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分类说明
村庄具体的类型划分,综合考虑以下要素: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污水厂影响范围、垃圾场影响范围、220KV和500KV高压走廊范围、市规土委地环科提供的全市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名单、全市已在录历史文化名村、全市正在申报的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北京市第一批美丽乡村(63个)名单、长城各级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大运河保护范围、十三陵保护范围等。其中,由于污水厂、垃圾场数据资料掌握不全,污水厂影响范围和垃圾场影响范围内的村庄需要各区再进行进一步校核。
其他未掌握要素,影响到村庄类型划分的,请各区进行研核。
全市行政村庄划分为城镇化、局部或整体迁建、特色保留、提升改造四大类型。
1 城镇化村庄
纳入城市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具体包括纳入中心城区、新城、镇规划建设区内、有重大项目带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范围内(规划实现100%城镇化)的村庄,这部分村庄未来将随城市建设进入城市建设区,实现城镇化。
2 局部或整体迁建村庄
迁建村庄是指受生态保护要素限制以及受安全威胁的村庄,按影响要素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生态涵养迁建型
全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等环境保护要求下,必须局部或整村实施搬迁以确保生态安全的村庄,主要包括村庄居住用地与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存在矛盾的村庄。
(2)安居威胁迁建型
受高压线廊道、污水厂、垃圾处理厂、地质灾害等影响,村民的安居、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必须局部或整村实施搬迁以确保生产生活安全的村庄。具体包括位于500KV、220KV高压走廊内的村庄、位于污水厂、垃圾处理场影响范围内的村庄以及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等。
(3)受其他环境影响应实施搬迁的村庄
3 特色保留村庄
(1)全市在录的各类特色保留村庄。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全部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村落(44个),中国美丽宜居乡村,位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世界文化遗产周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村庄。应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为原则,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村庄整体风貌引导、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
(2)生态保育村庄。在生态红线控制范围之外,具备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例如位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周边区域)的村庄。
(3)其他经各区、镇梳理、申报的,在村庄产业、文化、风貌等方面具有特色,具有保留价值的村庄。应重点结合村庄的特色要素,集约节约发展,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有序引导村庄特色化发展。
4 提升改造村庄
除以上三种类型外,在全市域内广泛分布,需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对村庄进行提升改造的村庄。
(1)集体产业整理型。位于限制建设区内且毗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处于城市周边的机遇区,未来可能受三城一区等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应以城市功能疏解、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减量提质为大原则,落实所在区域规划减量要求,采取集中集约的改造方式,提升产业,完善服务功能。
(2)集中上楼型。在明确落实全区建设用地减量指标,并落实本区拆占比和拆建比的条件下,对发展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有自发改造诉求的村庄,经村民同意,在村民自愿放弃原宅基地的前提下,可启动村庄集中上楼改造。改造应结合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村集体产业发展方向,采用多种模式。可单个村庄原地集中上楼,也可临近几个村庄就近集中上楼。
(3)原地微循环整理型。以原地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渐进微循环改造方式为主的村庄。可结合宅基地整理、集体产业用地集约腾退升级,实现村庄的环境品质提升、产业升级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