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请教阳明先生说:「看书不能明白,应该怎么办?」阳明先生回答:「这只是在文义上穿凿附会,因此不能明白。果真如此,还不如只是读着古时候的学问,看倒是看一大堆,顺着饾饤训诂解释过去,好像都很顺当,这样做学问,纵然对这些文义认识得极为清楚明白,不过终身不会有什么收获。
人需要在心体上做工夫。如果读书不大明白,不知如何落实,就应该回归到自家心上体会琢磨,如此就能豁然贯通。四书五经不过都只是在说这个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大道,明白心体就明白大道了,更没有第二件事情。这是做学问最关键的要领!」(《传习录‧上卷》第三十四条)
常常有人会请敝人开书单给他,让他能认真读着真该终身颂读不辍的书。疯狂的时空已经焚书好几回,想焚书的时候都不知道心疼,圣人倏忽基于需要被立个雕像,倏忽基于需要再被推倒雕像,任何伟大的思想,在现实的国度里,其价值充其量都不过只是被当作个人牟取声色犬马与王朝牟取富国强兵的工具而已,只要手段达到就会被立刻弃置不顾,哪里会有真该终身颂读不辍的书呢?
说到底,如果人没有意识着心体,世上没有一本书蕴含着宝藏。如果人常意识着心体,自家就有着无数的宝藏值得笔录成书。
人如果不去意识着心体,这就如同一头牛牵到北京还是一头牛,读万卷书如同未读书,行万里路如同未行路,为何只是拿着准备读书的说法,来作为掩饰心虚的口实,遂行着忽视心体的事实?通常会这样发问的人,即使有幸拿到任何书单,书没有读两天就被搁置了。
人应该把琢磨心体当作生命里的唯一要紧事。在琢磨心体里,自然而然的读书与做事,自然而然每个读书与做事,都会对自身琢磨的心体做出回应,让自己明白正在从事的读书与做事究竟正确与否。
如果人不紧紧琢磨心体,那读书很自然会读不懂,做事很自然会做不顺,读不懂与做不顺的人,最常见的征象就会怨天尤人,读不懂就怪他人写书写得不精确;做不顺就怪他人做事做得不仔细,遇到大挫折,动辄就会感觉都是他人在背叛自己,或者怨怼老天干嘛要这样让自己无端受尽折磨,自己彷佛置身事外,不需要对整个处境负担核心的责任。
阳明先生讲的「知行合一」,不过只是在指出人愿意琢磨心体这个内境,外境自然会给出相应的「知」与「行」,人不愿意琢磨心体,却在责备外境的「知」与「行」如何有问题,这就没有把握住做学问最关键的要领了。
人这一生会发生如何的因缘,跟你的心量有着绝对的关联性。心量的宽窄,会影响出现在你生命内的事情其意义的深浅。紧紧琢磨心体的人,自然会承担更大格局的事情,事情如果不困难,就无法显现有志者需要承担的考验,往往当有志者愿意面对困难的刹那,事情本身就峰回路转了。
如果竟对琢磨心体这件唯一要紧事都显得疏懒,则终身就只是在忙碌里过着盲目的人生,甚至最终变得无事可忙。观诸明朝心学诸子,谁人不是承担着苍生或王朝的慧命,终其一生或在名山大泽间翻云覆雨,或在宫阙廊庙间穿梭自如?
如果有人竟会对自己遇到事情,稍有挫折,就表现出退缩与逃避的态度,或对意外有着惊慌失措与不耐易怒,其症结就是他不愿意相信心体的存在,不愿意紧紧琢磨心体来大作一个人,而宁可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卑微,活在情绪的牢笼里。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八年一月十日
人需要在心体上做工夫。如果读书不大明白,不知如何落实,就应该回归到自家心上体会琢磨,如此就能豁然贯通。四书五经不过都只是在说这个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大道,明白心体就明白大道了,更没有第二件事情。这是做学问最关键的要领!」(《传习录‧上卷》第三十四条)
常常有人会请敝人开书单给他,让他能认真读着真该终身颂读不辍的书。疯狂的时空已经焚书好几回,想焚书的时候都不知道心疼,圣人倏忽基于需要被立个雕像,倏忽基于需要再被推倒雕像,任何伟大的思想,在现实的国度里,其价值充其量都不过只是被当作个人牟取声色犬马与王朝牟取富国强兵的工具而已,只要手段达到就会被立刻弃置不顾,哪里会有真该终身颂读不辍的书呢?
说到底,如果人没有意识着心体,世上没有一本书蕴含着宝藏。如果人常意识着心体,自家就有着无数的宝藏值得笔录成书。
人如果不去意识着心体,这就如同一头牛牵到北京还是一头牛,读万卷书如同未读书,行万里路如同未行路,为何只是拿着准备读书的说法,来作为掩饰心虚的口实,遂行着忽视心体的事实?通常会这样发问的人,即使有幸拿到任何书单,书没有读两天就被搁置了。
人应该把琢磨心体当作生命里的唯一要紧事。在琢磨心体里,自然而然的读书与做事,自然而然每个读书与做事,都会对自身琢磨的心体做出回应,让自己明白正在从事的读书与做事究竟正确与否。
如果人不紧紧琢磨心体,那读书很自然会读不懂,做事很自然会做不顺,读不懂与做不顺的人,最常见的征象就会怨天尤人,读不懂就怪他人写书写得不精确;做不顺就怪他人做事做得不仔细,遇到大挫折,动辄就会感觉都是他人在背叛自己,或者怨怼老天干嘛要这样让自己无端受尽折磨,自己彷佛置身事外,不需要对整个处境负担核心的责任。
阳明先生讲的「知行合一」,不过只是在指出人愿意琢磨心体这个内境,外境自然会给出相应的「知」与「行」,人不愿意琢磨心体,却在责备外境的「知」与「行」如何有问题,这就没有把握住做学问最关键的要领了。
人这一生会发生如何的因缘,跟你的心量有着绝对的关联性。心量的宽窄,会影响出现在你生命内的事情其意义的深浅。紧紧琢磨心体的人,自然会承担更大格局的事情,事情如果不困难,就无法显现有志者需要承担的考验,往往当有志者愿意面对困难的刹那,事情本身就峰回路转了。
如果竟对琢磨心体这件唯一要紧事都显得疏懒,则终身就只是在忙碌里过着盲目的人生,甚至最终变得无事可忙。观诸明朝心学诸子,谁人不是承担着苍生或王朝的慧命,终其一生或在名山大泽间翻云覆雨,或在宫阙廊庙间穿梭自如?
如果有人竟会对自己遇到事情,稍有挫折,就表现出退缩与逃避的态度,或对意外有着惊慌失措与不耐易怒,其症结就是他不愿意相信心体的存在,不愿意紧紧琢磨心体来大作一个人,而宁可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卑微,活在情绪的牢笼里。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八年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