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一大堆失其行事,责任光推给陈寿显然是不应该的,但是蜀汉相关轶事典籍缺乏是公认的。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诸葛亮与瑾书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作为统帅白耳兵的陈到,不知道他有些什么事迹,如何的忠克,如何的忠勇,为何能与赵云并赞,这实在是遗憾。
而单看陈寿所写的赵云传,也看不出赵云如何的强挚壮猛,凭什么可以同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的黄忠并作爪牙。
云传本身有别于他人可以述说的就一件事: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题外话: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赵云以救主之功得谥号的一大主因。
关于谥号问题,不多言,参精品区dee的主题贴:
【想法】浅谈赵云的追諡
https://tieba.baidu.com/p/1959516877?lp=5027&mo_device=1&is_jingpost=1&pn=0&
)
看上去平平无奇。
能够督精锐白耳兵,陈到自然有过人的地方,参,
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
那么忠克忠勇的陈到自然是少有人及,就算不如曹纯何可复得,难得替代之人也是可以断定的。
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浩至中护军,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
--三国志·魏书九
陈寿在作传的时候,除了判定赵云、陈到俱以忠勇称,还有韩浩和史涣俱以忠勇显。
那么,韩浩和史涣又如何?
韩浩
魏书曰:韩浩字元嗣。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太祖善之,迁护军。太祖欲讨柳城,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浩共谏。浩曰:“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志,不以此时遂除天下之患,将为后忧。且公神武,举无遗策,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遂从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及薨,太祖愍惜之。无子,以养子荣嗣。
相对而言,魏书有比较详细的韩浩生平。
能够得到的事情如下:
1,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
--即见勇也必知名与邻近诸县。
2,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可知其得王匡信任和任用。
3,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
--可知名传华夏。
4,使领兵从征伐……遂从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
--名位可见一斑。
5,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
参: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裴松之注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可见韩浩远见、政略
6,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及薨,太祖愍惜之。
--可知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还有: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此事可见韩浩之果决和智略。
以上诸事,陈寿以忠勇显俱概括,可知道陈到非默默无闻之辈,定有可观有功蜀汉的事迹,几被历史埋没,只因典籍缺失,险不为人知的蜀汉一员闪亮的将星。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诸葛亮与瑾书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作为统帅白耳兵的陈到,不知道他有些什么事迹,如何的忠克,如何的忠勇,为何能与赵云并赞,这实在是遗憾。
而单看陈寿所写的赵云传,也看不出赵云如何的强挚壮猛,凭什么可以同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的黄忠并作爪牙。
云传本身有别于他人可以述说的就一件事: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题外话: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赵云以救主之功得谥号的一大主因。
关于谥号问题,不多言,参精品区dee的主题贴:
【想法】浅谈赵云的追諡
https://tieba.baidu.com/p/1959516877?lp=5027&mo_device=1&is_jingpost=1&pn=0&
)
看上去平平无奇。
能够督精锐白耳兵,陈到自然有过人的地方,参,
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
那么忠克忠勇的陈到自然是少有人及,就算不如曹纯何可复得,难得替代之人也是可以断定的。
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浩至中护军,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
--三国志·魏书九
陈寿在作传的时候,除了判定赵云、陈到俱以忠勇称,还有韩浩和史涣俱以忠勇显。
那么,韩浩和史涣又如何?
韩浩
魏书曰:韩浩字元嗣。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太祖善之,迁护军。太祖欲讨柳城,领军史涣以为道远深入,非完计也,欲与浩共谏。浩曰:“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志,不以此时遂除天下之患,将为后忧。且公神武,举无遗策,吾与君为中军主,不宜沮众。”遂从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及薨,太祖愍惜之。无子,以养子荣嗣。
相对而言,魏书有比较详细的韩浩生平。
能够得到的事情如下:
1,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
--即见勇也必知名与邻近诸县。
2,太守王匡以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可知其得王匡信任和任用。
3,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
--可知名传华夏。
4,使领兵从征伐……遂从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
--名位可见一斑。
5,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
参: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裴松之注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可见韩浩远见、政略
6,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及薨,太祖愍惜之。
--可知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还有: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此事可见韩浩之果决和智略。
以上诸事,陈寿以忠勇显俱概括,可知道陈到非默默无闻之辈,定有可观有功蜀汉的事迹,几被历史埋没,只因典籍缺失,险不为人知的蜀汉一员闪亮的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