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儿心情吧 关注:17贴子:226
  • 1回复贴,共1

善待“中学生恋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善待“中学生恋爱”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生物性成熟已经提前,几乎接近生物遗传的下限,而人的社会性成熟,因为对人素质要求的提高而向后推迟。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日渐增大“剪刀差”,造成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潜伏危机的较为漫长的过渡时期,有人称其为“性待业期”。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进入相互吸引,相互爱慕,是青春期性的成熟标志之一,是儿童心智发展正常的标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psy525.cn 
   我们关注的不是允不允许“恋爱”,而是关注恋爱对当事人的建设性、成长性意义,并将恋爱带来的破坏性、阻滞性负面影响最小化。面对中学生恋爱问题: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善待“中学生恋爱”,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禁止并非良策面对中学生恋爱,成年人众口一词:坚决禁止!理由也很充分:孩子们生理正处发育,心理还不成熟,学业没有结束,职业没有选定,经济也没有独立,尚不具备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条件。多年实践证明:禁而不绝!中学生恋爱的发生率继续在攀升,而且在一些城市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倾向,在一些中学甚至出现公开化苗头。在我们成年人思想深处,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确理解不深,对人的差异性的确尊重不够,执行“禁止”政策时,的确存在扩大化的错误。要知道,中学生性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心理发展迅猛,他们随着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增强,纵向人际关系(与父母师长)逐渐松懈,横向人际关系(与同学)逐渐加强,他们在开展同性同学交往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尝试。
    异性交往并不等于恋爱,但异性交往是动态,可能从友谊就发展到一种比友谊浓比爱情淡的朦胧状况,在过密的交往中进入恋爱阶段,这个阶段也并不是成年人的谈婚论嫁,而是一种感情的愉悦。他们是少年群体中的“先行者”,十年之中,其他同学也将陆续进入恋爱季节。我认为,中学生不恋爱很正常,中学生恋爱也正常。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和一些家庭,缺少宽松的异性交往环境;一些学校缺少规范的异性交往正面引导;有些教师和大部分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界定相当泛化,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差异性缺少尊重,和当事人没有平等的沟通;有的教师没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概念,有的家庭因此而发生辱骂,殴打等暴力。归根结底,在异性交往的教育上,我们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缺乏对学生一生幸福的关注。默许是一种失职从中学生心理需求看,恋爱是生命的第一次,既快乐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当事人渴求民主、尊重,同时他们也渴求帮助、指导,以使他们既不放弃自己的感情,又不违背社会的规范。这时的班主任和家长是不可袖手旁观的。
    仅仅默许,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默许是一种失职。善待“中学生恋爱”,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把握成长就是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承担责任。我主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手握主动权的少男少女就能体会到自尊自律,就逐渐学会了选择。不要以为学生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学生是在生活体验中长大的。学生们在体验中产生爱憎变化、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成人应当支持学生在体验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家长提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能不能被学生所认同,关键在于学生有一个“内化”过程。当成人的文化传递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碰撞时,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选择、批判、整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了“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做不做”,就有了行为准则,就有了自律能力,就懂得了承担责任。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这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青春的成长。这样看来,体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但是,由于体验的素材不一样,我们所持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把中学的体验素材分为三类:可鼓励的体验;应严禁的体验;给予保护和限制的体验。所谓可鼓励的体验,指的是体验素材是文化知识、生活能力、职业技能等,用获取的直接经验去印证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从而构建自己完整的认知结构。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因为对孩子来说,和体验成功一样,体验失败同样是成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这类体验的态度是鼓励。所谓应严禁的体验,指的是生活中带有自损、自虐或危及社会的体验,例如吸毒、染爱滋病、自杀、杀人越货等。这类体验有灾难后果,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必须严加禁止,强调尊重科学,遵纪守法,服从道德约束,千万不要去尝试。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严禁。所谓给予保护和限制的体验,是指体验素材是人际交往的一类的体验,包括异性交往等。首先要强调的是这类体验我们是支持的,它具有必要性和教育性。学习交往,是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课。交往中锻炼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第二要强调的是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发展过程不稳定,发展方向也不稳定,这些未成年的当事者随时随地会遇到麻烦,随时随地面临选择,例如:偶遇深情地注视;课本里夹着一封不具姓名的情书;表达爱慕后碰了软钉;产生按捺不住想亲吻的冲动;发现母亲在跟踪盯稍;这个月的例假竟然没有来!


1楼2009-03-09 21:53回复
    等等。这些经历往往都是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他们没有经验,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者最适宜的;也不知道选择之后,事态怎样发展,将要承担什么责任;如果在做出选择之前,自己手里掌握着一个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的标准,该多踏实!
        从成年人角度讲,在孩子们体验异性交往时,如果给予一定的保护和限制,风险性是不是能降到最低呢?这里说的保护和限制,指的是法律、道德、校纪、家规和健康的文化环境,还有科学的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我认为这些是为了获得保护必须接受的限制,既是保护又是限制。社会的法律、公德,学校的纪律守则,家庭的美德和良好的习俗,还有健康的文化环境,统统都叫他护和他限;学生们心中的科学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叫自护和自限。我认为,孩子们成长中最可贵的就是能够自护自限。有了自护自限与他护他限的结合,学生的异性交往就有了健康和安全的保证,中学生就可以在异性交往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懂得承担责任。我们认为,制定对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有三个前提必须明确:
    (1)明确民主、尊重的前提。民主、尊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
    (2)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制定教育对策,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3)明确时代发展的前提。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入世之后的中国社会环境,我们的孩子必须适应已然发生变迁的中国婚姻家庭现实。我们主张的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是:面对全体学生,大力提倡中学生的友谊交往;个别发生恋情不能压制;既不急于定性也不代替学生选择;鼓励当事人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当事人选择出现困难时,老师家长要起到保护和限制作用。
    


    2楼2009-03-09 2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