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山剑客
卢象升并不是杨嗣昌害死的,杨嗣昌没有故意谋害卢象升。真正害死卢象升的,是陈新甲。
下面我具体分析,为什么说杨嗣昌没有故意谋害卢象升,而是陈新甲害死卢象升。
说之前我想说一下崇祯朝后期的史料问题。崇祯朝无官方实录,崇祯长编只到崇祯五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杨嗣昌卢象升的事,都是根据满清修的《明史》,或者一些党同伐异的私人笔记,这种“史料”充满了各种立场,制造了大量谣言,不加考辨的话可信度非常非常低。使用大臣的奏疏,当事人经历的一手史料几乎没有。
本文将使用可信度较高的一手史料研究杨卢问题。最可靠的明方史料是《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和《明清史料》,这两本史料收集了崇祯朝大量的塘报,奏疏的原件,是真正的一手史料,属于官方文献,可信度最高,但遗憾的是研究卢象升的,竟然没有一个人引用这两本最重要的史料!
其次是整理的某些官员的奏疏,如《杨嗣昌集》《卢象升疏牍》《孙传庭疏牍》。
再次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志。比如说清军打到了河北的一个县,那么这个县的县志,就是重要的史料,至少这个县有没有被攻破这种大事是可以弄清楚的。
清方史料,有第一手的《盛京满文清军战报》,史料价值相当于《满文老档》;还有就是《清太宗实录》。
一、杨嗣昌分兵的真相
杨嗣昌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这个论点需要证据来支撑。而证据无非两方面:语言,行动。语言会撒谎,但行动不会撒谎。我们先从杨嗣昌的行动上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
杨嗣昌害死卢象升,行动上最大的证据,就是杨嗣昌分卢象升的兵,导致卢象升只剩下5000老弱病残,才在贾庄战败。
实际上呢?《杨嗣昌集》中,杨嗣昌是这样解释分兵的:
但据督臣搪报,初七日烽分两股,一往定兴西南,一往 新城南去。该督提兵见往定兴一路,总监提兵见往新城一路,是 彼分而我亦分矣。若调回总监,则新城一路无兵追剿,恐渐越河间、山东,则陕抚孙传庭来,亦由真、保一路,与河间、山东远不相及。——《杨嗣昌集》摘集廷议疏
奉圣旨:高起潜撤回防边,卢象升是否独能办敌,还确议速奏。……此事,臣与象升手书商榷再三,象升初愿独往,继而仍欲会同。……况今烽分两股,一向真、保,一向河间,两人分道而驰,异地怎能兼顾?是不问象升之办不办,而第观烽势之分不分,可知调回总监之难也!——《杨嗣昌集》再酌廷议疏
说明:定兴西南,就是保定,真定(真、保)的方向,沿着太行山和山西边界,为清军西路军;新城南去,是河间的方向,沿运河进军,是东路军。
根据上述史料,杨嗣昌确实分兵了。但是,分兵并不是故意要害死卢象升,而是因为,清军分兵东西两路南下,这个时候明军自然也要分兵两路追击堵截,其中卢象升追击西路敌军,高起潜追击东路敌军。
那么,清军是否真的兵分东西两路南下?还是杨山松在故意造假,推卸其父的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找清方史料来验证,因为无论是杨嗣昌还是杨山松,都没法和满清方面串通口径一起撒谎。那么我们看看清方一手史料《清太宗实录》多尔衮向皇太极的奏报:
至涿州分兵八道,一沿山下,一沿运河。——《清太宗实录》
“山下”指太行山,而保定,真定恰好位于太行山下,和“一向真、保”对应;而河间恰好在“运河”旁边,和“一向河间”完全对应!
杨山松没有撒谎,清军确实分兵东西两路南下!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运河,几乎就是沿着北直隶的东西两侧南下!
清军从宁锦方向入寇,朝廷有人建议把高起潜和关宁军调回关外防边。如果杨嗣昌真的有意害死卢象升,那么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把高起潜调回关外。但是,杨嗣昌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还充分尊重卢象升的意见:“臣与象升手书商榷再三,象升初愿独往,继而仍欲会同”。于是杨嗣昌没有调走高起潜。
那么,杨嗣昌各分配给卢象升和高起潜多少兵力呢?确实是像明史和私人笔记中说的那样,卢象升只剩下了很少的兵力,最后只剩5000老弱病残了吗?我们看看《杨嗣昌集》是如何记载卢象升,高起潜二人兵力的:
督臣习宣、大、山西,当就用 宣、大、山西之兵。查见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不足者加保镇刘光祚之三千五百,与山、大二抚之四千,令趋进交付该督,可得二万一千之数。监臣习关、宁二镇,当就用关、宁之兵。查见在侯拱极、 张鉴、于永政、吴承录二万三千而外,其周祐、窦濬等在途之兵,与关门三运之兵虽有一万六千,为烽阻隔,催令间道趋进。 但恐到终不全,三万九千之数终不能满。——《杨嗣昌集》复卢总督飞请密切军机疏
这里介绍下各位将领的官职,所带兵力:
杨国柱是宣府总兵,王朴是大同总兵,李重镇是宣大总督标营的中营副总兵。宣府镇+大同镇+宣大总督标营中营 = 19000人。
虎大威,山西总兵,山西镇兵5000人。
刘光祚,保定总兵,保定镇兵3500人。
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带领的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一共4000人。
(这里解释一下,“标营”是什么的干活:标营,是总督,巡抚,总兵的直属部队。总督巡抚等文官,亲自带的兵,就是他们的直属标营。总督的标营叫做“督标营”,巡抚的标营叫做“抚标营”)
我们算一下卢象升带的总兵力:19000+5000+3500+4000 = 31500人。“二万一千”估计是把三抄成了二。在杨山松《孤儿吁天录》里面,说的是“三万一千”,可见31000人比较可信。高起潜带的关宁军是39000人,人数相差8000,但是不算特别大。不存在《明史》说的“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两万”的情况。
而杨嗣昌又将蓟镇兵分给了卢象升:
计关宁二镇原调三万九千,除祖大寿续调五千在外,阳和、宣、大、山西原调二万五千,再加蓟、保二镇,方合四万之数。即以五镇属督,关、宁属监,数颇相当。——《杨嗣昌集》督监遵旨面商疏
分给卢象升蓟镇兵后,西路军卢象升的兵力达到了四万,超过了东路军高起潜的三万九千。两路兵力相差不大,杨嗣昌分兵并没有故意坑卢象升。
下面分析杨嗣昌分兵在军事上的合理性:明军的目的是保护百姓,堵截,驱逐甚至歼灭敌军。那么清军分兵的话,明军是否分兵,要看情况:
第一种情况,敌军虽然分兵,但是每一路的兵力,战斗力都很强,攻打城池的时候单凭城池自身防御力量根本无法守住,这个时候,每一路都需要野战部队的支援了。因而敌军分几路,我军就应该分几路,除非我军人数远少于敌军。但是清军入寇兵力大约为5万,明军兵力至少8万,分兵两路问题也不大。
第二种情况,敌军分兵多路,每一路敌军人数过少,那么城池靠自身力量完全可以守住,这种情况下我军没必要分兵,相反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戊寅虏变就是第一种情况。有人肯定认为,明军应该集中兵力逐一击破各路清军。但是请注意,这是在关内作战,而且清军两路兵力都不少,如果明军集中兵力于一路,那么就等于放任另一路敌军肆意蹂躏各地,这么多地方的百姓,耕地,钱粮还要不要了?
还有人可能认为,高起潜的东路军,应该由卢象升统一指挥。问题是清军东西两路相距数百里,骑快马一个来回也需要好几天,也就是说东路军给卢象升报告军情,卢象升在下达一个命令给东路军,至少需要一个星期;而这一个星期中间,敌情很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清军早已攻破了一个县城或者清军早已打到远处另一个县城,这个时候卢象升的命令就不适合战场形势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贻误战机”。
综上所述,杨嗣昌分兵,军事上来说是合理的,并不存在对卢象升的掣肘乃至谋害。
二、杨嗣昌害死卢象升的逻辑硬伤:孙传庭接任卢象升
史料都有撒谎的可能性。只有逻辑,永远不会撒谎。而杨嗣昌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有一个逻辑上的大硬伤:卢象升战死巨鹿后,杨嗣昌安排孙传庭接任卢象升。
犹幸侍郎孙传庭先奉协剿成命,近在晋州,堪以接手,收拾溃残,重整营垒,必于传庭是赖。其总兵杨国柱先往顺德,总兵王朴星调入关,俱听传庭调度。——《杨嗣昌集》十五,紧急军机疏
臣故请令孙传庭即军中,往代象升之任。——《杨嗣昌集》十五,遵旨奏明疏
孙传庭疏牍里面,也有他接任卢象升的记载:
本月二十七日,准兵部咨为紧急军机事,该本部题,奉旨:孙传庭著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各镇援兵,仍赐尚方剑,敕书关防符验旗牌,并速给发,该衙门知道。——《孙传庭疏牍》卷三,督师谢恩疏
此后,洪承畴也被调来,驱逐入寇的清军:
正月十八日奉旨:洪承畴仍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降四级戴罪住俸,总督蓟州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敌,著速到任。孙传庭著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等处军务、各镇援兵、兼理粮饷。——《孙传庭疏牍》卷三,辞保督并谢降级疏
随洪承畴,孙传庭调来的,还有民族英雄曹变蛟:
且初十日之战,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卫突,臣之不兵莫不一往无前。——《孙传庭疏牍》卷三,官兵苦战斩获疏
那么问题来了,杨嗣昌既然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那么为了议和成功,接替卢象升的人,总得是个主和派才行吧。再来个主战派接替卢象升,议和还是不能成功啊。
但是杨嗣昌没有,他选择了孙传庭接替卢象升!我想问,害死卢象升之后为什么要换上孙传庭呢?难道孙传庭是主和派?还有后续调入的洪承畴,曹变蛟也都是主和派?尤其是曹变蛟,松山之难后直闯皇太极大营,打跑了满清巴图鲁鳌拜,差点击毙皇太极,最后松山城坡不屈殉国的民族英雄曹变蛟,会是主和派?!
杨嗣昌如果害死了主战派卢象升,他换上的却同样是主战派洪承畴,孙传庭,曹变蛟,那么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有什么意义?能达成主和的目的吗?
还是达不成。
所以,杨嗣昌为议和害死卢象升,但是换上的却是孙传庭,洪承畴,曹变蛟,逻辑上完全说不过去,行为上杨嗣昌分兵也不是为了害死卢象升,所以“杨嗣昌为议和害死卢象升”完全是在撒谎。
当然,崇祯暗中支持议和,指使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更是完完全全的在撒谎。明史都不敢这么编,这种言论完全就是现代历史发明家的杰作了。
所以,真正谋害卢象升的人是谁?
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
对,就是“正史”中“因为议和泄露,崇祯推卸责任杀掉的”那位兵部尚书。陈新甲议和并不能挽救明朝,他也并不是因为议和被杀的,这点以后我会写文章专门分析。今天只分析陈新甲如何害死卢象升的。
三、陈新甲炮制假情报,欺骗明朝朝廷
说到陈新甲,笔者一直强调的崇祯朝最重要的一手史料《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和《明清史料》终于派上了用场。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册里面《兵部为夷情变换请旨定夺事行稿》中有陈新甲的一份题本:
奉本部送兵科抄出宣大总督陈新甲题称:臣护陵月余,于十一月二十二三等日屡阅塘报,有奴营尚在真定,前哨已至获鹿,井陉,苗头系奔固关,出山西等语。当二十三日,据分守冀北道朱家仕塘报,据山阴县知县张奇蕴禀报,据监生吴以敬亲禀:奴夷已过龙泉关,至花晏岭等语,恰与军前塘报相符。臣驰以报部。二十四日亥时,即准兵部咨该本部覆督师卢象升为塘报事。又复臣塘报为飞报夷情事。议合云、晋二抚引兵速回,宣督陈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击等因。——《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九五
这里面给出了三条信息:
之前有塘报称,清军大营位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在石家庄附近),前哨到达获鹿(今河北鹿泉),井陉,有去固关(河北山西间关隘)进入山西的苗头。
一个监生报告,清军已经过了龙泉关(河北山西间另一关隘),进入山西和大同境内。这个报告层层上报,到宣大总督陈新甲那里。
2与1相符。
乍一看,清军到了山西和大同?读者们应该都没有这种印象。同样,记载清军此次入寇的一手史料《盛京满文清军战报》,也没有任何入寇山西和大同的记载。所以,清军攻破龙泉关,真实性比较可疑。这里先打上一个问号。
再看信息3:2与1相符。注意,1说的是固关,2说的是龙泉关,是两个不同的关口!
如果两个关口距离很近,那么说2和1相符也说得过去。
打开卫星地图,看看两个关口的位置,卢象升主力的位置以及西路清军的行军路线: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aff4cc4baf5e68d104f3569e5684b76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368" data-rawheight="1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aff4cc4baf5e68d104f3569e5684b76_r.jpg"/>
看到没有?龙泉关在固关北面至少二百里。两者离的非常之远。
之前的塘报说清军的路线是真定——获鹿(鹿泉)——井陉,行军方向应该是井陉——固关,固关离井陉很近,而且就在清军行军方向上。
而龙泉关呢?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来,龙泉关不但不在获鹿,井径的方向上,恰恰相反,龙泉关离获鹿,井径非常非常远!
清军想从井陉去龙泉关,必须先退回真定,再往北走二百里到曲阳,再往西走一百多里到阜平,最后才能到达龙泉关!绕这么大一个弯子,说明“前哨已至获鹿,井陉”和“奴夷已过龙泉关”根本不相符!陈新甲硬说相符,就是在公然撒谎,欺君之罪肯定跑不掉。
因为龙泉关和固关都是北直隶与山东交界的关口,而且古代人一般没有地图,所以对龙泉关和固关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概念,而且皇帝和兵部尚书要看的奏疏塘报非常多,很可能忽略这种细节,以为龙泉关和固关相距不远。明代的时候大臣欺负皇帝不懂地图的比比皆是,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薛国观在奏疏上对天启说辽东沿海的须弥岛离后金两千里,实际上南京离沈阳直线距离也只有1100多公里。
下面引用一段毛文龙吧吧主“jialaoliu”对大臣欺负皇帝不懂地图的解释:
可以说,周文郁写《辽西入卫纪事》的时候,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撒谎。他知道自己是内行,欺负外行的时候,就欺负你们不懂地图,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没人能发现这些么?理论上说,有,但不多,一百个人里头出不了一个。
什么人能发现这些呢?人们管这些人叫“活地图”。
这些人,通常是职业军人,他们把大量地图硬背下来,装进脑子里去。
本朝上将杨成武曾发表一篇文章《林×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里头就记载了他在抗大的时候,校长林×教他当师长时特地交代的几件事,其中一条,就是背地图:
(四)要有活地图
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要经常读地图。熟识地图可以产生见解、产生智慧、产生办法、产生信心。读的办法要把地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地看图。看要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区全貌到每一块地形的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逐地逐块地读,用红蓝铅笔把主要的山脉、河流、城镇、村庄和道路标划出来,边划边读。等到地图差不多划烂了,也差不多把地图背熟了,背出来了。
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校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兵力部署都装到脑子里去。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景,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这样,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你们强渡乌江的战斗所以能够很快突过去,就是因为在战前熟悉地图,细致地进行了战场勘测,正确地选择了渡河点。
背书尚且是很痛苦的事,背地图,远比背书更加痛苦,这活,一般人干不了。
偏偏就有人做到了。
据说,中野参谋长李达,能把全国两千多个县的名字统统背出来。
据说,华野代司令粟裕,地图上所有道路、河流都能背下来,哪条河流从哪到哪,有几座桥,他全知道。
如果有人当着这些人的面将袁崇焕的部署复述一遍,这些人肯定能立刻发现袁崇焕的恶毒用心。
只不过,这些人就算不是军事主官,起码也是参谋,军队里头尚且达不到1%,民间可就更少。
而且,这些人里头没一个是研究历史的,不可能去接触明末的史料,更不可能知道当时明、金双方的兵力布置。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人群里出现“活地图”的可能性不会超过千分之一,大家看周文郁的《辽西入卫纪事》,里头袁崇焕的军事部署谁谁守这里谁谁守那里,看起来面面俱到,三河更是有专人负责防守——反正你们这些不懂军事的人就别想看出什么名堂来,最后就算大家知道黄台吉“潜越”了,也只能感叹老天不长眼,黄台吉太狡猾。
所以,陈新甲欺负皇帝不懂地图,就算懂也不一定能注意到这种细节,所以才敢公然地进行撒谎。
那么,清军真的攻破龙泉关进入山西了吗?《明清史料·丁编》中陈新甲在后续的奏疏,承认了自己的情报是假的,清军没有攻破龙泉关进入山西:
兵部为恭报微臣抵代日期,并陈地方守御先著,仰请圣裁俯定臣居事。 职方清吏司案呈,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奉本部送御前发下红本,该宣大总督陈题称: 臣奉旨西征,恐贼西突晋疆,为先发制人之著耳。及星驰晋中,见与畿南塘报迥异,随具奴情变换靡当,塘报参差不一等事。一疏冒昧上闻,一面策马度雁,业于本月十六日抵代州。讫代州北抗雁门,南控台崞,东通平刑,西扼宁武,诚省北重区而三关之命脉也。奴若繇晋出云,该州正其要地。臣面扣雁平道臣李乔崑,饷臣赵献素:“前云奴出龙固,今何杳无一耗?”随据司道皆云:“前报未始无因,只见奴据获鹿,相传必出固关。自二十九日获鹿下,而奴始拔营东南去也。然北直东南一带,处处与晋为邻,皆不可不防等因。”——《明清史料·丁编》第六本,五八二,兵部行「御前发下宣大总督陈题残稿」
首先,问责的人就不对。之前清军过龙泉关,是冀北道朱家仕的塘报。但是现在清军在山西“杳无一信”,说明朱家仕的情报出了问题。问责的话,应该问责冀北道朱家仕,山阴知县张奇蕴,监生吴以敬才对,谁提供的错误情报谁来解释。但是,陈新甲问责的却是雁平道,而不是冀北道朱家仕。
还有,雁平道的回答也有问题。之前的塘报说“奴夷已过龙泉关”,注意,是“过”,就是进入了山西境内。
而雁平道回答的意思,是看清军围攻获鹿,有消息说清军“必出固关”,所以他们才以为清军已出龙泉关。
这句回答有两个问题。
1.雁平道说的是“必出固关”,而冀北道说“已过龙泉关”,一个固关一个龙泉关,地理上还是对不上号。
2.“必出”代表一种预测,“已过”是事实。各位读者什么时候听说过,预测能成为事实的原因?换句话说,预测能代表事实吗?显然不能,预测是预测,事实是事实,完全不能混为一谈。而雁平道官员就是在混为一谈。
从这两个问题上看,雁平道官员完完全全是在撒谎。
下面我们看看陈新甲和宣大当地官员撒谎多少处:
陈新甲此前说“奴夷已过龙泉关……恰与军前塘报相符”,龙泉关在固关以北至少二百里,而且得绕一大圈才能从井径获鹿去龙泉关,“已过龙泉关”和之前将出固关的塘报根本不相符,陈新甲硬说相符,必然是故意撒谎。
假情报是出龙泉关,雁平道的道臣和饷臣回答“必出固关”是第二处撒谎;
假情报是“已出龙泉关”,雁平道回答“必出”,时态对不上,是第三处撒谎。
报告“已出龙泉关”,实际上清军不仅未出龙泉关,而且离龙泉关很远,行军方向和龙泉关完全相反,这必然也是故意的,是第四处撒谎。
陈新甲两封奏疏,故意撒谎四处!
前言不搭后语,撒谎不打草稿,这是我对陈新甲奏疏的评价。
四、陈新甲炮制的假情报分走卢象升一半兵力,导致卢象升战死贾庄
陈新甲制造假情报,直接的危害,就是卢象升所部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大同镇兵12000人被分到没有敌人的山西,使得卢象升身边的兵力不足。这是卢象升兵败巨鹿贾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先分析一下卢象升的兵力。前面说过。杨嗣昌分给卢象升4万兵力,但是卢象升并未带保定,蓟镇兵南下真定(这点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带卢象升部分督标营,宣、大、山西三镇兵,大同,山西两个抚标营南下真定。另外宣大总督陈新甲上任并且入卫护陵(《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陈新甲题本里面有“臣护陵月余”的说法),如果不给他一部分宣大总督标营,那么他一个人也没法护陵,因而分给他一部分督标营也比较合理。卢象升身边也是留了一部分督标营,归李重镇管:
而阳和、宣、山将领尚多……李重镇节制中营副总兵。 ——《杨嗣昌集》十五,钜鹿屡报未详疏
阳和是宣大总督驻地,阳和将领即督标营将领。巨鹿之战后督标营将领还有很多活了下来,说明卢象升还是留了一部分督标营的。
而陈新甲的假情报传来,造成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兵部调宣大总督陈新甲,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各自带着自己的标营回防山西大同:
议合云、晋二抚引兵速回,宣督陈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击等因。——《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兵部为夷情变换请旨定夺事行稿》九五 兹幸督臣陈新甲,抚臣叶廷桂、宋贤俱已提兵回镇。——《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兵部为山大总督预布晋地防御事行稿》九〇
宣大总督陈新甲的部分标营在昌平护陵,而且没有史料证明陈新甲的标营分给了卢象升,这部分可以不算。但是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二人带的抚标营,被分给了卢象升,卢象升损失了这部分军队。那么这两个抚标营有多少人呢?
查见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不足者加保镇刘光祚之三千五百,与山、大二抚之四千,令趋进交付该督,可得二万一千之数。——《杨嗣昌集》复卢总督飞请密切军机疏
“山、大二抚之四千”说明大同,山西两个抚标营共4000人。卢象升损失了4000人的兵力。
但是,这还没完。卢象升误信了这个假情报,把大同总兵王朴派回了大同:
二十八日先发大同兵出倒马,宣帅亦从藁城南去,以备东来未尽之烽。——《杨嗣昌集》南烽一股报遁疏 今侦探未确,烽未出关,遽遣云帅王朴前去,已属非宜。……今固关报到,烽全未出,而朴兵八千先出倒马。——《杨嗣昌集》复卢督塘报军情疏
“倒马”即倒马关,距离龙泉关很近,去的方向是大同方向。大同总兵王朴带领的8000大同兵,也被卢象升派到了大同!
4000+8000=12000人。陈新甲这个假情报,使得属于卢象升的一万两千人被调到了没有敌军,远离战场的大同、山西!
卢象升还剩下多少人呢?他剩下的有宣府镇兵、山西镇兵、部分宣大总督标营。兵力是多少呢?
查见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杨嗣昌集》复卢总督飞请密切军机疏
杨国柱是宣府总兵,虎大威是山西总兵。宣府兵+大同兵+全部督标营=19000人,而大同兵8000人,那么在宣大总督标营满员的情况下,督标营+宣府兵+山西兵=19000-8000+5000=16000人。而宣大总督标营分了一部分给陈新甲,所以卢象升带的兵力不会超过16000人。
陈新甲本人的题本,提到过他本人带的督标营人数:
臣随带马兵两千一百名,标下节制步兵两千四百名 ——《明清史料·丁编》第六本,五八二,兵部行「御前发下宣大总督陈题残稿」
2100+2400=4500人。卢象升剩下的兵力是16000-4500=11500人。杨嗣昌的奏疏,也能佐证这个数字:
今据王朴塘报,以初三日发真定,初七日至倒马关。是则二十八九整整二万兵在城下 —— 《杨嗣昌集》复真按再报失陷城池疏
11月28日,29日的时候,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都已经回防山西,卢象升只剩下部分督标营,还有宣、大、山西三镇兵在真定,据杨嗣昌集记载这些军队一共两万人,王朴8000大同兵走后,剩下的兵力是20000-8000=12000人,和11500人差不太多。姑且按照12000人算,这个数字比较可信。12000也是卢象升参加贾庄之战的总兵力。
而陈新甲的一个假情报,就使得卢象升被调走12000兵力,等于让卢象升损失了一半军队!如果没有陈新甲的假情报,卢象升在贾庄之战就是以24000人面对清军主力,胜算无疑会大很多。
陈新甲为什么说清军出龙泉关呢?这需要从军事上进行分析。
据 @capo 所述,八旗行军有严格的方位次序,若分八队南下,从东到西必然是:正蓝、镶白、正白、镶黄、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来到真定的是西路清军,自然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我们需要看看《盛京满文清军战报》上,这四旗清军过真定后的行军路线:
叶臣(镶红)旗,古木(镶红蒙古)旗合攻获鹿县。
谭泰(正黄)旗,杜雷(正红)旗合攻赵州,克之。
贝子费扬古(镶蓝)旗招降元氏县。
文字叙述看不出来陈新甲的阴谋,老规矩,军事问题一定要看地图,把清军,明军的行军路线画在地图上,那么陈新甲的险恶用心就昭然若揭: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00d70ed86fc3b9e1c49682e9f9778ba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00d70ed86fc3b9e1c49682e9f9778ba_r.jpg"/>
注:红色箭头是明军,紫色箭头是清军
看到没有?清军兵分三路,一路西进两路南下。但是因为陈新甲的假情报,卢象升一半兵力却被调到没有清军的西北!
更重要的是,陈新甲的假情报,让明军沿清军的反方向行军!
卢象升本部后来往南进军,一旦出事,大同山西两个抚标营,大同总兵王朴一共12000人就得从大同,龙泉关一带往回赶,而卢象升贾庄之战时远在畿南,这12000人根本来不及赶回来。
如果说清军过固关,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固关离真定(正定)的卢象升本部比较近,卢象升的哨探很容易就能弄清楚,清军过固关是不是假情报。就算明军去了固关甚至太原,发现没有清军,也能迅速回援。
但是如果说清军过龙泉关,龙泉关离卢象升本部数百里,卢象升一时半会很难搞清楚清军有没有过龙泉关。所以,只有说“奴夷已过龙泉关”才能欺骗卢象升,保证不被很快查出来。事实上后来查出来了,陈新甲也承认了这是假情报,但是此时卢象升已经战死。
那么为什么要说“已过”呢?如果说清军没到龙泉关,那么明军要做的就根本不是回镇,而是扼守龙泉关,龙泉关地形险要,是阻击清军绝佳地点。那样的话,如果明军发现没有清军,那么他们仍然可以迅速回援真定。而只有说“过龙泉关”,那么防守龙泉关就没有意义,就应该回镇,防守山西大同腹地,这样距离卢象升本部远,地形复杂,回援的时间就会很长。
所以,陈新甲这个假情报,就是故意调明军到远离战场的大同,代州,减少卢象升的兵力,导致卢象升面对清军主力兵力不足。
更恶心人的是,假情报导致明军和清军行军方向恰好相反,明军往北,清军往南,这就造成被遣散的明军离清军和卢象升本部越来越远,卢象升一旦出事,这些明军回援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卢象升就更加不能得到这些明军的支援。
事实上,陈新甲“本月十六日抵代州”,到达代州是12月16日,这时他才“弄清楚”清军没过龙泉关。而卢象升早在12月11,12两日的贾庄之战战死。陈新甲完美错过了卢象升的战死。卢象升死的时候,陈新甲遣散的12000人还在代州附近,离卢象升千里之遥。
敌军过龙泉关这种事,如果没有发生,那么说这个情报的人必然是故意的,不可能是不小心弄错了。
亲爱的读者们,故意制造假情报误导朝廷,导致本方大量兵力被派到没有敌军的地方,并造成本方兵败,督师战死的行为,是不是卖国行为?
陈新甲此人,绝不是无能误国,而是有意卖国,就凭制造假情报害死卢象升这一个卖国行为,他最后掉脑袋,一点也不冤枉。卖国贼,死有余辜。
卢象升并不是杨嗣昌害死的,杨嗣昌没有故意谋害卢象升。真正害死卢象升的,是陈新甲。
下面我具体分析,为什么说杨嗣昌没有故意谋害卢象升,而是陈新甲害死卢象升。
说之前我想说一下崇祯朝后期的史料问题。崇祯朝无官方实录,崇祯长编只到崇祯五年。现在我们看到的杨嗣昌卢象升的事,都是根据满清修的《明史》,或者一些党同伐异的私人笔记,这种“史料”充满了各种立场,制造了大量谣言,不加考辨的话可信度非常非常低。使用大臣的奏疏,当事人经历的一手史料几乎没有。
本文将使用可信度较高的一手史料研究杨卢问题。最可靠的明方史料是《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和《明清史料》,这两本史料收集了崇祯朝大量的塘报,奏疏的原件,是真正的一手史料,属于官方文献,可信度最高,但遗憾的是研究卢象升的,竟然没有一个人引用这两本最重要的史料!
其次是整理的某些官员的奏疏,如《杨嗣昌集》《卢象升疏牍》《孙传庭疏牍》。
再次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志。比如说清军打到了河北的一个县,那么这个县的县志,就是重要的史料,至少这个县有没有被攻破这种大事是可以弄清楚的。
清方史料,有第一手的《盛京满文清军战报》,史料价值相当于《满文老档》;还有就是《清太宗实录》。
一、杨嗣昌分兵的真相
杨嗣昌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这个论点需要证据来支撑。而证据无非两方面:语言,行动。语言会撒谎,但行动不会撒谎。我们先从杨嗣昌的行动上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
杨嗣昌害死卢象升,行动上最大的证据,就是杨嗣昌分卢象升的兵,导致卢象升只剩下5000老弱病残,才在贾庄战败。
实际上呢?《杨嗣昌集》中,杨嗣昌是这样解释分兵的:
但据督臣搪报,初七日烽分两股,一往定兴西南,一往 新城南去。该督提兵见往定兴一路,总监提兵见往新城一路,是 彼分而我亦分矣。若调回总监,则新城一路无兵追剿,恐渐越河间、山东,则陕抚孙传庭来,亦由真、保一路,与河间、山东远不相及。——《杨嗣昌集》摘集廷议疏
奉圣旨:高起潜撤回防边,卢象升是否独能办敌,还确议速奏。……此事,臣与象升手书商榷再三,象升初愿独往,继而仍欲会同。……况今烽分两股,一向真、保,一向河间,两人分道而驰,异地怎能兼顾?是不问象升之办不办,而第观烽势之分不分,可知调回总监之难也!——《杨嗣昌集》再酌廷议疏
说明:定兴西南,就是保定,真定(真、保)的方向,沿着太行山和山西边界,为清军西路军;新城南去,是河间的方向,沿运河进军,是东路军。
根据上述史料,杨嗣昌确实分兵了。但是,分兵并不是故意要害死卢象升,而是因为,清军分兵东西两路南下,这个时候明军自然也要分兵两路追击堵截,其中卢象升追击西路敌军,高起潜追击东路敌军。
那么,清军是否真的兵分东西两路南下?还是杨山松在故意造假,推卸其父的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找清方史料来验证,因为无论是杨嗣昌还是杨山松,都没法和满清方面串通口径一起撒谎。那么我们看看清方一手史料《清太宗实录》多尔衮向皇太极的奏报:
至涿州分兵八道,一沿山下,一沿运河。——《清太宗实录》
“山下”指太行山,而保定,真定恰好位于太行山下,和“一向真、保”对应;而河间恰好在“运河”旁边,和“一向河间”完全对应!
杨山松没有撒谎,清军确实分兵东西两路南下!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运河,几乎就是沿着北直隶的东西两侧南下!
清军从宁锦方向入寇,朝廷有人建议把高起潜和关宁军调回关外防边。如果杨嗣昌真的有意害死卢象升,那么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把高起潜调回关外。但是,杨嗣昌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还充分尊重卢象升的意见:“臣与象升手书商榷再三,象升初愿独往,继而仍欲会同”。于是杨嗣昌没有调走高起潜。
那么,杨嗣昌各分配给卢象升和高起潜多少兵力呢?确实是像明史和私人笔记中说的那样,卢象升只剩下了很少的兵力,最后只剩5000老弱病残了吗?我们看看《杨嗣昌集》是如何记载卢象升,高起潜二人兵力的:
督臣习宣、大、山西,当就用 宣、大、山西之兵。查见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不足者加保镇刘光祚之三千五百,与山、大二抚之四千,令趋进交付该督,可得二万一千之数。监臣习关、宁二镇,当就用关、宁之兵。查见在侯拱极、 张鉴、于永政、吴承录二万三千而外,其周祐、窦濬等在途之兵,与关门三运之兵虽有一万六千,为烽阻隔,催令间道趋进。 但恐到终不全,三万九千之数终不能满。——《杨嗣昌集》复卢总督飞请密切军机疏
这里介绍下各位将领的官职,所带兵力:
杨国柱是宣府总兵,王朴是大同总兵,李重镇是宣大总督标营的中营副总兵。宣府镇+大同镇+宣大总督标营中营 = 19000人。
虎大威,山西总兵,山西镇兵5000人。
刘光祚,保定总兵,保定镇兵3500人。
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带领的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一共4000人。
(这里解释一下,“标营”是什么的干活:标营,是总督,巡抚,总兵的直属部队。总督巡抚等文官,亲自带的兵,就是他们的直属标营。总督的标营叫做“督标营”,巡抚的标营叫做“抚标营”)
我们算一下卢象升带的总兵力:19000+5000+3500+4000 = 31500人。“二万一千”估计是把三抄成了二。在杨山松《孤儿吁天录》里面,说的是“三万一千”,可见31000人比较可信。高起潜带的关宁军是39000人,人数相差8000,但是不算特别大。不存在《明史》说的“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两万”的情况。
而杨嗣昌又将蓟镇兵分给了卢象升:
计关宁二镇原调三万九千,除祖大寿续调五千在外,阳和、宣、大、山西原调二万五千,再加蓟、保二镇,方合四万之数。即以五镇属督,关、宁属监,数颇相当。——《杨嗣昌集》督监遵旨面商疏
分给卢象升蓟镇兵后,西路军卢象升的兵力达到了四万,超过了东路军高起潜的三万九千。两路兵力相差不大,杨嗣昌分兵并没有故意坑卢象升。
下面分析杨嗣昌分兵在军事上的合理性:明军的目的是保护百姓,堵截,驱逐甚至歼灭敌军。那么清军分兵的话,明军是否分兵,要看情况:
第一种情况,敌军虽然分兵,但是每一路的兵力,战斗力都很强,攻打城池的时候单凭城池自身防御力量根本无法守住,这个时候,每一路都需要野战部队的支援了。因而敌军分几路,我军就应该分几路,除非我军人数远少于敌军。但是清军入寇兵力大约为5万,明军兵力至少8万,分兵两路问题也不大。
第二种情况,敌军分兵多路,每一路敌军人数过少,那么城池靠自身力量完全可以守住,这种情况下我军没必要分兵,相反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戊寅虏变就是第一种情况。有人肯定认为,明军应该集中兵力逐一击破各路清军。但是请注意,这是在关内作战,而且清军两路兵力都不少,如果明军集中兵力于一路,那么就等于放任另一路敌军肆意蹂躏各地,这么多地方的百姓,耕地,钱粮还要不要了?
还有人可能认为,高起潜的东路军,应该由卢象升统一指挥。问题是清军东西两路相距数百里,骑快马一个来回也需要好几天,也就是说东路军给卢象升报告军情,卢象升在下达一个命令给东路军,至少需要一个星期;而这一个星期中间,敌情很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清军早已攻破了一个县城或者清军早已打到远处另一个县城,这个时候卢象升的命令就不适合战场形势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贻误战机”。
综上所述,杨嗣昌分兵,军事上来说是合理的,并不存在对卢象升的掣肘乃至谋害。
二、杨嗣昌害死卢象升的逻辑硬伤:孙传庭接任卢象升
史料都有撒谎的可能性。只有逻辑,永远不会撒谎。而杨嗣昌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有一个逻辑上的大硬伤:卢象升战死巨鹿后,杨嗣昌安排孙传庭接任卢象升。
犹幸侍郎孙传庭先奉协剿成命,近在晋州,堪以接手,收拾溃残,重整营垒,必于传庭是赖。其总兵杨国柱先往顺德,总兵王朴星调入关,俱听传庭调度。——《杨嗣昌集》十五,紧急军机疏
臣故请令孙传庭即军中,往代象升之任。——《杨嗣昌集》十五,遵旨奏明疏
孙传庭疏牍里面,也有他接任卢象升的记载:
本月二十七日,准兵部咨为紧急军机事,该本部题,奉旨:孙传庭著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各镇援兵,仍赐尚方剑,敕书关防符验旗牌,并速给发,该衙门知道。——《孙传庭疏牍》卷三,督师谢恩疏
此后,洪承畴也被调来,驱逐入寇的清军:
正月十八日奉旨:洪承畴仍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降四级戴罪住俸,总督蓟州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敌,著速到任。孙传庭著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等处军务、各镇援兵、兼理粮饷。——《孙传庭疏牍》卷三,辞保督并谢降级疏
随洪承畴,孙传庭调来的,还有民族英雄曹变蛟:
且初十日之战,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卫突,臣之不兵莫不一往无前。——《孙传庭疏牍》卷三,官兵苦战斩获疏
那么问题来了,杨嗣昌既然为了议和害死卢象升,那么为了议和成功,接替卢象升的人,总得是个主和派才行吧。再来个主战派接替卢象升,议和还是不能成功啊。
但是杨嗣昌没有,他选择了孙传庭接替卢象升!我想问,害死卢象升之后为什么要换上孙传庭呢?难道孙传庭是主和派?还有后续调入的洪承畴,曹变蛟也都是主和派?尤其是曹变蛟,松山之难后直闯皇太极大营,打跑了满清巴图鲁鳌拜,差点击毙皇太极,最后松山城坡不屈殉国的民族英雄曹变蛟,会是主和派?!
杨嗣昌如果害死了主战派卢象升,他换上的却同样是主战派洪承畴,孙传庭,曹变蛟,那么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有什么意义?能达成主和的目的吗?
还是达不成。
所以,杨嗣昌为议和害死卢象升,但是换上的却是孙传庭,洪承畴,曹变蛟,逻辑上完全说不过去,行为上杨嗣昌分兵也不是为了害死卢象升,所以“杨嗣昌为议和害死卢象升”完全是在撒谎。
当然,崇祯暗中支持议和,指使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更是完完全全的在撒谎。明史都不敢这么编,这种言论完全就是现代历史发明家的杰作了。
所以,真正谋害卢象升的人是谁?
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
对,就是“正史”中“因为议和泄露,崇祯推卸责任杀掉的”那位兵部尚书。陈新甲议和并不能挽救明朝,他也并不是因为议和被杀的,这点以后我会写文章专门分析。今天只分析陈新甲如何害死卢象升的。
三、陈新甲炮制假情报,欺骗明朝朝廷
说到陈新甲,笔者一直强调的崇祯朝最重要的一手史料《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和《明清史料》终于派上了用场。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册里面《兵部为夷情变换请旨定夺事行稿》中有陈新甲的一份题本:
奉本部送兵科抄出宣大总督陈新甲题称:臣护陵月余,于十一月二十二三等日屡阅塘报,有奴营尚在真定,前哨已至获鹿,井陉,苗头系奔固关,出山西等语。当二十三日,据分守冀北道朱家仕塘报,据山阴县知县张奇蕴禀报,据监生吴以敬亲禀:奴夷已过龙泉关,至花晏岭等语,恰与军前塘报相符。臣驰以报部。二十四日亥时,即准兵部咨该本部覆督师卢象升为塘报事。又复臣塘报为飞报夷情事。议合云、晋二抚引兵速回,宣督陈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击等因。——《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九五
这里面给出了三条信息:
之前有塘报称,清军大营位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在石家庄附近),前哨到达获鹿(今河北鹿泉),井陉,有去固关(河北山西间关隘)进入山西的苗头。
一个监生报告,清军已经过了龙泉关(河北山西间另一关隘),进入山西和大同境内。这个报告层层上报,到宣大总督陈新甲那里。
2与1相符。
乍一看,清军到了山西和大同?读者们应该都没有这种印象。同样,记载清军此次入寇的一手史料《盛京满文清军战报》,也没有任何入寇山西和大同的记载。所以,清军攻破龙泉关,真实性比较可疑。这里先打上一个问号。
再看信息3:2与1相符。注意,1说的是固关,2说的是龙泉关,是两个不同的关口!
如果两个关口距离很近,那么说2和1相符也说得过去。
打开卫星地图,看看两个关口的位置,卢象升主力的位置以及西路清军的行军路线: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aff4cc4baf5e68d104f3569e5684b76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368" data-rawheight="17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aff4cc4baf5e68d104f3569e5684b76_r.jpg"/>
看到没有?龙泉关在固关北面至少二百里。两者离的非常之远。
之前的塘报说清军的路线是真定——获鹿(鹿泉)——井陉,行军方向应该是井陉——固关,固关离井陉很近,而且就在清军行军方向上。
而龙泉关呢?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来,龙泉关不但不在获鹿,井径的方向上,恰恰相反,龙泉关离获鹿,井径非常非常远!
清军想从井陉去龙泉关,必须先退回真定,再往北走二百里到曲阳,再往西走一百多里到阜平,最后才能到达龙泉关!绕这么大一个弯子,说明“前哨已至获鹿,井陉”和“奴夷已过龙泉关”根本不相符!陈新甲硬说相符,就是在公然撒谎,欺君之罪肯定跑不掉。
因为龙泉关和固关都是北直隶与山东交界的关口,而且古代人一般没有地图,所以对龙泉关和固关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概念,而且皇帝和兵部尚书要看的奏疏塘报非常多,很可能忽略这种细节,以为龙泉关和固关相距不远。明代的时候大臣欺负皇帝不懂地图的比比皆是,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薛国观在奏疏上对天启说辽东沿海的须弥岛离后金两千里,实际上南京离沈阳直线距离也只有1100多公里。
下面引用一段毛文龙吧吧主“jialaoliu”对大臣欺负皇帝不懂地图的解释:
可以说,周文郁写《辽西入卫纪事》的时候,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撒谎。他知道自己是内行,欺负外行的时候,就欺负你们不懂地图,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没人能发现这些么?理论上说,有,但不多,一百个人里头出不了一个。
什么人能发现这些呢?人们管这些人叫“活地图”。
这些人,通常是职业军人,他们把大量地图硬背下来,装进脑子里去。
本朝上将杨成武曾发表一篇文章《林×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里头就记载了他在抗大的时候,校长林×教他当师长时特地交代的几件事,其中一条,就是背地图:
(四)要有活地图
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要经常读地图。熟识地图可以产生见解、产生智慧、产生办法、产生信心。读的办法要把地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地看图。看要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区全貌到每一块地形的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逐地逐块地读,用红蓝铅笔把主要的山脉、河流、城镇、村庄和道路标划出来,边划边读。等到地图差不多划烂了,也差不多把地图背熟了,背出来了。
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校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兵力部署都装到脑子里去。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景,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这样,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你们强渡乌江的战斗所以能够很快突过去,就是因为在战前熟悉地图,细致地进行了战场勘测,正确地选择了渡河点。
背书尚且是很痛苦的事,背地图,远比背书更加痛苦,这活,一般人干不了。
偏偏就有人做到了。
据说,中野参谋长李达,能把全国两千多个县的名字统统背出来。
据说,华野代司令粟裕,地图上所有道路、河流都能背下来,哪条河流从哪到哪,有几座桥,他全知道。
如果有人当着这些人的面将袁崇焕的部署复述一遍,这些人肯定能立刻发现袁崇焕的恶毒用心。
只不过,这些人就算不是军事主官,起码也是参谋,军队里头尚且达不到1%,民间可就更少。
而且,这些人里头没一个是研究历史的,不可能去接触明末的史料,更不可能知道当时明、金双方的兵力布置。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人群里出现“活地图”的可能性不会超过千分之一,大家看周文郁的《辽西入卫纪事》,里头袁崇焕的军事部署谁谁守这里谁谁守那里,看起来面面俱到,三河更是有专人负责防守——反正你们这些不懂军事的人就别想看出什么名堂来,最后就算大家知道黄台吉“潜越”了,也只能感叹老天不长眼,黄台吉太狡猾。
所以,陈新甲欺负皇帝不懂地图,就算懂也不一定能注意到这种细节,所以才敢公然地进行撒谎。
那么,清军真的攻破龙泉关进入山西了吗?《明清史料·丁编》中陈新甲在后续的奏疏,承认了自己的情报是假的,清军没有攻破龙泉关进入山西:
兵部为恭报微臣抵代日期,并陈地方守御先著,仰请圣裁俯定臣居事。 职方清吏司案呈,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奉本部送御前发下红本,该宣大总督陈题称: 臣奉旨西征,恐贼西突晋疆,为先发制人之著耳。及星驰晋中,见与畿南塘报迥异,随具奴情变换靡当,塘报参差不一等事。一疏冒昧上闻,一面策马度雁,业于本月十六日抵代州。讫代州北抗雁门,南控台崞,东通平刑,西扼宁武,诚省北重区而三关之命脉也。奴若繇晋出云,该州正其要地。臣面扣雁平道臣李乔崑,饷臣赵献素:“前云奴出龙固,今何杳无一耗?”随据司道皆云:“前报未始无因,只见奴据获鹿,相传必出固关。自二十九日获鹿下,而奴始拔营东南去也。然北直东南一带,处处与晋为邻,皆不可不防等因。”——《明清史料·丁编》第六本,五八二,兵部行「御前发下宣大总督陈题残稿」
首先,问责的人就不对。之前清军过龙泉关,是冀北道朱家仕的塘报。但是现在清军在山西“杳无一信”,说明朱家仕的情报出了问题。问责的话,应该问责冀北道朱家仕,山阴知县张奇蕴,监生吴以敬才对,谁提供的错误情报谁来解释。但是,陈新甲问责的却是雁平道,而不是冀北道朱家仕。
还有,雁平道的回答也有问题。之前的塘报说“奴夷已过龙泉关”,注意,是“过”,就是进入了山西境内。
而雁平道回答的意思,是看清军围攻获鹿,有消息说清军“必出固关”,所以他们才以为清军已出龙泉关。
这句回答有两个问题。
1.雁平道说的是“必出固关”,而冀北道说“已过龙泉关”,一个固关一个龙泉关,地理上还是对不上号。
2.“必出”代表一种预测,“已过”是事实。各位读者什么时候听说过,预测能成为事实的原因?换句话说,预测能代表事实吗?显然不能,预测是预测,事实是事实,完全不能混为一谈。而雁平道官员就是在混为一谈。
从这两个问题上看,雁平道官员完完全全是在撒谎。
下面我们看看陈新甲和宣大当地官员撒谎多少处:
陈新甲此前说“奴夷已过龙泉关……恰与军前塘报相符”,龙泉关在固关以北至少二百里,而且得绕一大圈才能从井径获鹿去龙泉关,“已过龙泉关”和之前将出固关的塘报根本不相符,陈新甲硬说相符,必然是故意撒谎。
假情报是出龙泉关,雁平道的道臣和饷臣回答“必出固关”是第二处撒谎;
假情报是“已出龙泉关”,雁平道回答“必出”,时态对不上,是第三处撒谎。
报告“已出龙泉关”,实际上清军不仅未出龙泉关,而且离龙泉关很远,行军方向和龙泉关完全相反,这必然也是故意的,是第四处撒谎。
陈新甲两封奏疏,故意撒谎四处!
前言不搭后语,撒谎不打草稿,这是我对陈新甲奏疏的评价。
四、陈新甲炮制的假情报分走卢象升一半兵力,导致卢象升战死贾庄
陈新甲制造假情报,直接的危害,就是卢象升所部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大同镇兵12000人被分到没有敌人的山西,使得卢象升身边的兵力不足。这是卢象升兵败巨鹿贾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先分析一下卢象升的兵力。前面说过。杨嗣昌分给卢象升4万兵力,但是卢象升并未带保定,蓟镇兵南下真定(这点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带卢象升部分督标营,宣、大、山西三镇兵,大同,山西两个抚标营南下真定。另外宣大总督陈新甲上任并且入卫护陵(《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陈新甲题本里面有“臣护陵月余”的说法),如果不给他一部分宣大总督标营,那么他一个人也没法护陵,因而分给他一部分督标营也比较合理。卢象升身边也是留了一部分督标营,归李重镇管:
而阳和、宣、山将领尚多……李重镇节制中营副总兵。 ——《杨嗣昌集》十五,钜鹿屡报未详疏
阳和是宣大总督驻地,阳和将领即督标营将领。巨鹿之战后督标营将领还有很多活了下来,说明卢象升还是留了一部分督标营的。
而陈新甲的假情报传来,造成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兵部调宣大总督陈新甲,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各自带着自己的标营回防山西大同:
议合云、晋二抚引兵速回,宣督陈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击等因。——《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兵部为夷情变换请旨定夺事行稿》九五 兹幸督臣陈新甲,抚臣叶廷桂、宋贤俱已提兵回镇。——《中国明朝档案总汇》31,《兵部为山大总督预布晋地防御事行稿》九〇
宣大总督陈新甲的部分标营在昌平护陵,而且没有史料证明陈新甲的标营分给了卢象升,这部分可以不算。但是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二人带的抚标营,被分给了卢象升,卢象升损失了这部分军队。那么这两个抚标营有多少人呢?
查见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不足者加保镇刘光祚之三千五百,与山、大二抚之四千,令趋进交付该督,可得二万一千之数。——《杨嗣昌集》复卢总督飞请密切军机疏
“山、大二抚之四千”说明大同,山西两个抚标营共4000人。卢象升损失了4000人的兵力。
但是,这还没完。卢象升误信了这个假情报,把大同总兵王朴派回了大同:
二十八日先发大同兵出倒马,宣帅亦从藁城南去,以备东来未尽之烽。——《杨嗣昌集》南烽一股报遁疏 今侦探未确,烽未出关,遽遣云帅王朴前去,已属非宜。……今固关报到,烽全未出,而朴兵八千先出倒马。——《杨嗣昌集》复卢督塘报军情疏
“倒马”即倒马关,距离龙泉关很近,去的方向是大同方向。大同总兵王朴带领的8000大同兵,也被卢象升派到了大同!
4000+8000=12000人。陈新甲这个假情报,使得属于卢象升的一万两千人被调到了没有敌军,远离战场的大同、山西!
卢象升还剩下多少人呢?他剩下的有宣府镇兵、山西镇兵、部分宣大总督标营。兵力是多少呢?
查见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杨嗣昌集》复卢总督飞请密切军机疏
杨国柱是宣府总兵,虎大威是山西总兵。宣府兵+大同兵+全部督标营=19000人,而大同兵8000人,那么在宣大总督标营满员的情况下,督标营+宣府兵+山西兵=19000-8000+5000=16000人。而宣大总督标营分了一部分给陈新甲,所以卢象升带的兵力不会超过16000人。
陈新甲本人的题本,提到过他本人带的督标营人数:
臣随带马兵两千一百名,标下节制步兵两千四百名 ——《明清史料·丁编》第六本,五八二,兵部行「御前发下宣大总督陈题残稿」
2100+2400=4500人。卢象升剩下的兵力是16000-4500=11500人。杨嗣昌的奏疏,也能佐证这个数字:
今据王朴塘报,以初三日发真定,初七日至倒马关。是则二十八九整整二万兵在城下 —— 《杨嗣昌集》复真按再报失陷城池疏
11月28日,29日的时候,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都已经回防山西,卢象升只剩下部分督标营,还有宣、大、山西三镇兵在真定,据杨嗣昌集记载这些军队一共两万人,王朴8000大同兵走后,剩下的兵力是20000-8000=12000人,和11500人差不太多。姑且按照12000人算,这个数字比较可信。12000也是卢象升参加贾庄之战的总兵力。
而陈新甲的一个假情报,就使得卢象升被调走12000兵力,等于让卢象升损失了一半军队!如果没有陈新甲的假情报,卢象升在贾庄之战就是以24000人面对清军主力,胜算无疑会大很多。
陈新甲为什么说清军出龙泉关呢?这需要从军事上进行分析。
据 @capo 所述,八旗行军有严格的方位次序,若分八队南下,从东到西必然是:正蓝、镶白、正白、镶黄、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来到真定的是西路清军,自然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我们需要看看《盛京满文清军战报》上,这四旗清军过真定后的行军路线:
叶臣(镶红)旗,古木(镶红蒙古)旗合攻获鹿县。
谭泰(正黄)旗,杜雷(正红)旗合攻赵州,克之。
贝子费扬古(镶蓝)旗招降元氏县。
文字叙述看不出来陈新甲的阴谋,老规矩,军事问题一定要看地图,把清军,明军的行军路线画在地图上,那么陈新甲的险恶用心就昭然若揭: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00d70ed86fc3b9e1c49682e9f9778ba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00d70ed86fc3b9e1c49682e9f9778ba_r.jpg"/>
注:红色箭头是明军,紫色箭头是清军
看到没有?清军兵分三路,一路西进两路南下。但是因为陈新甲的假情报,卢象升一半兵力却被调到没有清军的西北!
更重要的是,陈新甲的假情报,让明军沿清军的反方向行军!
卢象升本部后来往南进军,一旦出事,大同山西两个抚标营,大同总兵王朴一共12000人就得从大同,龙泉关一带往回赶,而卢象升贾庄之战时远在畿南,这12000人根本来不及赶回来。
如果说清军过固关,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固关离真定(正定)的卢象升本部比较近,卢象升的哨探很容易就能弄清楚,清军过固关是不是假情报。就算明军去了固关甚至太原,发现没有清军,也能迅速回援。
但是如果说清军过龙泉关,龙泉关离卢象升本部数百里,卢象升一时半会很难搞清楚清军有没有过龙泉关。所以,只有说“奴夷已过龙泉关”才能欺骗卢象升,保证不被很快查出来。事实上后来查出来了,陈新甲也承认了这是假情报,但是此时卢象升已经战死。
那么为什么要说“已过”呢?如果说清军没到龙泉关,那么明军要做的就根本不是回镇,而是扼守龙泉关,龙泉关地形险要,是阻击清军绝佳地点。那样的话,如果明军发现没有清军,那么他们仍然可以迅速回援真定。而只有说“过龙泉关”,那么防守龙泉关就没有意义,就应该回镇,防守山西大同腹地,这样距离卢象升本部远,地形复杂,回援的时间就会很长。
所以,陈新甲这个假情报,就是故意调明军到远离战场的大同,代州,减少卢象升的兵力,导致卢象升面对清军主力兵力不足。
更恶心人的是,假情报导致明军和清军行军方向恰好相反,明军往北,清军往南,这就造成被遣散的明军离清军和卢象升本部越来越远,卢象升一旦出事,这些明军回援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卢象升就更加不能得到这些明军的支援。
事实上,陈新甲“本月十六日抵代州”,到达代州是12月16日,这时他才“弄清楚”清军没过龙泉关。而卢象升早在12月11,12两日的贾庄之战战死。陈新甲完美错过了卢象升的战死。卢象升死的时候,陈新甲遣散的12000人还在代州附近,离卢象升千里之遥。
敌军过龙泉关这种事,如果没有发生,那么说这个情报的人必然是故意的,不可能是不小心弄错了。
亲爱的读者们,故意制造假情报误导朝廷,导致本方大量兵力被派到没有敌军的地方,并造成本方兵败,督师战死的行为,是不是卖国行为?
陈新甲此人,绝不是无能误国,而是有意卖国,就凭制造假情报害死卢象升这一个卖国行为,他最后掉脑袋,一点也不冤枉。卖国贼,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