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说:《<大学>问 》者,是老师阳明心学这一学派的重要教科书。想学的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必须先用《<大学>问 》教导他,让初学者学了《<大学>问 》后,即明白我这颗心的灵知觉性,出不了伦理道德准则和事物的客观规律这一范围,致良知的功夫,不外乎就在修齐治平这些事情上。
学习的人果真能如实地用功,每一次真诚地听从接受其中的道理,每一次都会感受到这些道理的真切。老师王阳明常说:我的这个“致良知”的学说,如果有人能马上感悟到良知,只需要按照良知指引去修行,便可直接达到圣人的境界。“致良知”之说,我曾经用它去验证各种经典书籍里的观点,没有不吻合的,所以“良知”不需要在博学多闻中去寻求。
有学生请求王阳明把自己的心学思想的要义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王阳明说:致良知的学说最好是让大家口口相传,假若写出来,使人把它作为一篇文章一下子看完,于人没有什么益处。嘉靖6年,即1527年,王阳明带兵征讨广西思恩、田州,在将要发兵前夕,学生又提出把要义写出来的请求。王阳明答应了他。
要义写好后,王阳明把文章赠给我钱德洪说:《大学或问》(即《<大学>问 》)只有短短的一篇文章,不是我不愿意让和我共同学习的人知道这个要义,而是担心文章简短,容易让人断章取义,最后好心办坏事——我这篇文章给持异端邪说的敌人帮了忙,就像给强盗送去粮食一样。所以不愿意轻易写出来。因为当时还有把异端邪说用正说的观点装饰一番,然后把邪说说成是正学的人,所以老师王阳明这样说。
老师王阳明离世以后,声音和容貌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个学派的人就开始各自以自己的见解来创立学说。一些学习心学的人稍微对本体有所感悟,就沾沾自喜去创立学说——告诉别人怎么走捷径,怎么去顿悟,不再踏实地去做“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的功课。甚至说:只要有一次感悟到本体,踮起脚跟就能超凡入圣。把老师诚意格物、为善去恶的心学要旨,用鄙视的心态, 视作为第二流的选择。
在行动上只求简单,不求深入;言谈举止好不注意,有的人甚至毁灭礼仪教化,还自以为得到了孔门中最上乘的真谛。哎!都过头了。这些人只按照如何让自己更方便,更简单,更直接的想法行事,却不知这样已经沉没入佛家沉寂灭绝的教旨当中去了,却自己不能察觉。
古人创立学说,不过是为学习的人展示如何通过在具体纷繁的事物上学习,最终彻悟天理;主要目是帮助学者,通过自己的体悟而有所获得;而用言语对天理或者 道 进行讲解,不可能达到代替的效果。
《大学》的要旨,自孟子以后,几千年来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幸亏能够倚靠老师王阳明良知的通透,在这千载难逢的一天,使《大学》的要旨得以重新大放光明。然而自老师王阳明之后,现在一代都没有传下去,就异说纷呈、错杂混乱成这个样子,又怎么能够指望后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了?
《<大学>问 》一文,邹子谦曾经尝试着附刻于《大学》古本之后,现在我把它收录在老师文集续编的篇首。使学者打开书就能够读到,由此而能想到老师的教导是平实容易而又切合实际的,既然关于 道 以及 道 用于教化的深刻义理都跃然纸上,那么不必创立别的学说了,若是舍师言而求异说的话,不仅迷惑别人,而且也会误了自己,最终对谁都没有裨益。
学习的人果真能如实地用功,每一次真诚地听从接受其中的道理,每一次都会感受到这些道理的真切。老师王阳明常说:我的这个“致良知”的学说,如果有人能马上感悟到良知,只需要按照良知指引去修行,便可直接达到圣人的境界。“致良知”之说,我曾经用它去验证各种经典书籍里的观点,没有不吻合的,所以“良知”不需要在博学多闻中去寻求。
有学生请求王阳明把自己的心学思想的要义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王阳明说:致良知的学说最好是让大家口口相传,假若写出来,使人把它作为一篇文章一下子看完,于人没有什么益处。嘉靖6年,即1527年,王阳明带兵征讨广西思恩、田州,在将要发兵前夕,学生又提出把要义写出来的请求。王阳明答应了他。
要义写好后,王阳明把文章赠给我钱德洪说:《大学或问》(即《<大学>问 》)只有短短的一篇文章,不是我不愿意让和我共同学习的人知道这个要义,而是担心文章简短,容易让人断章取义,最后好心办坏事——我这篇文章给持异端邪说的敌人帮了忙,就像给强盗送去粮食一样。所以不愿意轻易写出来。因为当时还有把异端邪说用正说的观点装饰一番,然后把邪说说成是正学的人,所以老师王阳明这样说。
老师王阳明离世以后,声音和容貌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个学派的人就开始各自以自己的见解来创立学说。一些学习心学的人稍微对本体有所感悟,就沾沾自喜去创立学说——告诉别人怎么走捷径,怎么去顿悟,不再踏实地去做“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的功课。甚至说:只要有一次感悟到本体,踮起脚跟就能超凡入圣。把老师诚意格物、为善去恶的心学要旨,用鄙视的心态, 视作为第二流的选择。
在行动上只求简单,不求深入;言谈举止好不注意,有的人甚至毁灭礼仪教化,还自以为得到了孔门中最上乘的真谛。哎!都过头了。这些人只按照如何让自己更方便,更简单,更直接的想法行事,却不知这样已经沉没入佛家沉寂灭绝的教旨当中去了,却自己不能察觉。
古人创立学说,不过是为学习的人展示如何通过在具体纷繁的事物上学习,最终彻悟天理;主要目是帮助学者,通过自己的体悟而有所获得;而用言语对天理或者 道 进行讲解,不可能达到代替的效果。
《大学》的要旨,自孟子以后,几千年来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幸亏能够倚靠老师王阳明良知的通透,在这千载难逢的一天,使《大学》的要旨得以重新大放光明。然而自老师王阳明之后,现在一代都没有传下去,就异说纷呈、错杂混乱成这个样子,又怎么能够指望后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了?
《<大学>问 》一文,邹子谦曾经尝试着附刻于《大学》古本之后,现在我把它收录在老师文集续编的篇首。使学者打开书就能够读到,由此而能想到老师的教导是平实容易而又切合实际的,既然关于 道 以及 道 用于教化的深刻义理都跃然纸上,那么不必创立别的学说了,若是舍师言而求异说的话,不仅迷惑别人,而且也会误了自己,最终对谁都没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