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温良宸的一封信
温良宸(先生/女士):
您好!
看到您在贴吧的信息,理解您寻找亲戚以及关注家乡建设的心情。我家住北辰,对宜兴埠镇和此地的温氏家族有些了解,现仅将我所知道的些许内容略述于下,仅供参考。
明永乐年间温元德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现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刘快庄村。温元德被后世奉为刘快庄温氏开基祖。以温元德为刘快庄温氏第1代,大约到了第9代,时间为清朝初年,温起龙、温起明从刘快庄移居宜兴埠,分枝散叶,形成了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温世霖就出生在这个家族。
大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温桂森的曾祖父亦从刘快庄迁居宜兴埠,并认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为本家,温桂森比温世霖小一辈。因温桂森一家未收录在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的家谱里面,我们称其为宜兴埠第二个温氏家族。温桂森的长子名叫温瀛士,后来也成了天津著名的教育家。
至于为什么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的家谱未收录温桂森一家,考虑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出了五服。即使清初温起龙、温起明在刘快庄有亲兄弟,到了清道光年间,已又繁衍了8代人,两个家族已经出了五服,不是乡俗所称的“一家人”了。
第二、认本家不同于继嗣。两家之间互相知道有相同的远祖才认本家,即使举行了认本家的仪式,也只是彼此认同为五服之内的家人,是乡俗里一种感情上的拉近。如果要是继嗣,才会将名字记录到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所认的祖名讳之子位。
第三、大门转小辈。温桂森的曾祖父认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为本家,成了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当时最低的辈分,为什么?认本家并不象现代人想的那么随意。从远宗看,说明宜兴埠第一个温氏家族是晚门,因为乡俗有云“大门转小辈”。
第四、遗失名讳无从查考。温世霖撰著的家谱出版时间是1941年。温世霖自己不可能记忆下所有家族成员的名讳,撰著《温氏世系图》时应是按户走访、填查各门的家族成员名讳。自温桂森的曾祖父到温桂森四代都是农民,1910年温桂森已离世,温瀛士时年才16岁。老辈人本忌讳说出长辈的名讳,更何况温瀛士当时年龄尚小,其祖先名讳很可能遗失,无从查考了。
温世霖、温瀛士两家关系很好,温瀛士更是得到了温世霖的提携帮助,但是基于以上四个原因,温世霖即使想将温桂森一家记入老六门、老五门的世系中,也是不知道写在哪位“毓字辈”祖先名下啊!盲目记入,恐有嫁接谱牒之嫌。因此,本着严谨的态度,温世霖撰著自己家的家谱《温氏世系图》未收录温桂森一家。
以上是我知道的些许温氏家事,水平有限,妄议之处还请见谅。另外,刘快庄确有宜兴埠温氏老祖坟茔,但村中已无温氏原住民。
天津市北辰区陳米水
2019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