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情怀吧 关注:330贴子:10,221

广州茶楼“九条鱼”的前世今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月宫孤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d6be980102y0qe.html
介绍很详细,故转来大家分享,如原创者认为不妥,即删除


1楼2017-09-22 11:50回复
    【 九鱼迷踪之——惠如楼】
    惠如楼位于广州市中山五路117号,1995年3月,因广州兴建地铁一号线,中山五路全线拆建,众多老字号从此湮没。惠如楼暂迁往三元里广花二路212号,离开了老城区,地头又不好,客源希少,经营一年后于1996年倒闭。二十年过去了,回迁无了期。(图1)
    (图1):

    惠如楼由陈惠如创办,于1875年(光绪元年)开业,以经营广东传统风味的清茶细点为特色,是广州市著名百年老字号,也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茶楼之一,以传统粤菜、精美点心、龙凤礼饼驰名。(图2)
    (图2):

    1950年代后几经扩建,其主要名菜“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脯鱼干蒸烧卖”等。(图3)
    (图3) :


    2楼2017-09-22 11:54
    收起回复
      当初陈惠如俩夫妇开的是一间小食肆,某夜,一小偷被伙计发现躲在厨柜内,伙计在呼喊之余正想用开水淋柜内的小偷,陈惠如正好赶到制止。一问之下,原来小偷是因饥饿难忍而潜进店里找食物的,陈老板不但没难为这个年青人,还拿出食物,等他吃饱喝足后再赠给他银两,然后好言相劝送他走。年青人临走时要了陈老板的姓名、地址,说日后定当图报,当时陈老板一笑置之,也没当回事。
      事隔三年后的岁晚,忽然收到一封从南洋寄来的信件,内里还夹带一张200大洋的银票,送钱人署名为:林大贵(淋大柜),原来就是三年前那个年青人,他时来运转,在南洋发了达,未忘本,连续三年,每次都寄上200大洋银票。有了这笔钱后,陈老板便舍弃了小食肆而办起了茶楼,还以自己的名字给茶楼起了个名号——“惠如楼”。时间是1875年(光绪元年),广州第一条鱼(如)诞生。(图4)
      (图4):

      三十年后,一群猛龙过了珠江,当其时佛山七堡乡(今石湾镇一带)的商人纷纷踏足广州,携带大量资金来投资经营茶楼业,繁荣了广州的饮食文化。以被誉为“茶楼王”谭新义为首的一班大佬,择地兴建或收购茶楼,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谭新义收购了“连香楼糕酥馆”,取名为“连香大茶楼”。 (图5、6)
      (图5):

      (图6):

      可能也是在此期间,把惠如楼也收购了,之后,谭新义对“如”字情有独钟,经他主办和参与、一口气开了多间以如字命名的茶楼(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其他老板也来凑上热闹,开起了以如字为名的茶楼,当其时正是“九鱼(如)齐出”啊。最多时发展到有十三间之多。 当初,陈惠如所经营的小食肆和后来开办的惠如楼究竟在什么地方已无从考证,如果真的在惠爱街那可不得了,因为这条街当时可是“广府第一路”啊。早在明清时期,东西直路走向的惠爱街就已是贯通大东门城门(今越秀路口)与正西门城门(今西门口)之间的一条主干道,一条大街连接两座城门,横贯整个广州城。惠爱大街就是现今的中山四路至越秀路口的大东门,惠爱街就是现今的中山五路至中山六路西门口。 清代的惠爱(大)街两侧,是官署衙门最密集的地方;贡院、番禺县衙、藩司、广州府衙、巡抚衙门、提督学院署、将军府,关帝庙、城隍庙、以及官办的番禺学宫、广府学宫、南海学宫等等,门墙相接,一路排下来,几无平民百姓立足之地。能够在这种路段经营,容易吗。一直以来都找不到惠爱街在1919年(民国八年)拓宽改建为近代马路之前的相关照片资料,只能找到清末时期西门内城的照片,照片摄于1869-1870年间,由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的,那条石板路便是惠爱街西面的尽头。(图7)
      (图7):


      3楼2017-09-22 12:00
      收起回复
        无论以前的惠爱中路,或现在的中山五路,都是广州市的地王。广州城里最有掌故的道路,中山路无疑是其中之一,能在此买得起地建楼的当是土豪中的土豪。而惠如楼进入我们记忆中的就从建成惠爱路起,惠如楼的主人是谁这并不重要,人们只关注的是惠如楼的出品,能留得住客人的当然要茶靓水滚、服务周到、精美而又具特色的点心、能拿得出几道口碑好的招牌菜式、再加上内部格局楼层开阔宽敞、气流通畅、装饰华丽、厅堂各处多挂名人字画,这些惠如楼都做到了。(图14、15、16)
        (图14):

        (图15):

        (图16):


        5楼2017-09-22 12:08
        回复
          提起字画,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惠如楼二楼有一幅书法名作“少长咸集”的横额,系出自赵之谦手书。赵之谦,又名撝叔(撝字广州话读“挥”音,同挥),绍兴府人,清代咸丰举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绘画,尤其篆刻成就巨大。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要张发奎的副官苏世杰(后兼任省财政厅秘书),是书画界人士,也是撝叔的崇拜者。一天,苏世杰找到惠如楼东主谭晴波(继谭新义之后,广州第二代茶楼王),愿以500港元,请谭晴波将“少长咸集”割爱,谭晴波可不缺那些个钱,没卖。1950年,又有一个书法爱好者愿出1500港元高价求购。可是谭晴波也不愿“割爱”。终于在“破四旧”时代难逃浩劫,至今仍不知下落。(图17)
          (图17):


          6楼2017-09-22 12:09
          回复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铁蹄所至,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广州城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商店关门,家家闭户,昔日繁华的街道显得异常冷清,却到处都是日本鬼子横行的身影。(图18、19)
            (图18):

            (图1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广州自1938年10月21日沦陷,被日本鬼子整整蹂躏了七年。(图20)
            (图20):


            7楼2017-09-22 12:16
            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惠如楼的老板谭晴波去了香港,1956年惠如楼转为公私合营,1958年改为国营企业,1960年,政府又在惠如楼周边30多户的地皮上进行扩建。1963年10月,惠如楼扩建竣工复业,成为一间楼高四层的大型茶楼,当时有职工170多人。(图21)
              (图21):

              1979年,中国正式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不久后,香港的“港式”饮食及酒店服务业夹带着一股新风进占广州,新潮流冲击着旧传统,在新形势下,惠如楼于1987年4月开始重新装修,并于同年国庆前夕竣工复业,使百年老号换上新颜,便于与时俱进,惠如楼更名为“惠如楼海鲜酒家”,并增设夜茶、适时火锅等经营项目。装修复业后的惠如楼,厅堂陈设更加雅致,布局合理,有空调设备,设有大小厅房18个,1000多座位,可筵开百席。
              虽然店名变得时尚了,但惠如楼始终忠实地坚持正宗传统粤菜,其出品的菜式屡屡获得佳绩。在1987年和1988年两届美食节中,获奖品种就有“百花鲜竹盒”、“惠如一品素”、“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等等。(图22)
              (图22):

              惠如楼除茶靓水滚、服务周到外,更值得称道的是精美而又具特色的点心,其中最负盛名者有如下几款:脯鱼干蒸烧卖、笋尖鲜虾饺、 榄仁萨骑马、嫁女饼(莲蓉酥、爽糖酥等)、老婆饼(冬蓉酥)等。(图23)
              (图23):

              应节佳品除了各式年宵品种外,一年一度的中秋月饼,其质量选料上乘,制作颇具特色,如纯正莲蓉月、凤凰贡品月、惠如上月等,特别是凤凰贡品月,是惠如楼的传统招牌月饼。(图24)
              (图24):


              8楼2017-09-22 12:20
              收起回复
                但是,1995年,随着地铁一号线的兴建而带来旧城改造,从此,广州开始进入大拆大改的时代。 (图28、29、30、31、32)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10楼2017-09-22 12:26
                收起回复
                  图造得很有心思,有对比有出处,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模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22 23:00
                  回复
                    【 九鱼迷踪之——东如楼】
                    东如楼位于越秀区越秀南路188号,现在为“嘉年华芬兰馆”所用。传闻东如楼曾经也是广州第一代茶楼王谭新义名下物业,骑楼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民国时期骑楼建筑风格。自从1990年代初转租给广州首家芬兰浴馆“嘉年华芬兰馆”后,临街外墙及门面屡次装修,已淹没了原来的模样。(图1)
                    (图1):

                    可惜,东如楼的老照片一张也找不到,依稀记得在1980年代,东如楼的外墙有一块很大的招牌飘出马路的,人站在文明路与越秀南路路口就能清晰见到东如楼的大招牌。好在“嘉年华芬兰馆”旁边还有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可以参照东如楼旧时的模样。(图2)
                    (图2) :

                    现在所知、所见的东如楼是明摆在这里,但极大可能最早不是建在这里,根据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季)出版的《广州商业行名录》记载:东如茶楼地址在东门永胜街口。如果不是本地街坊,真的没那么容易找得到,黄页里只提及“东门”,没说是那条路,是大东门还是小东门呢?真是相差不止一条街,永胜街离两个门都不近,寻找得来茶都饮完了。(图3)
                    (图3):

                    黄页登记的东如楼位置是没错的,这本黄页发行后,东如楼肯定得到一本,这是付费的,要是印错了,东如楼老板是不会就这么算数的。又为什么不说明道路和门牌号码呢?留下这个遗憾就皆因一个“钱”字,排版费是按字算的,能省得一个字就省出一份钱,当时东如楼的生意并不好做,在苦撑之中,何以见得?因为连装台电话都没钱啊,景况就可想而知了,“电话:”这两个半字可能是出版商免费送的(只代表个人臆想),呵呵。(图4)
                    (图4):

                    东门,正名为“正东门”;广州街坊都称为大东门,城门虽然早就不存在了,但一讲到大东门,大家都知道在哪。小东门,正名为“永安门”;广州街坊还是称为小东门,也是早就没了。东濠涌护城河和以前用作进出城的永安桥(小东门桥)还在,与小东门一涌之隔的“三角市”却名气很大,这一带都以三角市为地标,往往人们冲口而出“哦,在三角市那边…”,虽然忽略了三角市附近的街巷名,但大家都心领神会。一直以来、特别在拆了城墙以后,小东门、小东门桥是给三角市的名气盖住的。自从清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的广州市地图都没有忘记标上“三角市”这三个字。黄页所登的永胜街口东如楼其实就与三角市相隔一条东华西路,街口相对,离小东门和大东门都相隔一段距离。(图5)
                    (图5):

                    1947年之前或后几年在东华西路永胜街街口的东如楼还有没有迹象可寻呢?其实早就知道答案了,还是亲自走一趟吧,在这一带转了一圈,什么都变了,伤感。永胜街街口两旁的骑楼在记忆中很早就没了。(图6)
                    (图6):

                    东如楼或者在1949年前后就已经拆除,然后在现时的越秀南路、小东门桥旁从新开业。(图7)
                    (图7):


                    12楼2017-09-23 09:53
                    回复
                      在这里真的要赞一赞谭新义老先生,“广州茶楼王”这称号不是吹出来的。在东如楼选址上可以证实他的慧眼,在他称王的年代(清末民初),当时广州的城墙还未拆,更谈不上开筑马路了,东如楼选址开设在永胜街(应该也是在街口),街口前面横着一条东西向的文明里大街,对面便是三角市,三角市内其实有几条街巷的,因为很早前在东南角城墙外,小东门对出的东濠涌护城河旁这一三角形地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若大的市场,人们看中的是这里水路交通发达,向南可以到珠江;向北可以到大东门、小北门;西入旁边的东水关可以直接进城,进出货物极之方便,这里是理想的货物集散地,市场主要经营以民生为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多客广之地,茶楼的生意肯定火爆。客人饮完茶步出茶楼门口,向北走入永胜街、再穿过荣华里便到达大东门;向南横过文明里大街入三角市过永安桥 (小东门桥)便到达小东门,这是进入广州城的最近、最直接的街道。 (图8、9)
                      (图8):

                      (图9):

                      1920年,广州的城墙基本拆完,东面的原城基上先后修筑了东西向的文明路、万福路、南北向的越秀路。几年后,为了迎合东山的发展需要,在文明路与越秀路的交接点,原城墙外向东拆了文明里、复兴里、世仁居等街巷,开辟了东华路,直达东山龟岗。(图10)
                      (图10):

                      幸运的是;在拆文明里时东如楼逃过一劫,或者马路建成后重新在此兴建。遗憾的是,一代茶楼王谭新义老先生已看不到了,于马路建成的当年(1932年)仙逝了,然后或者之前接手谭老先生东如楼的老板是谁已无法查考。
                      金羊网于2004年5月26日发表了一编名为“叹茶”的作品,作者:赖海晏:“……欧阳山的《南中国文会及其他》一文就记了这事:“1927年3月14日,我们在东如茶楼太白厅(现在的越秀路……)定了一间房间,开了南中国文学会的成立座谈会。”……”
                      “(现在的越秀路……)”这句话应该是作者自加的,可以证实东如楼在1927年之前已经存在,但是,根据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季)出版的《广州商业行名录》记载:东如茶楼地址在东门永胜街口。黄页所指的东如楼应该不会在现时的越秀南路的位置上。(图11)
                      (图11):

                      爱饮茶的鲁迅在1927年1月29日,由中央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从厦门来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初期居住在中山大学钟楼(今文明路鲁迅纪念馆)里。于3月29日迁居白云路“白云楼”西侧的26 号(现7号)二楼,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他在广州度过了8个月零9天,其间经常上茶楼饮茶,他曾说过:“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在他工作的地点步行5分种就到了现在的越秀南路东如茶楼,搬迁到白云路居住后,上下班也必须经过越秀南路东如茶楼。但他为什么每次去饮茶或约人饮茶都舍近求远去别的茶楼饮茶而不进去东如楼呢?其实那时的东如楼不是在越秀南路。但是离永胜街的东如楼也很近啊,要知道,当时还未开建东华路,是隔着一条东濠涌的,或者正在兴建东华路,因施工关系也不好走动。(图12)
                      (图12):

                      有位广州街坊网友讲出了1970年代,我们所认识的越秀南路东如楼的情景“…东如茶楼坐落喺越秀南同万福路交界处嘅三角市口,就系而家嘅某某桑拿所在地喇;茶楼门口就系市场口、东濠涌。老窦饮完茶就顺便买埋餸返屋企。虽然嗰时市场卖嘅品种唔多,但因为买样样嘢都几乎要排队,所以市场人气好旺。不过旁边嘅东如茶楼更旺。茶楼系砖木结构,唔算大,楼下系小食部、点心外卖点,二楼先系餐厅;木楼梯,但凡雨水天会撒上木糠防滑。至特别嘅,唔系呢间茶楼人多,而系雀多。左手边面向马路嘅一排窗门挂满雀笼,画眉、相思仔……应有尽有,都系茶客带嚟噶。吱吱喳喳嘅雀叫声,高高低低嘅茶客倾偈声,手捧大托盘叫卖“叉烧包”、“牛肉烧卖”嘅叫卖声,服务员埋单时嘅唱数声,汇集成一幅鲜活嘅市井生活图景,融入我嘅记忆当中”。(南都网,2013年1月16日,来源:南方都市报。《东如茶楼》,作者:曾锦燊)
                      东濠涌,这条广州城曾经的护城河,实在太多的故事了。她曾经守护着的广州城城墙旁,实在太多历史景点了。但是,1920年前后,随着拆城墙筑马路的运动,一切都灰飞烟灭了。(图13)
                      (图13):

                      下面借用了新浪网友“半帆烟雨349”的一张照片,这张航拍照片非常珍贵,真实记录了1929年12月海珠桥动工兴建之前广州市的容貌。照片右下方的东华西路还在建设中,清晰地看到横跨在东濠涌上的东华西路桥,桥的东面北侧一直到永胜街口都是块空地,而永胜街口的左边建有几栋骑楼,这几栋骑楼现在还存在。(图14)
                      (图14):


                      13楼2017-09-23 09:58
                      回复
                        现时见到的情况是,最靠近永胜街口的那栋“宝安”楼,距离永胜街口还有两栋骑楼之地是空的。细看“宝安”楼西侧墙面,发觉不合理,整体好象被切割过,怀疑“宝安”楼的西侧面,靠永胜街口的地方应该以前是有骑楼的,这消失了的骑楼是不是“东如茶楼”呢?(图15、16)
                        (图15):

                        (图16):

                        对着这张航拍照片,反复观看了好几天,渐渐地对上述的推断产生了动摇。照片中看到的永胜街口是块空地,但是作家欧阳山在1927年3月14日已经去过东如楼,而这张照片是他上东如楼之后拍摄的,在照片中清晰地见到越秀南路现时存在的东如楼建筑。既然东如楼在越秀南路,那为什么鲁迅不上去饮茶呢?茶楼名气不大?嫌那里的“街市仔”太多,吵闹声大而不够清雅?那里是文人墨客却步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图17)
                        (图17):

                        思路回转,又想起了那张黄页,难道真的印错了?说的是东门,小东门也算是吧,永胜街就没了,刚好有条永安街。以永安桥(1936年才叫小东门桥)为界,桥的东面为永安东街,属三角市范围,桥的西面是永安西街,街很短,不足20米,街口右边就是东如楼。1976年12月广州市公安局编印的《广州市街道名册》72页中记载:永安西街还有1号、2号、3号门牌。现在去看门牌还有,但我没数过。黄页里的“东门永胜街口”会不会是东门永安街口呢,就是把个“胜”字搞错了,一字之差,却带给后人无限遐想。东如楼就算是1922年拆这边城墙后建的,但未拆城墙之前又在哪?或者根本就没有之前,东如楼就是这间东如楼。
                        附加不同时期的东濠涌。(图18)
                        (图18):


                        14楼2017-09-23 10:01
                        收起回复
                          南如————


                          17楼2017-09-23 10:18
                          回复
                            【 九鱼迷踪之——南如楼】
                            南如楼位于北京路188号,为广州第一代“茶楼王”谭新义创办。最初的南如楼建在何处已无从查考,1920年,永汉路(现北京路)扩建后,南如楼建在现时的地方,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1930年代初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解放后整栋楼房重新加固,几经改建后,成为现在所见到的5层楼房,从内到外完全失去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图1、2)
                            (图1):

                            (图2):

                            民国时期的南如楼也是找不到一张正面的照片,自从永汉戏院(今永汉电影院)于1927年落成后、时至今日,永汉戏院仍然是这条路、这一区域、乃至是广州城的重要地标建筑物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拍照对象。就在旁边的南如楼有幸沾光,留传下它那美丽的身影,旧照片中可惜都是侧面,“尤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图3)
                            (图3):

                            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广州古城,在江河岁月中,有过五次大拓展。而北京路、尤其是财厅前一带区域,历来都是城市的中心。2002年7月初对北京路北段(中山五路至西湖路)进行考古发掘,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自唐代至民国共11层古街道路面和城楼遗迹。史实证明,北京路这条千年古道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城的中轴线、城市的中心地带。千年不变的格局,是天意?是巧合?或者是别无它选?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在世界城市建设中是极其罕见的。(图4、5、6、7、8)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18楼2017-09-23 10:19
                            回复
                              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北京路,百年前是什么样子的呢?今中山五路与中山四路交界的路口往北至财厅前这段200米的北京路北端,在明清两代,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也即藩司衙门,相当于现在的省府)所在地。(图9、10)
                              (图9):

                              (图10):

                              后来,民国政府把这破败了的明清两代朝廷派驻广东省的最高行政机构建筑拆除,于民国四年(1915年)奠基,民国八年(1919年)竣工,建成一幢仿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的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大楼——广东财政厅。接下来,将财厅门前南面原是布政使司的地块扩展成马路及房屋,拆拱北楼,拆大南门、永清门城楼,把原来的旧街道一路拓宽至永清直街,再把永清直街南面尽头的民房拆除,打通了这条断头路,直线通向珠江北岸水边再连接天字码头,一气呵成。为什么广州乃至广东这么富裕呢,皆因财厅的布局可以直接吸纳珠江水,正所谓“水多即财多”,“想唔发都几难”。 (图11、12)
                              (图11):

                              (图12):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集结20余艘军舰炮轰广州城,城破,次日英法侵略军登陆攻占广州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布政使司衙门就被这帮强盗抢走了二十二万七千两库银,抓走了两广总督叶名琛。随后,由英国人巴夏礼、哈罗威和法国人修莱组成所谓“联军委员会”,控制、管治广州长达3年多。(图13、14)
                              (图13):

                              (图14):

                              之前,广州城是不准洋人进入的,只能在城外如西关十三行等地,自从广州城被攻陷后,这一限制被打破。随着洋人的进入,特别是那些传教土和探险家们,用他们手中的相机拍摄了广州城内的景象,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总算是做了一回好事。其实,对于摄影这方面,中国人很快便学会,最具代表性人物,当然要首推广东人赖阿芳了,他是最早的华人摄影师之一,中国第一代“扫街王”,拍摄技巧被公认为第一流水平。其摄影作品之精妙,就连同时期的“扫街王”约翰·汤姆逊也不得不写个“服”字。(图15、16)
                              (图15):

                              (图16):


                              19楼2017-09-23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