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端彬 长乐人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宋玉研究会理事 出版有专著《楚国大诗人宋玉》(获福州市改革开放20年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叙事长诗《染血的罂粟园》(获福海文教基金会金牌奖)、中篇小说《十天书记》(获第一届中国廉政故事大奖赛一等奖)、论文《月光光,照两马》(获第五届福建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论文论著类二等奖),论文集《先秦辞赋大家宋玉》、《历史自有公正在》,传记《康熙皇帝》(合著)、诗集《落霞.钟声》、《十字架.苦行僧》,长篇小说《宋玉的故事》、《陈文龙传奇》(合著)、《皇帝嘴乞食身——罗隐的传说》、《马铎一日君》(合著)、《吴航风暴》,小说集《早恋》、《林则徐吃猪料》、《状元帽》、《流米佛》等。
正文:
宋玉的《招魂》第一字就出现“朕”。“朕”指的谁呢?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屈原招魂,招怀王的魂,“朕”应理解为楚怀王自称。这种见解似乎符合了国王自称的身份,但并不符合作品的内容。楚怀王怎能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了,而且也无法解析“序”中的“上”。上,一般指君上。何况与《乱曰》的内容产生了矛盾。那《乱曰》中所写的君王又是指的谁呢?读屈原的历史,屈原当时并未与楚怀王出外狩猎游玩,这种解析破绽百出,不能自圆其说。那么解析为屈原为自己招魂,可否?“朕”解析为屈原自称,屈原自招生魂。但此种解析,不仅不符合《招魂》的风俗习惯,而且与《乱曰》所写的内容也不符合,《乱曰》之中描写“朕”也是“吾”跟着楚王在云梦狩猎游玩。一般查阅历史和阅读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只知道宋玉曾经与楚顷襄王出外狩猎游玩,我们还查不出屈原与楚怀王或楚顷襄王狩猎之事。屈原身任左徒或三闾大夫,身居显位,一般不会与王一起狩猎玩乐,此说也难成立。我们应当指出屈原招怀王之魂的说法,不符合他们之间的关系。屈原对楚怀王是既怀念又怨恨的,绝不像《招魂》中所抒发的只是怀念的感情。
那么,如理解为宋玉招屈原之魂之说可以成立的话,“朕”当为屈原,虽然与序诗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与尾声的人称出现了矛盾——序诗中的“朕”当成屈原,而尾声中的“吾”当成宋玉。对于序诗中的“上”,也不易理解。这个“上”,指天上还是指“君上”?这个“君上”又指的是谁呢?当时楚怀王已死,只能指楚顷襄王,可是在楚顷襄王时,屈原已经失势了。对于尾声中的“王”与“君王”又指的是谁呢?如果与序诗的“上”理解得不一致也不好办——序诗中指的屈原称呼楚怀王,尾声中指的宋玉称呼楚顷襄王,这样破坏了全诗的统一。因此,看来,只能把“朕”理解为宋玉自称,这样使序诗与《乱曰》在“朕”、“吾”与“上”、“王”的称呼也一致,不会产生人物之间的矛盾。有人如果认为“朕”只是君王自称,是不正确的。“朕”在秦以前都是古人的自称,《尔雅》就强调了这一点。其次,朕是宋玉自称,在全篇文章上人称是一致的。正如《离骚》之中,出现了“朕”,就是屈原的自称。而《招魂》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宋玉自称,全诗中的“上”、“王”、“君王”是楚顷襄王,也证实了朕是宋玉自称较为妥当。有必要强调指出朕是宋玉自称,还有一个理由,只有宋玉才能对屈原有那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身世遭遇相同,同病相怜,他们文学上的建树可以并称,他们斗争的精神,不屈的性格又是如此相同,而宋玉在师从屈原继承屈原的文学传统和斗争精神上也可以看出心心相连。因此,把“朕”理解为宋玉最恰当不过了。并且把“朕”当做宋玉自称也能从宋玉的历史中找到根据。这是宋玉不满于楚顷襄王不顾国耻父仇,只去看秦王脸色行事。楚顷襄王耽迷酒色游猎,使楚国国势岌岌可危,因此宋玉通过招屈原之魂,招楚国之魂,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关怀,寄托着哀江南的主题;在写法上把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隔开,使序诗与《乱曰》,不算在《招魂》的内容之中,首尾呼应,人称一致,大量借助铺陈描写,极尽宋玉艺术的才能,展现了宋玉的风格。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招魂》是宋玉所写,朕是宋玉的自称,这是不应怀疑的。我们再读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都写的宋玉与楚顷襄王到高唐云梦游猎之事,与《招魂》中所记的高唐云梦游猎之事是一致的,何况《高唐赋》中具体描写楚顷襄王游猎的情况,与《招魂》的《乱曰》中具体描写楚顷襄王游猎的情况都出自一人手笔,因此《招魂》是宋玉的作品又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可以令人信服的。不仅从《高唐赋》、《神女赋》所描写的事,证实宋玉与楚顷襄王一起游猎游玩,而且从《风赋》等宋玉作品中也证实了宋玉与楚顷襄王一起游玩的事。而我们查阅屈原的生平历史,读他的《离骚》、《九章》、《天问》都没有发现屈原有描写与楚王在一起狩猎观光之事。因此,更足以证明《招魂》不是出自屈原笔下,何况作品也不像屈原的风格。因为屈原长于抒情议论,而短于人物与景物的描写,特别是大量的铺陈描写,从屈原的作品中找不到。可在宋玉的每一篇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大量铺陈描写的运用,以及找见宋玉的辞向赋发展的过程。如果断定《招魂》是宋玉所作,也大半肯定了朕是宋玉的自称了。
正文:
宋玉的《招魂》第一字就出现“朕”。“朕”指的谁呢?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屈原招魂,招怀王的魂,“朕”应理解为楚怀王自称。这种见解似乎符合了国王自称的身份,但并不符合作品的内容。楚怀王怎能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了,而且也无法解析“序”中的“上”。上,一般指君上。何况与《乱曰》的内容产生了矛盾。那《乱曰》中所写的君王又是指的谁呢?读屈原的历史,屈原当时并未与楚怀王出外狩猎游玩,这种解析破绽百出,不能自圆其说。那么解析为屈原为自己招魂,可否?“朕”解析为屈原自称,屈原自招生魂。但此种解析,不仅不符合《招魂》的风俗习惯,而且与《乱曰》所写的内容也不符合,《乱曰》之中描写“朕”也是“吾”跟着楚王在云梦狩猎游玩。一般查阅历史和阅读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只知道宋玉曾经与楚顷襄王出外狩猎游玩,我们还查不出屈原与楚怀王或楚顷襄王狩猎之事。屈原身任左徒或三闾大夫,身居显位,一般不会与王一起狩猎玩乐,此说也难成立。我们应当指出屈原招怀王之魂的说法,不符合他们之间的关系。屈原对楚怀王是既怀念又怨恨的,绝不像《招魂》中所抒发的只是怀念的感情。
那么,如理解为宋玉招屈原之魂之说可以成立的话,“朕”当为屈原,虽然与序诗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与尾声的人称出现了矛盾——序诗中的“朕”当成屈原,而尾声中的“吾”当成宋玉。对于序诗中的“上”,也不易理解。这个“上”,指天上还是指“君上”?这个“君上”又指的是谁呢?当时楚怀王已死,只能指楚顷襄王,可是在楚顷襄王时,屈原已经失势了。对于尾声中的“王”与“君王”又指的是谁呢?如果与序诗的“上”理解得不一致也不好办——序诗中指的屈原称呼楚怀王,尾声中指的宋玉称呼楚顷襄王,这样破坏了全诗的统一。因此,看来,只能把“朕”理解为宋玉自称,这样使序诗与《乱曰》在“朕”、“吾”与“上”、“王”的称呼也一致,不会产生人物之间的矛盾。有人如果认为“朕”只是君王自称,是不正确的。“朕”在秦以前都是古人的自称,《尔雅》就强调了这一点。其次,朕是宋玉自称,在全篇文章上人称是一致的。正如《离骚》之中,出现了“朕”,就是屈原的自称。而《招魂》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宋玉自称,全诗中的“上”、“王”、“君王”是楚顷襄王,也证实了朕是宋玉自称较为妥当。有必要强调指出朕是宋玉自称,还有一个理由,只有宋玉才能对屈原有那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身世遭遇相同,同病相怜,他们文学上的建树可以并称,他们斗争的精神,不屈的性格又是如此相同,而宋玉在师从屈原继承屈原的文学传统和斗争精神上也可以看出心心相连。因此,把“朕”理解为宋玉最恰当不过了。并且把“朕”当做宋玉自称也能从宋玉的历史中找到根据。这是宋玉不满于楚顷襄王不顾国耻父仇,只去看秦王脸色行事。楚顷襄王耽迷酒色游猎,使楚国国势岌岌可危,因此宋玉通过招屈原之魂,招楚国之魂,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关怀,寄托着哀江南的主题;在写法上把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隔开,使序诗与《乱曰》,不算在《招魂》的内容之中,首尾呼应,人称一致,大量借助铺陈描写,极尽宋玉艺术的才能,展现了宋玉的风格。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招魂》是宋玉所写,朕是宋玉的自称,这是不应怀疑的。我们再读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都写的宋玉与楚顷襄王到高唐云梦游猎之事,与《招魂》中所记的高唐云梦游猎之事是一致的,何况《高唐赋》中具体描写楚顷襄王游猎的情况,与《招魂》的《乱曰》中具体描写楚顷襄王游猎的情况都出自一人手笔,因此《招魂》是宋玉的作品又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可以令人信服的。不仅从《高唐赋》、《神女赋》所描写的事,证实宋玉与楚顷襄王一起游猎游玩,而且从《风赋》等宋玉作品中也证实了宋玉与楚顷襄王一起游玩的事。而我们查阅屈原的生平历史,读他的《离骚》、《九章》、《天问》都没有发现屈原有描写与楚王在一起狩猎观光之事。因此,更足以证明《招魂》不是出自屈原笔下,何况作品也不像屈原的风格。因为屈原长于抒情议论,而短于人物与景物的描写,特别是大量的铺陈描写,从屈原的作品中找不到。可在宋玉的每一篇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大量铺陈描写的运用,以及找见宋玉的辞向赋发展的过程。如果断定《招魂》是宋玉所作,也大半肯定了朕是宋玉的自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