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她源于她的少年感,这种感觉让麻木的我突生一股子细腻来。混世魔王低下头时还要埋怨的瞥一眼旁边的家仆,瞥完自己还要偷偷笑一下。看到无辜的眼神不仅老爷苛责消了一半连观众心里也只剩不忍了。越剧小生也许最宝贵的就是那永远清澈的眼睛,就像多年前奉汤少年蓦然抬起。就像读《西厢》时盯着妹妹时的不言语。
台上的她可以与对手缱绻万千,为了情字红了眼失了神。台下的她是克制的,冷静的。给人一种不怒自威,不示弱的疏离感。无论默戏或者自己找小角落上场前再过一遍台词都是安安静静的。接触下来发现她其实是很温和的,那种小生自带凌厉的眼神放缓也就是一刻的事。说到开心处也会放肆的大笑。隔着老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网络上的她是b站up主,面对评论区的各式留言,会开启怼天怼地的“钱怼怼”模式。
初初遗憾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她高光时刻的贾宝玉。如今我已经不再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了。一年多时间里有幸看到了两出全本三个角色。她是我的爱豆我又很少真正把台上的她当爱豆。台上到台下这种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距离也许是演员和观众之间都需要的东西。并不是每次我都能坐在离舞台最近的地方,但是戏的张力灵魂的共振却是有增无减。
甄嬛是我第一次走进剧场去看的戏,在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心理预设。最震撼我的是玄凌临死那场重头戏:一场梦。上海大剧院的音响非常优秀,冲破苍穹的高音强大的音浪都快掀翻大剧院三楼的顶。那一刻台下几千人都被演出节奏带着走。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那时是她一个人的solo。问天下跪一气呵成,情绪饱满看后直呼过瘾。满眼可见玄凌这个人物洒脱中的霸气,多疑中的柔情。奸诈后的绝望与悲凉。那一晚我们都是玄凌女孩,愿意一辈子给皇上扫地。后来我听得多了才知道这段是弦下调十字句慢板和徐派经典《北地王》里的“叹月”很像。都是334句尾压ang韵。但是现在回味起来一戏一腔,以情带腔唱腔又十分贴合当时的环境和人物。
《西园记》本是戏园子里的故事,如何将荒诞的故事演到大家信以为?张继华这个人物关键在“痴”,痴情书生度要把握住。可谓多一分则傻,少一份则假。“夜祭”以及后来《西园记》的下半场。惊艳到我的绝对是张先生很温柔地举着梅花(估计是把梅花当作小姐在追思)。那一刻这位眼里的深情和痴情都要溢出来了。细细打量手中的梅花看完左边看右边。很可惜这一处细节必是现场专属。一般的录播是以老丈人为主。老丈人一边在唱,我们张继华同学旁若无人地露出甜腻宠溺的笑容。我承认此刻的我在台下少女心简直炸出了烟花。随后张继华被老丈人喊醒了还把梅花收回侧身,像是要藏起来不能被旁人看见的小心思。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就是无动于衷。以单薄的小身板对抗成亲和洞房。一身素衣加上这种痴情人设真是撩妹无数。
《双飞翼》我有幸看了电影的首映。电影的译名A Poet’s Lament 一位诗人的挽歌。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顶峰,晚唐李商隐就像一抹余晖。电影中他的才华总被盛名累,每每处于道义和情感两难中,剧情里这位浪漫的诗人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被时代所裹挟亦步亦趋的往前,走恩师兄长早已为他规划好的一条锦绣前程。他只需要用手中笔来锦上添花。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善恶,情与理折磨着他。他积极入世,也想一展抱负。身为家中长子,年幼丧父一肩挑起重担靠卖字帮人誊抄过活。吃过苦的他卧听萧竹便知民间疾苦。为王茂元求情和劝谏师兄时大段的弦下调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催人泪下。
当熟悉的越白念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词与字间疏密有致的节奏,一声声叩入心门。这杜鹃啼血般哀痛所感染不自觉眼睛就湿润了。
众所周知舞台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舞台,一人一枝丫便是一幅画。更多的是平面的观感,需要将动作表情尽可能的放大营造立体的景深感。舞台版卢昂导演运用水墨画幅更将观感体验推到了极致。而电影拍摄局限于镜头,成本。演员还要主动与面前毫无反应的镜头互动。戏曲演员本就会不自主的夸张,镜头更放大动作和表情。需要在极力克制收敛和精准呈现间掌握好度。
台上的她可以与对手缱绻万千,为了情字红了眼失了神。台下的她是克制的,冷静的。给人一种不怒自威,不示弱的疏离感。无论默戏或者自己找小角落上场前再过一遍台词都是安安静静的。接触下来发现她其实是很温和的,那种小生自带凌厉的眼神放缓也就是一刻的事。说到开心处也会放肆的大笑。隔着老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网络上的她是b站up主,面对评论区的各式留言,会开启怼天怼地的“钱怼怼”模式。
初初遗憾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她高光时刻的贾宝玉。如今我已经不再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了。一年多时间里有幸看到了两出全本三个角色。她是我的爱豆我又很少真正把台上的她当爱豆。台上到台下这种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距离也许是演员和观众之间都需要的东西。并不是每次我都能坐在离舞台最近的地方,但是戏的张力灵魂的共振却是有增无减。
甄嬛是我第一次走进剧场去看的戏,在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心理预设。最震撼我的是玄凌临死那场重头戏:一场梦。上海大剧院的音响非常优秀,冲破苍穹的高音强大的音浪都快掀翻大剧院三楼的顶。那一刻台下几千人都被演出节奏带着走。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那时是她一个人的solo。问天下跪一气呵成,情绪饱满看后直呼过瘾。满眼可见玄凌这个人物洒脱中的霸气,多疑中的柔情。奸诈后的绝望与悲凉。那一晚我们都是玄凌女孩,愿意一辈子给皇上扫地。后来我听得多了才知道这段是弦下调十字句慢板和徐派经典《北地王》里的“叹月”很像。都是334句尾压ang韵。但是现在回味起来一戏一腔,以情带腔唱腔又十分贴合当时的环境和人物。
《西园记》本是戏园子里的故事,如何将荒诞的故事演到大家信以为?张继华这个人物关键在“痴”,痴情书生度要把握住。可谓多一分则傻,少一份则假。“夜祭”以及后来《西园记》的下半场。惊艳到我的绝对是张先生很温柔地举着梅花(估计是把梅花当作小姐在追思)。那一刻这位眼里的深情和痴情都要溢出来了。细细打量手中的梅花看完左边看右边。很可惜这一处细节必是现场专属。一般的录播是以老丈人为主。老丈人一边在唱,我们张继华同学旁若无人地露出甜腻宠溺的笑容。我承认此刻的我在台下少女心简直炸出了烟花。随后张继华被老丈人喊醒了还把梅花收回侧身,像是要藏起来不能被旁人看见的小心思。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就是无动于衷。以单薄的小身板对抗成亲和洞房。一身素衣加上这种痴情人设真是撩妹无数。
《双飞翼》我有幸看了电影的首映。电影的译名A Poet’s Lament 一位诗人的挽歌。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顶峰,晚唐李商隐就像一抹余晖。电影中他的才华总被盛名累,每每处于道义和情感两难中,剧情里这位浪漫的诗人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被时代所裹挟亦步亦趋的往前,走恩师兄长早已为他规划好的一条锦绣前程。他只需要用手中笔来锦上添花。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善恶,情与理折磨着他。他积极入世,也想一展抱负。身为家中长子,年幼丧父一肩挑起重担靠卖字帮人誊抄过活。吃过苦的他卧听萧竹便知民间疾苦。为王茂元求情和劝谏师兄时大段的弦下调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催人泪下。
当熟悉的越白念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词与字间疏密有致的节奏,一声声叩入心门。这杜鹃啼血般哀痛所感染不自觉眼睛就湿润了。
众所周知舞台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舞台,一人一枝丫便是一幅画。更多的是平面的观感,需要将动作表情尽可能的放大营造立体的景深感。舞台版卢昂导演运用水墨画幅更将观感体验推到了极致。而电影拍摄局限于镜头,成本。演员还要主动与面前毫无反应的镜头互动。戏曲演员本就会不自主的夸张,镜头更放大动作和表情。需要在极力克制收敛和精准呈现间掌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