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这部漫画吧。
到现在为止,算上两个one-shot,一共31期,故事大概进入了一个转折期
--或者按照作者的原话来说,是诸神的旧规则崩塌之后的革新期。那么到现在为止,也算到可以来俯瞰总结一下这部奇书的时候了。
可能和很多比起Image、在情感和文化媒体导向的影响下更偏爱主流漫画公司的读者一样(I社:什么,我不主流?!),
我认识Kieron Gillen和他的御用团队--namely,画师Jamie McKelvie,上色师Matt Wilson--
并不是从他们最早的合作Phonogram,而是漫威13年广受好评的Young Avengers v2。
尽管在故事上Gillen延续了他在Journey into Mystery中的少年Loki线,但无论从故事风格还是创作团队上来看,YA都明显是更能让Gillen大展拳脚的地方。
假如你没有看过以上的作品,那么我的建议是--跳过JIM,从YA开始。
不必担心continuity,因为YA里的Gillen才是真正的Gillen。我就是这么认识他的。
透过书页,你不难捉摸出他风格的大概--一个愤世嫉俗的geek,一个爱说俏皮话的pop wizard,一个把多元文化玩弄于鼓掌的story-teller。
所以这也定义了他的漫画必定扎根于潮流,顺应于潮流,反抗于潮流。
JIM挖掘出了他爱讲故事的一面,但北欧神话的背景限制了他笔下挣扎的现代化灵魂,也使Loki这个流行寄生虫显得格格不入。
Jamie McKelvie加入之后,事情才真正发生改变。
McK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漫画家,
他的线条与人物时常是僵硬的,分镜的跳跃是相对不连贯的,他的背景处理是千篇一律的--但他是一个优秀的海报绘者。
他不仅吸引了Gillen,还吸引了Chvrches和Tegan & Sara这样年轻有为的流行艺术家。
他还擅于把握住初生牛犊的年轻人们丰富的面部表情,这让他的定格具有了可延展性与可解读性。
YA就是他们在漫威的Manchester(Gillen笔下高度城市化的新神族,企图推翻英格兰古老神族的统治),
而The Wicked + The Divine,毫无疑问更进了一步。
假如你和你的朋友都这么喜欢流行文化、甚至为流行文化而生,为什么你们不干脆直接把舞台搬来这儿呢?
既然已经开了Phonogram的先河,为什么不干脆将这条路走到底,用pop icon们来讲故事呢?
所以在这本漫画里,你不但看得到他们所有的特点,连胃口都被吊到了最高。
Gillen喜欢用流行语讲段子,那就让书里的每一个人物pun after pun after pun;
他还喜欢对身边的一切发表不满,那就让偶像们陷于媒体、名誉和生死存亡的三重窘境之中破罐破摔;
他更喜欢糅合多元文化,那就搭着流行乐半主流半亚文化的顺风车写跨性别者、泛性恋,写舶来的东方文化,写黑人在嘻哈里的自吹自擂,写荒芜度日的青少年;
他最喜欢讲故事,那就让他用诸神的偶像崇拜来象征性地写歌手的偶像崇拜,写他们漫无目的的及时行乐与大众永无止境的无用追逐。
McK擅长画海报,那就让书里的每一页都是海报,让海报换着花样来,叙事换着花样走;
他的分镜跳度大,那就让时间不再受到拘束,用碎片来讲故事;
他既然那么懂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少年,那就让他的每个定格里都是戏,让他将这些单纯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漫画里的每一位神应该都有在流行音乐界对应的形象原型:Sekhmet的灵感来自Rihanna;
Woden显眼的面具和他专司电子乐的设定说明他的原型是Daft Punk;
Dionysus从光头和舞曲两点来推测应该是电子乐先驱Moby,虽然Moby戴眼镜,anyway;
Inanna的肤色、造型及sexually dirty的特点毫无疑问来自Prince,眼上的星形装饰可能来自David Bowie;
Baal的傲慢和以神自居的性格大概来自Kanye West;Lucifer的造型和P!nk非常相似,但事实上。。。)
在这里,漫画的实验性是从不缺少的。
因为Gillen和McK不迁就漫画,他们命令漫画去迁就他们,而这也意味着让读者去迁就他们。
于是WicDiv在顺应潮流的同时用这种方式反抗了潮流,它自豪地引领了一种全新的说书模式。
这种说书模式并不完美,甚至和Gillen的剧本一样,因为走马观花而流于表面、其实是漏洞百出的。
很难说McK的分镜容量能否收纳这么多新鲜的东西,恐怕从更根本的角度出发,Gillen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本身或许就空空如也。
但这也是流行文化的特点,一坨hot mess才是它的真面目。
看似海纳百川,实则并无渴望去表达的主旨或思想,就算真的有,在风云莫测的流行世界中,唯一永恒的也只有逃避主义。
在逃避主义的这一面是虚无的享乐主义,另一面是叛逆的愤世嫉俗
--它们象征了青少年文化的核心,也概括了故事中诸神所一直面临的终极困境。
漫画的走向与这一论点也暗暗相符,
在Ananke陡然收紧钓鱼线之前,故事的进展相当散漫,胸无大志。直到近期才勉强浮现出一些主线,但主基调依旧散漫。
可我得说,到现在为止的部分仍然是精彩的,值得一看。
如果除此之外一定要给这部漫画挑出什么毛病来的话,我的选择应该是它的第三卷(
#12-#17)。
(而不是一些逻辑问题,例如,国家怎么不出动秘密特工来暗杀这些超能力者?太扯了吧!我的回答是:因为Kieron Gillen喜欢。咬他啊。)
这一卷除一期之外都由McK之外的人主笔,也许有人会认为画师的变更是我抱怨的原因,
但并非如此,我要抱怨的是这一卷破坏了整部漫画的连贯性。
可想而知Gillen是打算用感情色调更加各异的画风去描绘众神“人”的一面。
尽管大多数时候我都乐于看到角色人的属性,这次却不得不指出,在一部非传统的漫画里给非传统的人物们太多以传统方式添加的内心写照并非明智之举。
换言之,除了迷妹Laura和她的死党Cassandra,作为读者,我更愿意其他的神能继续保持捉摸不透的本性,而等着后面的情节慢慢撕破他们的脸皮。
类似的问题也出在#23,我更期待它用不那么实验(刻板)的杂志模式来讲述。更对粉丝与媒体眼中的偶像究竟如何兴趣不大。
我也不怎么喜欢满载赞誉的1831年one-shot,因为古典故事在我来看并不适合Gillen。
就在最近,2017年Eisner奖开奖,
Matt Wilson荣获了Best Coloring一项,算是真正为WicDiv拿到了第一座Eisner,
尽管15年它已有三项提名,可最终都失之交臂。
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这种怪异且太不完美的作品并不容易与漫画大奖相联系起来
(for the record,WicDiv在14年斩获British Comic奖最佳漫画),或许在画面上的造诣更容易得到评委们的垂青。
但这都不妨碍The Wicked + The Divine毫无悬念地成为fan-favourite,高居TPB销量榜首,
因为它****ed-up又经常使人摸不着头脑的精彩对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都有无法言说的魔力。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它,我的建议是,快点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