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十五,花朝会,在崎山地区,特别是十几年以前,很多竹、木工手艺人在二月十五前就要早早准备一些作好待售的用具,在花朝会这一天送到新洲的旧街去卖,并且把这种赶集叫做“赶旧街”。 旧街花朝会,约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始兴时,以大庙为活动场所,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大庙亦名五三公庙,宋时香火旺盛,远近知名,后渐毁败衰落。至明万历年间,佛教在旧街再度兴起,附近53姓村民又合力重建大庙。烧香求佛者也随之增多,一时信徒云集,自成庙会,且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完元宵的人们,饱挣挣地齐集于大庙内外。经过了沐浴斋戒的善男信女,都到庙里顶礼膜拜;一般赶热闹的人就在大庙附近游乐观光。从前大庙的圣帝殿前,有棵铁树。高2米,铁枝铁叶错错有致,每三片叶间点油灯一盏。傍晚,赶会人争相去铁树上点灯,瞬间,灯光成菱形而层层叠叠,火树银花,精妙极了。随着花朝会的日趋昌盛,赶会的人也日渐增多。明清之际,邻县黄冈之大崎山、泉华山、贾庙、铁冶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赶会,来时顺带些竹木器出售。武汉、黄陂及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人也闻汛而来,他们顺带的是铜器和铁器。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皖豫的木耳、香菇……都来旧街赶会,使整个花朝会充满了物资交流的色彩。会期也根据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内容,旧街花朝会以其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八方商贾。庙会期间,游人如织,商贾如云。山货土产,琳琅满目,会址亦由大庙内外改到空旷的河滩上。交流场里,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场上还搭起戏台唱戏助兴,测字摊、茶摊、小吃摊一应俱全。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旧街花朝会逐步摒弃了封建迷信成份,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游乐和物资交流的盛会。每年举会时间,由旧街镇镇政府牵头,联合各界组成大会主席团。会期由二月十一日延至十八日,参加集会的有农、工、商、记者、演员,遍及全国,远及美国。与会人数达12.5万人次;成交额迹逐年递增。大会还吸引了许多海外游子,1988年,旧街籍的台湾军政大学教授操稚青先生,特地回乡观看花朝会,并赋诗舒怀:“大崎山大古城春,十万声喧绿水滨,九省闻名诗盛会,百花争艳爽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