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关注本吧及精品贴:《王阳明全集》每日一译
左岸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前面三卷为《语录》,即《传习录》,是徐爱(字曰仁)在世时编辑的;接下来二十八卷为《文录》,为《别录》,为《外集》,为《续编》,都是徐爱去世后钱德洪(字洪甫)编辑的;最后七卷为《年谱》,为《世德纪》,是近期钱德洪与王畿(字汝中)一起编辑而附在后面的。
隆庆朝最后一年,即1572年,王阳明被追赠新建侯,皇帝命巡按御史奉命巡视浙江,首次为王阳明修建了公祠,购置田地每年进行祭祀。不久后,巡按御史阅读市面上常见的关于王阳明的书,发现各种录或者集,各自为书,这样的话,恐怕天下把读书视为正途的人不能够读到全部的书,于是汇总它们并刊印出来,名字叫《全书》,并嘱托我徐阶写序言。
我徐阶听说,“道”(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既不会隐藏也不会显现,既不小也不大。一定要说个隐字,那么道隐藏的部分,是道的精深微妙被包藏进心后,与心合二为一后的东西,是道的本体;一定要说个显字,那么道显示的部分,是道的光芒显明于外在的事事物物上,是道的作用。一定要说个小字,那么道之所以说它有小的部分,是因为道的作用不受约束,就像河流和阳光可以滋润万物一样;一定要说个大字,那么道之所以说它有大的部分,是因为它的本体能够聚拢散乱,归于一点,像太阳一样,仁爱敦厚,化生万物。
比如其与生俱来的永不停歇的美妙,常常暗中运行于幽远深邃中;但是日月星辰的壮丽,四季的运转更换,万物的生息,却明白显赫的呈现展露出来而不能够掩盖,这是因为道是一个很全面的东西啊!
古时圣贤都是把道藏在心中,等待时机再把它展示出来,有的展示在文章上,有的展示在功业上。至于由道生成并符合道的语言、文字,有的被实施运用于政府工作,有的被运用于国家,有的表现在家庭生活上,有的见于老师与弟子的问答之中,与道在日常应酬之中的常见相比,即使规则似乎因事情变化而有不同,语言因使用的人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些莫不是道在发生作用。
所以传道的人,就应该识得道的本体,还能够运用,才能说他会传道;对于正在学习道的人,必须能领悟到道的本体,而且能够运用,才是真正的会学道。
我徐阶尝试观看《论语》中阐述孔子重要心得和方法的篇章,发现其主要思想是“把道贯穿于万事万物”。既然已经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而《论语》却还是记录下孔子的言行,这些言行包括“孔子和当时君主的对话,和各国卿大夫的对话,和各位弟子的对话,和隐士的对话,以及和阳货的对话,马棚起火后关心养马人的言行,对前来馈赠并问话的差使的回答”;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主要是为了能使将来学习道的人,通过这些记录展现出的明显而微小的道理,慢慢悟到“道”隐藏而巨大的部分;这种通过让读者看对话来传道的方式,是会传道的人遵循的标准,而通过观看对话来学习道,固然也就可以真正看到“道”。
当王阳明在艰难困苦中,悟得圣人之道并振作起来后,感叹世上探求致知道理的人依然只是在见闻上求知识。而不能够把“致知”和万物联系起来,不能够把“致知”和保护我们的神明联系起来,于是用《孟子》的“良知”概念结合《大学》的要义,创造出“致良知”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核心要义是说人心宁静荡淡而有智慧,没有人心不知道的东西,只要不用私欲去遮蔽堵塞它这种灵性,则我们不需要向外界求索什么,而对于天下的事情自然没有能够感知却不能懂得的,没有采取了措施却不恰当的。
所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要理解“知”这个词的中心思想,世间的方法即使千变万化,也不过是对知一以贯之于万事万物上而已。所以王阳明曾经对弟子说:“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当时徐爱是王阳明学问特别高的弟子,其编辑的《传习录》,已经把王阳明精微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都写进去了。
至于市面上已经公开的关于王阳明的文字,其中所谓的不同的办法和语言莫不是道的体现,把这些文章汇总起来并出版,何止只是关于王阳明的文章变的全面而系统,读者固然也可以通过看这部书而目睹道的全貌。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收集编撰《王文成公全书》,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永不停止地施予恩惠给后来学者吗?即使是这样 ,谢廷杰也是希望后来的学者不要白白地读这套书。
凡是读书人能够亲自去实践体悟书中的道理的,则书人合一;否则只是读一读、看一看,明白一下知识点,则书中的道理和这个读书人很明显没有合二为一,两者联系不大。
《论语》这本书,世人大都学习过,然而能够把书中的道理一以贯之于事事物物上的人,在曾子以后就没有再听说过了。难道不是因为只是读一读、看一看的过错吗?自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兴起后,士绅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学习过,他们确实能够自觉致其良知,以身践行达到卓越的地步吗?
如果真能亲身实践,则对于王阳明的垂示教训,读过他的一句话就足够了,查看《传习录》都显得繁琐了;否则即使全部读完王阳明的书,也无益也。我徐阶不是一个足够聪明的人,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愿和大家一起时时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谢廷杰,字宗圣。其为政推崇节操与义行,努力为当地培育人才,建立保甲连坐制度,重视风俗礼节,以王阳明为师:大概他这样的人就不是那种白白读书的人了吧。
在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考试,即中央政府考试中考中第三名(探花);因担任正一品文职被朝廷授予“特进光禄大夫”官阶;勋级为第九级——柱国(明朝对政绩卓异的文官可以授勋,勋分十级:正一品的授左、右柱国;从一品的授柱国。勋级是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虚职有从一品少师兼太子太师,负责一些太子的智育工作;担任过中央六部尚书之首的吏部尚书(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担任过正五品的建极殿大学士职位,负责内阁的一些秘书工作,主要职能是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担任过“知制诰”这一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担任过“知经筵事”这一官职,为皇帝讲论经史;担任过“国史总裁”一职,掌修国史;我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的徐阶,作为一名退休的官员,以及一名后进的读书人,特为《王文成功全书》作序。
左岸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前面三卷为《语录》,即《传习录》,是徐爱(字曰仁)在世时编辑的;接下来二十八卷为《文录》,为《别录》,为《外集》,为《续编》,都是徐爱去世后钱德洪(字洪甫)编辑的;最后七卷为《年谱》,为《世德纪》,是近期钱德洪与王畿(字汝中)一起编辑而附在后面的。
隆庆朝最后一年,即1572年,王阳明被追赠新建侯,皇帝命巡按御史奉命巡视浙江,首次为王阳明修建了公祠,购置田地每年进行祭祀。不久后,巡按御史阅读市面上常见的关于王阳明的书,发现各种录或者集,各自为书,这样的话,恐怕天下把读书视为正途的人不能够读到全部的书,于是汇总它们并刊印出来,名字叫《全书》,并嘱托我徐阶写序言。
我徐阶听说,“道”(一切真理的至高集合)既不会隐藏也不会显现,既不小也不大。一定要说个隐字,那么道隐藏的部分,是道的精深微妙被包藏进心后,与心合二为一后的东西,是道的本体;一定要说个显字,那么道显示的部分,是道的光芒显明于外在的事事物物上,是道的作用。一定要说个小字,那么道之所以说它有小的部分,是因为道的作用不受约束,就像河流和阳光可以滋润万物一样;一定要说个大字,那么道之所以说它有大的部分,是因为它的本体能够聚拢散乱,归于一点,像太阳一样,仁爱敦厚,化生万物。
比如其与生俱来的永不停歇的美妙,常常暗中运行于幽远深邃中;但是日月星辰的壮丽,四季的运转更换,万物的生息,却明白显赫的呈现展露出来而不能够掩盖,这是因为道是一个很全面的东西啊!
古时圣贤都是把道藏在心中,等待时机再把它展示出来,有的展示在文章上,有的展示在功业上。至于由道生成并符合道的语言、文字,有的被实施运用于政府工作,有的被运用于国家,有的表现在家庭生活上,有的见于老师与弟子的问答之中,与道在日常应酬之中的常见相比,即使规则似乎因事情变化而有不同,语言因使用的人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些莫不是道在发生作用。
所以传道的人,就应该识得道的本体,还能够运用,才能说他会传道;对于正在学习道的人,必须能领悟到道的本体,而且能够运用,才是真正的会学道。
我徐阶尝试观看《论语》中阐述孔子重要心得和方法的篇章,发现其主要思想是“把道贯穿于万事万物”。既然已经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而《论语》却还是记录下孔子的言行,这些言行包括“孔子和当时君主的对话,和各国卿大夫的对话,和各位弟子的对话,和隐士的对话,以及和阳货的对话,马棚起火后关心养马人的言行,对前来馈赠并问话的差使的回答”;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主要是为了能使将来学习道的人,通过这些记录展现出的明显而微小的道理,慢慢悟到“道”隐藏而巨大的部分;这种通过让读者看对话来传道的方式,是会传道的人遵循的标准,而通过观看对话来学习道,固然也就可以真正看到“道”。
当王阳明在艰难困苦中,悟得圣人之道并振作起来后,感叹世上探求致知道理的人依然只是在见闻上求知识。而不能够把“致知”和万物联系起来,不能够把“致知”和保护我们的神明联系起来,于是用《孟子》的“良知”概念结合《大学》的要义,创造出“致良知”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核心要义是说人心宁静荡淡而有智慧,没有人心不知道的东西,只要不用私欲去遮蔽堵塞它这种灵性,则我们不需要向外界求索什么,而对于天下的事情自然没有能够感知却不能懂得的,没有采取了措施却不恰当的。
所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要理解“知”这个词的中心思想,世间的方法即使千变万化,也不过是对知一以贯之于万事万物上而已。所以王阳明曾经对弟子说:“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当时徐爱是王阳明学问特别高的弟子,其编辑的《传习录》,已经把王阳明精微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都写进去了。
至于市面上已经公开的关于王阳明的文字,其中所谓的不同的办法和语言莫不是道的体现,把这些文章汇总起来并出版,何止只是关于王阳明的文章变的全面而系统,读者固然也可以通过看这部书而目睹道的全貌。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收集编撰《王文成公全书》,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永不停止地施予恩惠给后来学者吗?即使是这样 ,谢廷杰也是希望后来的学者不要白白地读这套书。
凡是读书人能够亲自去实践体悟书中的道理的,则书人合一;否则只是读一读、看一看,明白一下知识点,则书中的道理和这个读书人很明显没有合二为一,两者联系不大。
《论语》这本书,世人大都学习过,然而能够把书中的道理一以贯之于事事物物上的人,在曾子以后就没有再听说过了。难道不是因为只是读一读、看一看的过错吗?自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兴起后,士绅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学习过,他们确实能够自觉致其良知,以身践行达到卓越的地步吗?
如果真能亲身实践,则对于王阳明的垂示教训,读过他的一句话就足够了,查看《传习录》都显得繁琐了;否则即使全部读完王阳明的书,也无益也。我徐阶不是一个足够聪明的人,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愿和大家一起时时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谢廷杰,字宗圣。其为政推崇节操与义行,努力为当地培育人才,建立保甲连坐制度,重视风俗礼节,以王阳明为师:大概他这样的人就不是那种白白读书的人了吧。
在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考试,即中央政府考试中考中第三名(探花);因担任正一品文职被朝廷授予“特进光禄大夫”官阶;勋级为第九级——柱国(明朝对政绩卓异的文官可以授勋,勋分十级:正一品的授左、右柱国;从一品的授柱国。勋级是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虚职有从一品少师兼太子太师,负责一些太子的智育工作;担任过中央六部尚书之首的吏部尚书(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担任过正五品的建极殿大学士职位,负责内阁的一些秘书工作,主要职能是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担任过“知制诰”这一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担任过“知经筵事”这一官职,为皇帝讲论经史;担任过“国史总裁”一职,掌修国史;我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的徐阶,作为一名退休的官员,以及一名后进的读书人,特为《王文成功全书》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