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是全球性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传统和名优养殖鱼类中时有发生,并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惨重经济损失。
一、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成虫球形,个体较大,大小为0.3~0.8×0.3~0.5毫米,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球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内散布大量伸缩泡和食物粒。幼虫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虫体游动活泼,并能随意改变形状。
二、症状 病鱼涉及各龄组的各种淡水鱼和溯河性鱼类,尤以鱼种食害更大。病鱼体表、鳍条及鳃瓣上布满大小1毫米左右白色点状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俗称白点病。重度鱼体头部、躯干、鳍条处粘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为一体,好像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眼球浑浊、发白,表皮发炎腐烂、局部坏死。鳃上大量寄生时,粘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鳃小片破坏。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摄食,成群游池边或水面。此病发病期短,常引进暴发性死亡。
三、发病规律 多子小瓜虫适宜繁殖的温度为15~25℃, 水温高于25℃时亦有发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28℃以上幼虫易死亡。因此说小瓜虫病具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全国各地均可发生,春、秋季及南方初冬季均为发病流行季节,而且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鱼塘更容易发生,尤其以流动性差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为严重。一旦发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极高。小瓜虫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传播子代的,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后,分泌出透明而又有弹性的胞囊,并沉入水底或附着在水草与植物碎屑上,然后开始分裂,经8~10次分裂繁殖后,可形成数百上千个幼虫。幼虫在水温15~20℃条件下,再经24小时左右,即可脱离胞囊,在水中游动并侵袭宿主,小瓜虫只有在水中游动时才能被药物杀死。
小瓜虫在冲出胞囊后的幼虫可以被孔雀石绿,亚甲蓝,硝酸亚苯等药物杀死,但这些药物通常对鱼的刺激较大,引起鱼体不适。这些药物还具有挥发性,过了一、两天要从新加药,而且如果下药浓度把握不好,很容易死鱼。
我现在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加以上药物,只用0。3%到0。5%的盐水进行杀虫。 游动的小瓜虫体对渗透非常敏感,盐水通过渗压原理将游动的小瓜虫体内的水分逼出,导致虫体脱水致死。 这个浓度的盐水还可使鱼体粘液增厚,进一步防止小瓜虫侵入。
治疗必须是整缸加盐,当人肉眼见到鱼体上的白点时,部分白点有可能已经脱落鱼体,这时把鱼捞出隔离可以说是治表不治本,缸底小瓜虫的包囊已经在分裂繁殖,所以治疗必须是整缸。盐加入缸里以后不会挥发,所以只要不换水,可以不用再加盐。
水温在15C到25C,小瓜虫从侵入鱼体到破囊而出大概需要10~15天,水温越低,需要的时间越长,所以盐水的保持时间也按水温调整,25C盐水保持10天,15度盐水保持15天或更长,如果水温在5C,盐水需要保持一个月。
我用了十来此还没有失败过,而且鱼生活在盐水里一个月也没有什么不适,比下任何药物都保险。
一、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成虫球形,个体较大,大小为0.3~0.8×0.3~0.5毫米,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球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内散布大量伸缩泡和食物粒。幼虫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虫体游动活泼,并能随意改变形状。
二、症状 病鱼涉及各龄组的各种淡水鱼和溯河性鱼类,尤以鱼种食害更大。病鱼体表、鳍条及鳃瓣上布满大小1毫米左右白色点状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俗称白点病。重度鱼体头部、躯干、鳍条处粘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为一体,好像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眼球浑浊、发白,表皮发炎腐烂、局部坏死。鳃上大量寄生时,粘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鳃小片破坏。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摄食,成群游池边或水面。此病发病期短,常引进暴发性死亡。
三、发病规律 多子小瓜虫适宜繁殖的温度为15~25℃, 水温高于25℃时亦有发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28℃以上幼虫易死亡。因此说小瓜虫病具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全国各地均可发生,春、秋季及南方初冬季均为发病流行季节,而且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鱼塘更容易发生,尤其以流动性差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为严重。一旦发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极高。小瓜虫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传播子代的,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后,分泌出透明而又有弹性的胞囊,并沉入水底或附着在水草与植物碎屑上,然后开始分裂,经8~10次分裂繁殖后,可形成数百上千个幼虫。幼虫在水温15~20℃条件下,再经24小时左右,即可脱离胞囊,在水中游动并侵袭宿主,小瓜虫只有在水中游动时才能被药物杀死。
小瓜虫在冲出胞囊后的幼虫可以被孔雀石绿,亚甲蓝,硝酸亚苯等药物杀死,但这些药物通常对鱼的刺激较大,引起鱼体不适。这些药物还具有挥发性,过了一、两天要从新加药,而且如果下药浓度把握不好,很容易死鱼。
我现在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加以上药物,只用0。3%到0。5%的盐水进行杀虫。 游动的小瓜虫体对渗透非常敏感,盐水通过渗压原理将游动的小瓜虫体内的水分逼出,导致虫体脱水致死。 这个浓度的盐水还可使鱼体粘液增厚,进一步防止小瓜虫侵入。
治疗必须是整缸加盐,当人肉眼见到鱼体上的白点时,部分白点有可能已经脱落鱼体,这时把鱼捞出隔离可以说是治表不治本,缸底小瓜虫的包囊已经在分裂繁殖,所以治疗必须是整缸。盐加入缸里以后不会挥发,所以只要不换水,可以不用再加盐。
水温在15C到25C,小瓜虫从侵入鱼体到破囊而出大概需要10~15天,水温越低,需要的时间越长,所以盐水的保持时间也按水温调整,25C盐水保持10天,15度盐水保持15天或更长,如果水温在5C,盐水需要保持一个月。
我用了十来此还没有失败过,而且鱼生活在盐水里一个月也没有什么不适,比下任何药物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