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茵坊吧 关注:2贴子:21
  • 0回复贴,共1

骗局:为什么聪明人容易上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书并不是叙述诈欺历史的书籍,也不会详加解释从古至今的诈欺手法。本书旨在探索每个诈欺手法背后利用的心理学原理,不管是最基本还是複杂难解的诈欺花样,从下手第一步到最后结果,都会一一探讨。
诈欺乃是善用基本心理学原理。从诈欺者的角度来看,首要重点在于如何锁定目标(选定受害者):他是谁,他想要什麽,要如何利用他的欲望达成目的?诈欺者需要懂得同理心并建立友好关系(诈骗前戏):实行诈欺手段前,必须先建立感情基础。接著透过思考逻辑和说服技巧(诈骗圈套):手法(诈骗童话),掌控情势的证据(获利诱饵),让受害者尝到甜头。正如深陷蛛网的苍蝇,受害者愈是抗拒,愈无法逃脱,终至无药可救。等到情况不妙时,受害者往往因投注过多情感与精力,而不愿面对现实,不断自我说服。甚至不顾情况恶化,自愿加码投资(一败涂地),当受害者被骗得一毛不剩(骗子达阵),往往还无所察觉,搞不清楚前因后果。诈欺者甚至不用说服受害者保持缄默(排除障碍、买通内线),受害者多半不愿声张。毕竟人们最懂得如何自我欺骗。过程中每一步骤,诈欺者手法繁多且足智多谋,玩弄受害者于股掌之间。当受害人心悦诚服,就给予诈欺者更多馀裕。
有句俗谚人人听过:「金玉其外往往败絮其内。」或者另一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往往相信「也许我是例外的幸运儿」。看起来太美好的事物发生在我身上时,不代表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而是「因为我值得」。我值得拿到这伟大的艺术品,因为我在艺廊工作了大半辈子,就等发迹这一天。我值得真爱,毕竟我已经历数次失败感情。我值得丰厚利润,耐心终有好报,这几年来我可学了不少。事实上,「金玉其外」和「我值得」的说法背道而驰,但轮到自己做决定时便选择性无视警讯。当别人高谈阔论难以置信的好买卖或从天而降的好运,我们马上认为他们被骗了。但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好运,就忍不住相信天助自助者,好运眷顾我们。
相信自己无懈可击让我们得意不已。能够理解世界运作的巧妙多麽快意,一想到自己比别人都更聪明,忍不住尽情嘲笑别人竟能被可笑简单的伎俩骗倒。你比别人更胜一筹,见的世面更多更广,饱经世故又愤世嫉俗。别人会被骗,但你呢?不可能,上当的绝不会是你。
然而,每个人都可能是诈欺犯的手下败将。正因自认不易上当,我们往往更容易被骗。这正是为何伟大的诈欺犯,在英文中被称为「诈骗艺术家」;他们真的是厉害的艺术家,足以让最老道挑剔的人落入他们无可抗拒的魅力。不管是分子物理学家或好莱坞製片厂的总经理,都和八十岁的佛罗里达退休阿公一样,可能会为了子虚乌有的投资机会倾尽毕生积蓄。老练圆滑的华尔街投资客和新手一样都可能上当,即使是每天审问罪犯的检查官,也和只看八卦小报的无知邻居一样容易被骗。
诈欺者究竟如何骗人?他们如何取信于人,如何依此获利?没有人能倖免于诈欺骗术,每个人多少会被某种说辞技巧所骗。每个人都可能是诈骗受害者。问题是:为什麽?你是否能瞭解自己的心理,并学到如何及时脱逃?
识人精准:诈欺犯的拿手本领
「大部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直觉型的心理学家──想著别人为何这麽想和为何那麽做。」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尼可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说道。他专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什麽原因会让某些人特别懂得察言观色。我们一见到别人,立刻建立各种印象,包括他们的身分工作、个性,猜测双方处不处得来等。这个思考过程瞬间发生──研究显示,人类在零点几秒间就会下某些判断,如评断对方值不值得信任和掌握的权力程度。不管双方对话多久,这些判断往往会无意识地存在脑中。除非我们把这当作杀时间的嗜好,刻意地观察人,并试著推断陌生人的背景、生活和欲望,不然我们这麽做,通常只是出于直觉。我们满怀好奇。再者,说不定我们蒐集的这些资讯将成为有用情报。不管有意无意,我们都是直觉型心理学家。
对诈欺犯来说,这种衡量来者为何、解读对方背景与欲望的直觉反射思考过程,并不只是演化带来的附加好处,也不是光用来消磨时间。这可是诈欺犯的生存本领!他们最厉害的技能之一就是在受害者未察觉的情况下,藉由观察细节来瞭解受害者的生活。接著,诈欺犯即可利用观察所得,让受害者佩服得五体投地。诈欺第一步仰赖的就是这种能力:选定下手目标,此时诈欺犯审慎观察评估并选择适宜猎物。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诈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若你能正确判断对方的来历喜好,不管你说什麽,他们都会照单全收。不管是具有魔法的水晶或是埃及咒语,甚至艾菲尔铁塔。若你无法识人,空有完善、无懈可击的诈欺计画,也只是对牛弹琴。


1楼2017-09-10 16: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