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机器人改造计划”的分析
1.乍看起来,铁斯塔的整个计划既残忍又荒谬:珍娜女王父亲的去世只是意外而已,怎么能归罪于机器人呢?而铁斯塔的最终目的也就是篡权夺位罢了。但是细究起来的话,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铁斯塔关于珍娜父亲死亡的原因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机器人有感情,国王才会把TA当人对待。正是由于国王把机器人当做人来看待,国王才会奋不顾身的去救他。正是因为国王奋不顾身的去就他,国王才会牺牲。如果机器人没有感情,它就和一般的生产工具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王还会去救机器人,我们就不会叫他英雄、烈士,而是要称他为守财奴了。话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先插入一个问题——机器人的这种所谓“感情”和人类的“感情”是一样的吗?如果说机器人的“感情”只不过是数据运算的结果、程序推演的必然,那我们就得承认这种“感情”和我们人所具有的“感情”完全是两码事。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另一种情况的可能,既机器人真的和人类一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可综合大量细节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因此,本文的分析的主要基于前说。回到正题上来,如果机器人不具有真实的“感情”而只有机械的“感情”,那国王的行为——尽管是一次义举——就是不值得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无法以财产来衡量的。铁斯塔正是基于这一点来推行他的理想的。
2.尽管盛怒之下的珍娜女王接受了铁斯塔的建议来推行改革,但她并没有真正理解铁斯塔的意图和背后逻辑。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是珍娜对于照顾自己的机器人玛利亚采取了保留态度,虽然将其囚禁但迟迟不剥夺其感情。试想,如果珍娜真的认同铁斯塔的观念,既认为机器人拥有“感情”对人类是有害的,那么就该首先拿玛利亚和波克开刀。因为这是两个和她最亲密的有感情的机器人。而珍娜女王迟迟不改造玛利亚而是拿平民的机器人开刀,这与其说是认同某种观念不如说是单纯的泄愤。
因此,珍娜和铁斯塔只是有着表面的相似,实质则上是不同的。这一点,铁斯塔想必不会不清楚。改革力量内部出现的这种分歧是不太容易调和的,而真正相信机器人的感情对人类有害的铁斯塔最终选择以夺取最高权力的形式来解决这个矛盾。关于铁斯塔的政变,必须和他与珍娜的观念分歧结合起来看。如果铁斯塔只是个想要王位的野心家,那么他何须发动一场和政变毫无关联的运动呢?剥夺机器人的感情事实上没有为铁斯塔的夺权提供任何好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改革和夺权两者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至于铁斯塔除了改革是否本来就怀着谋朝篡位之心,那就不为我们所知了。
3.珍娜并不懂得铁斯塔的真实用意,因而他们仅仅是暂时的同路人。珍娜在虹之谷为波克和众多居民所救之后,又对机器人产生了改观。再加之虹之谷中人类和机器人共同生活所造成、就的美好景象(相较于王国其他地区的荒芜和险峻,虹之谷的居民不但辛勤劳动,就连绿化程度都远高于其他地区)最终放弃了改造计划。诚然,虹之谷的人类和机器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和机器人有感情有必然联系吗?难道说机器人没有感情仅仅停留在工具的地位上人们就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了?恐怕不是的。珍娜女王因为机器人的感情造成了她父亲的死亡而痛恨这种感情,又顾及机器人玛利亚的感情而迟迟不改造她,最后又因为机器人的为机器人所救而停止计划。不得不说,相较于目标一直很明确的铁斯塔,珍娜的思想是混乱的。老实说,她仅仅是一个没多少经验但又突然获得了无法驾驭的权力的可怜人。
4.那么,铁斯塔的观点正不正确呢?更言之,机器人到底要不要被赋予“感情”呢?原来,人们使用机器是为了生产力的提高,是为了满足人的生产需要而创造出来并加以改进的。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开始发展成“机器人”,于是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机器人的这种模拟出的感情逐渐也被应用到生活领域了,尤其是对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但是很显然,这件事给人类带来的绝非都是正面意义。而是给人类带来了伦理观念的挑战,比如能不能允许发展大量机器人男友&女友来满足某些人的恋爱需求呢?如果可以,那能不能允许某些人拥有大量机器人男友&女友来满足其当土皇帝的需求呢?再比如,机器人的这种所谓意志是否要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如果不是,那机器人能否被视为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该处于何种位置?有没有权利和义务?这类问题数不胜数。如果我们的伦理发展跟不上科技的脚步而又任由科技发展确实是一件可怕的事。这么说可能看起来有些保守,但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去解决。综上,对机器人拥有情感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见仁见智。但铁斯塔的处理方式实在过于粗暴——不但一刀切剥夺所有机器人的“感情”而且采取的手段也极端残忍,他最终的败亡真可谓是咎由自取。
5. 分析完机器人王国的人机关系,我们不妨将目光拓展到《哆啦A梦》全作。《哆啦A梦》是一部和机器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作品,因为它的主角之一哆啦A梦就是一个猫性机器人。但尽管有着机器人元素,《哆啦A梦》日常短篇却不依赖于此。哆啦A梦只是一个神秘的、拥有巨大力量并且个性鲜明的一个角色,他身上的机器人属性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把哆啦A梦换成《小鬼q太郎》的鬼,换成《小超人》中的外星人,换成《魔美》中的一个具有超能力的少女,故事都一样成立。因为外星科技、未来科技、超自然力量、魔法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仍然相同。所以机器人元素并不是故事的核心。但我们也能略略窥见藤子老师为之设想的人机关系,例如早期的漫画中世修命令哆啦A梦帮助其写作业,哆啦A梦虽不情愿但也只好听命,世修是有几分主人的意味在里面的。如果说那部作品只是一带而过的话,《大雄的海底鬼岩城》、《大雄与白金迷宫》两部作品可以说是老师深入思考后画出的。这两者为我们展现的人机关系都不能说是和谐甚至是很不和谐(详细的情况留待后文详说)。可见在藤子老师构建的《哆啦A梦》世界观中,人类和机器人不是大同的和平状态,而是存在着矛盾的。
那么,后人的原创作品如何呢?大山版的《机器人法院》可谓是机器人地位最高的一次了。机器人不但拥有了人权,还有了独立的司法权,甚至可以审判人类。但在其他作品尤其是水田版中,机器人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争议最大的要属《伴我同行》了,这部影片中,世修可以强制命令哆啦A梦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以电击的手段惩罚哆啦。看起来哆啦A梦就像世修的奴隶一样。但如果哆啦A梦处于世修的私有财产(或者社会的公有财产)的地位,这种待遇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对机器人这样奴役就是最好的或唯一的相处方式。动物也能成为人的私有财产,但虐待动物也是被视为不人道的,古人早就有个“君子远庖厨”的思想嘛!机器人虽然不是生命,但他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动物更接近人,对机器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文明的程度——我们记得再清楚不过了,最早的工人运动是以砸毁机器的形式出现的。这是由于在表面上机器同工人利益对立。既然社会给我们野蛮,我们也只能回之以暴力。人和机器人的和谐状态还要到机器的发展符合人的需要的更高层级的社会中才能完全实现。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270f11fc61373f0f53f6f97940f4b8b/1bc37d1ed21b0ef4b8e6f13acac451da81cb3e4d.jpg?tbpicau=2025-03-01-05_1f0632fbe37081b75d181214fa57c2e1)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570f1604e82b2b7a79f39cc01adcb0a/6b2b2834349b033b7f8195be02ce36d3d539bd4e.jpg?tbpicau=2025-03-01-05_1cd46a44cd6c032b30ec20d93f660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