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关键字三:山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179dfc303701213fcf334ed464e636f8/edbf5ca1cd11728bdd9d44cbc6fcc3cec1fd2ce3.jpg)
风有了沙也有了,就一定会在这里形成沙丘了吗?沙丘是沙粒堆积起来的。能让风中的沙粒落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形,也就是“山”的阻挡了。
还是如前面的示意图,西北季风通过狭窄的V形喇叭口后,正撞上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军都山-太行山余脉。这条海拔1400多米的高大山脉像面墙一样堵在冬季狂风的必经之路上,任你再不羁也不得不爬坡减速。速度一减,部分沙粒也就失去了在空中飞奔的能量,落在了山坡前。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27180f0a592c11dfded1bf2b53256255/653d54b7d0a20cf4746c363678094b36aeaf999f.jpg)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受山脉阻挡减速而落下的沙尘会分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并不集中,否则在宽达几十公里的军都山-太行山余脉的西北山前地带将处处是天漠了。
“天漠”沙丘的集中堆积更受地理小环境影响,那就是“天漠”正南与东南侧的两条小山脊。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9b31b449f803738dde4a0c2a831ab073/26f3b70fd9f9d72a4269dbf4da2a2834359bbb0e.jpg)
这两条不出名的小山脊在开口的大V形喇叭尖上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V形口袋状地形。虽然这两条山脊并不高,挡不住高空的气流,但钻入这个小V形口袋的大风左奔右突,终究无法和山体抗衡,耗尽能量后将所携的沙尘遗留在了这片面积狭小的区域,从而堆积出了“天漠”。
“天漠”成因大概也就这些了。其实就是土地沙化,只不过受大环境和地形影响而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集中表现出来罢了。类似的“袖珍沙漠”也不是孤例,更南方的鄱阳湖也有厚田沙漠。相比于西北那无边辽阔、亘古不变的大沙漠,“天漠”却也更易改变。由于大多身处湿润半湿润区,且与江河湖海紧密相依,其水分条件相对优越,往往具有季节变异性以及自我逆转的特性。在人为采取措施后一般可以使其恢复。从卫星图看,“天漠”周边已经得到了控制,然而作为北京周边难得的旅游、影视资源,怀来天漠应该会被保留。满天星们也就又多了个可以巡礼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