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黄山吧 关注:6贴子:620
  • 12回复贴,共1

崔居士专门盖一层楼 乡村庙会 有庙翼就有庙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崔居士专门盖一层楼
乡村庙会
有庙翼就有庙会,举办庙会的主要目的是祀拜,平常的日子,人们不会到庙里上香磕头,到了约定日子人们集中起来一同去拜,人数很多,所以称会。商贾抓住庙会香客聚集的时机,依靠庙会摆摊卖物,称为庙市。武安市乡村的庙会与庙市大都合二为一。
石门川各村的人们称参与庙会(市)的行为为看会,或者赶会,这个叫法显然是别称俗称,武安人参与庙会的正式名称是“醮(jiao)会”,醮,有酒有肉,更具世俗吸引力。其实,石门川各村过会,也都饮酒飤肉的,称看会,名不副实,应该是沿用了旧称,或者是谦虚。
文革时期,大多庙会被废止,石门川各村只留下史石门村一个庙会,这应该是史石门村的庙翼是仙家庙的原因,仙家,即狐仙,是祅神。
庙会一般有娱神活动,三日前开始唱戏,庙会当日增加杂技,武术表演,观看的人很多。
我很小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去史石门村看会了,衣袋揣两元钱,花五毛钱买一只里面装了红红绿绿饮料的琉璃阁杯当极高级的工艺品欣赏,别的或许还会花两毛钱买块荞麦guanchang曏,其余时间就是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从会的这一头到会的另一段穿梭看热闹,后来有人为此训斥,没事在会上瞎转悠啥?!
在亲戚朋友家饮了酒的人行为过大,于是就有了肢体冲突,记忆内好像每届庙会都有打架斗殴的,看着都骇怕,后来,我就逐渐减少去看会的次数。
随着时代发展,各村逐渐恢复了庙会,庙市的规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感觉庙会接近鼎盛了。
——武安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05 18:23回复
    京剧《锁麟囊》内有句道白“东风常向北,北风也有转南时”。这句话其实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方位代表贫富贵贱,具体是:
    东,贵;
    西,富;
    北,穷:
    南,贫。
    一个村子里当家做主的,首先是东,有钱有势的家族,然后转向北,有钱无势的家族,再其次转向南,无钱无势的家族。
    解放后,中国富贵之人都被镇压了,当家做主的是“穷人”,穷人的保护神就是仙家。注意,穷与贫意思不一样。
    ——崔同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05 19:10
    回复
      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
      《史记》内有密康公不听其母亲的话,因而亡国的记载。
      京剧《吊金龟》的张义没有仔细分析其母亲的话,遭害身死。
      皇帝喜长子,百姓爱幺儿。平民百姓都是与最没有本事的那个儿子生活在一起,虽然此举对幺儿并不利。
      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子,接受的都是一些如何才能不成功的教导。
      但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虽然父母的话不能使你腾达,但可以保身。不能不听的。
      ——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12 17:32
      回复
        吃贫户与狗眼
        饥荒年月,民众家里粮食告罄,而地主家里粮食囤聚充足,民众想想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吃大户”,这时候,地主再想保护粮食恐怕也难。
        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人也不太缺粮食,温饱都没有问题。但这个变更的时代,却被发现了吃贫户的现象。贫人办事代价高昂是吃贫户的表现,平常办事须请客送礼就不用啰嗦了,有个什么红白事,族人齐聚其家,海吃海喝,甚至招待的规格低了都有人给找茬,这些人到了贫户家里什么不礼貌的话都是敢说的,相比之下,富人待客并不丰厚,办事的人到了富人家里,甚至还要饿着肚子,不恭敬的话一丝不敢出口。
        吃贫户称为族众聚餐,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
        感觉越是贫穷,其人越是善良,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冲突,而别人正是抓住贫人善良的优点,明目张胆地欺负他。
        贫户为什么甘愿被吃贫户?我想他也是被逼无奈。能挨半砖夯不挨整转夯吧,若不被吃,恐怕有更大的欺负。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孔子时代,遭遇苛政,可以逃走,当代社会,禁止户籍自由迁徙,遭遇了苛政,逃走都不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13 08:49
        回复
          武安钢企因何被限产
          武安钢铁今冬遭遇最为严厉的限产政策,真的是国家钢铁产能过剩了?还是只是仅仅河北钢铁产能过剩?
          上中学的时候,学过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武安钢铁企业之所以被限产,还是应该先寻找自身的原因。并且寻找限产原因也不要仅仅只盯着环保。
          我想武安钢企被限产,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各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主要表现是钢企各方面违法违规运作,逐利手段令人发指,且太过于肆无忌惮。
          现在,一提起民营企业,就认为其违法盘剥职工是理所当然的。这怎么行呢?!
          许多钢企管理者思想观念不正确。钢企发展当然须要国家支持,武安的钢企在发展之初,的确得到国家大力扶持。国家支持是幸运,应该抓住国家支持的机遇,守法经营好好干,但实际不是这样,许多钢企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企业是得到国家支持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最终是不干。
          上世纪九十年代,矿山镇出现了许多小铁矿,小煤矿,但这些小铁矿小煤矿后来就不走正道了,铁矿石里掺石头,煤里面掺矸石,也不注重改善职工工作条件与待遇,被人诟病,国家就不再支持它,最后全部关停。归根结底,国家由计划变为市场经济,许多特大企业难以掉头。
          其实,干企业有一个万能法宝,那就是守法经营。
          ——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16 03:15
          回复
            崔石门村有条——将校街
            崔石门村旧村区,有三条街,分别是前街,大街,后绕。
            崔石门村前街有六,七个朝向街道的大街门,这些大门的台阶数一般有九至十一个,这就非常高了,看上去大门好像开在在半空中似的。如果不知道“阆”是什么样貌,到崔石门村前街一观就明白了。崔石门村的人是很有资格言说“门阆”这个词的,崔石门村的儿童玩耍戏谑,着了急,就说,不要从俺门阆过!
            高大的街门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特征,从门阆经过,须要庄重恭敬,这是儿童训斥对方的依据。古人说“文官下轿,武将下马”。
            抗日至解放战争时期,崔石门村有一些人加入了刘邓大军,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有的被授予(将)校军衔,他们的旧居很多位于前街,前街的六七个大门里,每一个都出了(将)校军官。
            崔石门村的前街堪称将校街。
            ——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0-27 17:56
            回复
              会客风俗由来
              石门川标准的民居是四合院,其中一座房子特别高大,一般称上房,很少称堂,后来懂的知识多了,才知道堂四周都是有台的,石门川的上房只有前面一部分有台〈此台称月(阙)台〉,堂一般有前后两个门,而上房只在前面的部分开门。
              堂一般在后门前设屏风,屏风前摆放几案椅子,可以容纳八九个以上的人坐着谈话,几椅的摆放有尊卑区别,几案前的地板留下剩余的空间,备客人进入后行礼。上房没有后门,一般在朝向前门的正后壁前放置条几,条几前放方桌及两把椅子,一般可以容纳两个人对面坐着谈话,客人进入,在方桌前面的空地行礼,如果谈话的人多,就须要把方桌拉出放在地板中央,椅子更换成条凳,几个人围着方桌坐下谈话,我感觉这就有点圆桌会议的味道,尊卑区别就不大了,因为这样不是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几案了,当然,这时客人进入室内就没有空间可备行礼。
              可以看出来,上房内家具的布置,基本没有客人集会的功能,不允许很多人同时座谈。
              我感觉,正是因为这样的房屋建筑与家具布置方式,决定了在石门川,女婿回门必须在戚家的室外行礼。人太多,不能都坐下,室内没法行拜见之礼。
              我感觉在室外行拜见之礼应该是不正确的。
              当代,石门川人家具布置大多采用西式,很多沙发,茶几可以围作半圈,可以备很多人同时座谈,再有客人进入也有行礼的地方,这就为移风易俗准备好了物质条件。
              室内不摆放方桌条凳,至于拜见之后吃饭,只好到饭店。
              感觉石门川人对具体礼仪研究不够,而对于管待吃饭则比较重视,研究也比较深入。吃饭是最实在的,可能正是基于如此考虑,女婿回门进上房,看到的就是即将吃饭的现象。
              这只是一个方面,很多方面综合起来, 感觉,石门川与主流文化相距还是很大。
              ——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1-02 10:00
              回复
                石门川人yan,yuan难分
                石门川北侧的铁道穿山越谷,向东而去,在武安境内设置了一个小站,西阳苑站。苑,普通话内读yuan,石门川人读燕yan。
                石门川人在喇叭上广播通知,某某的啥啥东西丢(diao)了,谁接搁起来了,给他言语一声嗷。这条通知内的“言语”,石门川人不读yanyv,而是读“缘一”。
                这说明石门川人的方言内燕苑二音有时候是混读的。
                由此推定,石门川人方言内的“眼气”某物,其正字应该是“愿齐”,就是希望拥有相同的物品之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2-04 17:00
                回复
                  土究(liu) 红蓏(lu)
                  北方的红薯粉条一般被作为副食,如猪肉炖粉条之类,江南地区的红薯粉条是作为主食吃的,就像武安的拉面,还要配上烩菜卤汁调味。
                  北方的冬季,万物不生,灰蒙蒙的天空,邍野一片萧瑟,土究 (liu)红薯,作为收获的尾声,终于奏响,为沉郁寂寥的大地添抹一丝生息。人民公社时代,土究 红薯非常普遍,土究 ,是翻耕土地拾取遗漏的籽实的意思,
                  红薯,武安人称红鲁,薯与鲁在普通话内韵母相同,而声母相差甚远,也应该不属于同音分化演变,所以,红薯的薯在武安方言内应该另有其字,这个字就是蓏(luo),蓏,指草类植物的果实,这是个象形字,一根蔓上缔结了多个瓜,与红薯的形状非常符合,蓏,在武安方言内发音为鲁(lu),韵母u 与uo在武安方言内是混读的,如,堵窟窿,发音为桌(zhuo)窟窿,又如蜀的谐声字既发独(獨)du音,又发镯zhuo音等。
                  使蒸熟变凉的红蓏再热,还是叫liu红鲁,不过,这个liu字应该是馏。
                  后来又查阅资料,薯与鲁的辅音sh与l可能是同音演变。证据有两个:
                  一,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六曰假借。假借着,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就是说“令”与“长”的古音相同。
                  二,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就是说,“书”与“如”的古音相同。
                  也就是说,声母sh,zh与l在更古老的时代发音相同。武安方言保留了薯的古音。
                  红薯原不产于中国,明代才引进。这个时候,sh与l已经分读。应该是引进后命名为“薯”,南方人读薯发音为“题”,北方人见到“薯”字,读了“鲁”的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2-10 10:53
                  回复
                    明白造词法很重要
                    听到一个词,想要写出这个词对应的文字,必须得明白这个词的造词法,不懂这个词的造词法,无法写出该词对应的文字。
                    一个事物总是具有多个特征,人们给此事物命名,也总是要抓住反应事物的特征来命名。
                    了解造词法,必须由造词的人解释,当然,造词的人往往是寻觅不到的,这就须要人们去研究。
                    武安食品有叫“装肠”的,实际就是香肠,这个词之所以写做“装肠”,是因为这个词反应的是该食品制作方法的特征,就是把肉与淀粉等混合装进动物的大肠内。
                    武安有一种食品叫“灌肠”“guanchang”或“guanzhang”,石门川人多称“盥章”,这个词该怎么写呢?命名这个食品的人肯定寻觅不到的,只能根据资料或者自行研究来了解造词法。
                    “灌”与“装”意思相近,但是,“灌肠”与“装肠”肯定不同的,在武安这是两种不同的食品,不用考虑“灌”字。
                    “灌肠”,用荞麦面粉蒸熟成饦,再用刀切成小块油煎而成,食用的时候不用筷子,而是用竹签或竹叉,这应该就是“灌肠”的主要特征了,用竹叉子插取食品,就是“毌”(guan),荞麦饦块用油煎炸,应该属于馓子一类的食品,所以,“zhang”或“chang”就是“餦”。
                    武安食品“灌肠”的正字应该写作“毌餦”,这是以制作及食用方法方面的特征来命名的。
                    ——作者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2-13 02:37
                    回复
                      縔縔牛
                      崔石门村的人管蜗牛叫——双双牛,双双的含义不好解释,我原来怀疑可能是“霜”字,指蜗牛壳的颜色如霜雪似的白,今晚,听群友发音为桑,那这个字就应该是“縔”,縔的声旁是桑,所以,縔,古音读桑,縔,指的是蚕茧,茧与壳类似。
                      现代汉语说蜗牛壳,用语并不
                      太准确,壳本义指稻谷种子的硬皮,就是现在说的谷糠,用蚕茧的茧来形容蜗牛的甲介,也不太确切,现代人说的蜗牛壳,最近似的形容词应该是蜃或贝。
                      石门川地区的縔縔牛以壳的形状分类,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的壳呈扁锥形,另外一种的壳则呈扁圆形,具有扁圆形硬壳的縔縔牛又被石门川人称为“板牛”,这里“板牛”的板,本字应为“扁”,晋语“扁”读“板”音的现象,语言学家有专文论述,简单说就是:山摄四等字“扁”读洪音,与二等同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2-20 12:41
                      回复
                        独自摸索代价高昂
                        大约是1988年,上高中的时候,东北籍的语文老师教给了我们学生《康熙字典》的使用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我买了我人生中第一本关于文字学方面的典册《康熙字典》,但是,也仅仅至此,买《康熙字典》也仅仅是想查一些生僻字而已。
                        2005年的时候,在北京琉璃厂街的中国书店见到了瑞典人林西莉著的《汉字王国》,翻阅了很长时间,我根本不相信林西莉在书内写的关于汉字的知识是真的。因为信息太闭塞,之前,我没有听说过文字学这三个字,不知道文字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其实,在中国,很多书店里都有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如果,你对它有了兴趣,恭喜你,你已经靠自己迈入文字学的大门。
                        2008年,我在邯郸买了一本不厚的册子《汉字学入门》,由此,正式接触到文字学。
                        没有老师教,我以为仅靠自己学不了音韵,所有音韵学的书一律不买,但是,后来明白,不懂音韵,学不成汉字。
                        2012年,在北京西单买了《音韵学》,开始正式触及汉语言文字学。
                        1988年到2012年,我花去了25年的时间,才正式发现汉语言文字学这门学科的存在,这个代价太大了。
                        后来,我读鲁迅的文章,知道鲁迅在读私塾的时候,就已经学会音韵。
                        有人指导与独自摸索,效果大不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2-23 18:19
                        回复
                          “材”的思索
                          石门川人关“棺椁”叫“材”,最初,对这个叫法很不理解,“棺”是内柙,“椁”是外柙,“柩”是装了尸体的棺椁,确有叫“棺材”的,难道“材”是棺材的省略?即使省略也应该叫“棺”不叫“材”?典籍上写法都是“棺”,没有“材”,而且,皇帝的棺椁为啥叫“梓宫”呢?!
                          自从开始学习古音以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古代字典记载,“材”的声母是“从”母,汉语拼音标记为dz,这个音怎么读?实际上,它就是武安市郭二庄村南 山从 山寺那个 山从 的读音,后来演变为现代汉语内的辅音z,所以,“材”的古代读音近似于“灾”。
                          “梓”的声母是“精”母,汉语拼音标记为tz,这个读音怎么读,《说文解字》说:梓,音“宰”。
                          这就是说“材”与“梓”的古代读音相同,梓的意义是雕版,制作木器,这与实际的制作工艺相符,材的意义是梃,指经过初步加工的素材,不符合制作棺椁的实际情况。
                          石门川人称制作棺材为“合材”,现代汉语辅音h来源于x,所以,合材之合极可能是“柙”,“柙”,古音近似于“哈”。
                          所以,“合材”实际就是“匣梓”的古音,称“材”实际指的是“梓”。
                          ——崔居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1-21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