇位之初,在家族中很有纠纷,必须笼络自己的兄弟,而又不愿他们实际干预政治,于是将五位兄弟派驻到远离中央的地区,每年一朝见,因此借着这篇颂文表达思念兄弟之情,也寄望兄弟间互相照应,不会发生夺权之政争。 这卷书法自首至尾,运笔精力专注,清楚的交代每一笔画的开始、转折、停顿与收尾。 明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似,只是笔画更为粗壮,可以看出从初唐以来,唐太宗倡导王羲之书法对于皇室后代的影响,也反映盛唐时期,对于丰腴之美的好尚。
书法作品如下:
此帖书法,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如今保存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
附:鹡鸰颂(并序)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楹,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襃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鸟纲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鸟类的通称 。体长17~18厘米;背羽纯色,无纵纹;尾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世界共有10种,中国有4种。因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故又称点水雀,尾颤儿。体色大都由黑白二色组成,如白鹡鸰;或由黑、黄、白、灰、绿色组成,如黄鹡鸰、黄头鹡鸰、灰鹡鸰等。
鹡鸰为地栖鸟类,生活于沼泽、池塘、水库、溪流、水田等处。白鹡鸰常在路边出现,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并连续发出铜铃般的鸣声。繁殖期雄鸟站在土堆、石堆等高处鸣唱,非常动听。日落时,均飞入竹林、灌丛中,与麻雀、田鹨等混栖。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99%是昆虫,包括蝇、蚊、甲虫、蝗虫、蚱蜢等;秋季兼食些草籽,是农田的益鸟。近年又有专家把它分为白鹡鸰、黄鹡鸰、灰鹡鸰、西黄鹡鸰四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