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对”与“隆中对”有明显的相似性:一是都打结盟外交牌。结盟外交的要义,是将两国的安全利益捆绑在一起,盟国的安全是自己国家安全的前提和条件。鲁肃与诸葛亮都意识到光靠吴或蜀自身实力,根本不足以抗衡曹魏,只有通过吴蜀结盟,才能维护国家安全;二是都打均势外交牌。三国之中,曹魏势力最大。汉朝的地盘,它三有其二,而且占据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当时人口一半以上。称得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无疑增加了曹魏在战略上的优势和在外交上的筹码。在格局失衡的情况下,鲁肃和诸葛亮都清楚地看到了没有均势,就没有安全,只有照顾到盟国的国家安全,才能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因此,鲁肃和诸葛亮的外交活动一直都在促进和维护这种均势,警惕任何打破这一均势的动向;三是都打道义外交牌。在封建社会,正统观念是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坚持和维护正统,就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赢得了话语权。鲁肃与诸葛亮是政治家办外交的典范,善于把外交战略选择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政治上,即以正统为旗帜、以统一为目标,高调宣称所从事的事业是以仁义之师打一场正统之战、正义之战。正统就是汉室,虽然汉室被曹操胁持,徒有其名,但毕竟是正统,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否定汉室的合法性。所以,鲁肃、诸葛亮指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八个字,既彰显了汉室的合法性,更突出了曹操的非法性。道义外交牌凸显的是吴蜀两国的政治基础,均势外交牌凸显的是吴蜀两国的地缘战略,结盟外交牌凸显的是吴蜀两国的外交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