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三国吧 关注:25贴子:1,427
  • 9回复贴,共1

鲁肃比诸葛亮高明在哪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时代,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是外交风云变幻、外交人才辈出、外交谋略纷呈、外交精彩不断的时代。毛泽东主张看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①,三国演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三国外交演义。鲁肃和诸葛亮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的三国风云人物。鲁肃的“吴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都是三国时期外交上著名的战略性对策,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战略格局和外交走向,至今仍然不失为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经典对策。从外交的角度,对“吴中对”和“隆中对”作一番对比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IP属地:浙江1楼2017-03-28 20:27回复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周瑜向吴主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IP属地:浙江2楼2017-03-28 20:27
    回复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现在汉室岌岌可危,四方不安,我继承父兄基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您来东吴,有何良策可以帮我?”鲁肃答:“当年汉高祖想尊奉辅佐义帝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因有项羽捣乱。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将军怎么可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我认为,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很快被除掉。为将军着想,唯有鼎足江东,静观天下进展,先剿除江夏太守黄祖,再讨伐荆州刺史刘表,将长江沿线据为己有,然后称帝以图天下,这就是今天汉高帝的功业。”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IP属地:浙江3楼2017-03-28 20:28
      回复
        鲁肃对策的中心思想就是,孙权只有在江东站稳,与曹操、刘备形成鼎足三分之势,以观天下之变才是上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但比后者早七年。“吴中对”是孙、鲁两人在榻上对饮时鲁肃提出的,所以也叫做“榻上策”。


        IP属地:浙江4楼2017-03-28 20:30
        回复
          当时,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屯兵新野,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其相见,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形势,并提出建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连连称善,说我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IP属地:浙江5楼2017-03-28 20:31
          回复
            “隆中对”一方面对天下形势进行了分析,从刘备集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待各个割据势力的态度:反抗曹操,联合孙权,图谋刘表和刘璋,从而规划出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战略前景。另一方面指出了三足鼎立后,天下有变,进一步北伐中原、中兴汉室的战略目标。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貌似强大的袁绍。诸葛亮看到了曹操军事力量的强大,得出了不可与其单独争强,必须联合其它力量与之对抗的结论。孙权则有地理优势,加上孙氏家族已经历经三世,在所辖区域得民心,可以成为未来天下三极中的一极。诸葛亮看到了这两大军事集团将会成为三极中的二极。刘备当时是个只拥有几千人马的荆州客居者。其他的军事集团,如刘表、刘璋、张鲁、马腾等,最多算为天下英雄的配角,不足以形成称霸一方的力量。


            IP属地:浙江6楼2017-03-28 20:31
            回复
              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孙权、曹操力量的基础之上,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步骤:首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然后致力于内部建设,开展和平外交。“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最后两路北伐,钳制中原,“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可以实现一统天下。


              IP属地:浙江7楼2017-03-28 20:31
              回复
                “吴中对”与“隆中对”有明显的相似性:一是都打结盟外交牌。结盟外交的要义,是将两国的安全利益捆绑在一起,盟国的安全是自己国家安全的前提和条件。鲁肃与诸葛亮都意识到光靠吴或蜀自身实力,根本不足以抗衡曹魏,只有通过吴蜀结盟,才能维护国家安全;二是都打均势外交牌。三国之中,曹魏势力最大。汉朝的地盘,它三有其二,而且占据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当时人口一半以上。称得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无疑增加了曹魏在战略上的优势和在外交上的筹码。在格局失衡的情况下,鲁肃和诸葛亮都清楚地看到了没有均势,就没有安全,只有照顾到盟国的国家安全,才能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因此,鲁肃和诸葛亮的外交活动一直都在促进和维护这种均势,警惕任何打破这一均势的动向;三是都打道义外交牌。在封建社会,正统观念是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坚持和维护正统,就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赢得了话语权。鲁肃与诸葛亮是政治家办外交的典范,善于把外交战略选择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政治上,即以正统为旗帜、以统一为目标,高调宣称所从事的事业是以仁义之师打一场正统之战、正义之战。正统就是汉室,虽然汉室被曹操胁持,徒有其名,但毕竟是正统,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否定汉室的合法性。所以,鲁肃、诸葛亮指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八个字,既彰显了汉室的合法性,更突出了曹操的非法性。道义外交牌凸显的是吴蜀两国的政治基础,均势外交牌凸显的是吴蜀两国的地缘战略,结盟外交牌凸显的是吴蜀两国的外交运作。


                IP属地:浙江8楼2017-03-28 20:32
                回复
                  受教了


                  9楼2017-04-14 11:46
                  回复


                    10楼2017-04-14 1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