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吧 关注:48贴子:2,278
  • 8回复贴,共1

重新认识司马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人有以帝王是非为是非的思维习惯,因了皇帝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遂使司马昭三字成为野心家的代名词,并将其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遭受世世代代的口唾鞭挞。可是,这样一句标签脸谱式判词真能概括“司马昭之心”吗?



IP属地:广东1楼2008-10-16 12:47回复
    平叛中的仁爱之心

    甘露二年七月,司马昭在充分准备后,迅速推进到寿春并四面合围。当谋臣将领均主张急攻孤城、速战速决时,司马昭却说:“寿春城防坚固,兵力众多,急攻会带来巨大伤亡。若东吴从后边掩杀,我必将腹背受敌,这很危险。今三叛(诸葛诞、文钦、唐咨)聚集城内,已有了全歼的可能,想方设法留住他们,可坐取胜利。”在司马昭的安排下,魏军没有立即攻城,而是高垒深沟,依仗充足的人力物力,摆开了持久战架势,尽量将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围城是等待叛军的困急生变,军事重点则是打援,这是军事上的反客为主,主动权轻而易举地掌握于司马昭手中。诸葛诞被围之后日坐愁城,唯一的希望,是等待东吴援军。

    然而东吴援军还没有等到,寿春城却因缺粮发生了内乱。先是文钦欲杀主张突围的将领蒋班、焦彝,导致二人率部出降;适逢其时,东吴将领全端之侄全仪带着母亲到寿春避祸,司马昭采纳钟会之计,伪作书信,使其兄弟五人畏惧于东吴的惩罚而率众出降,寿春城为之震动;文钦与诸葛诞本就不和,及至穷蹙时又相互倾轧,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因意见不同,诸葛诞不顾大敌当前的严重形势,很不理智地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文虎为报父仇,立即率兵进攻诸葛诞,失败后出城投降了曹魏。

    司马昭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开始攻城。当四面架云梯鼓噪着登城时,城内竟没有回击者!原来,诸葛诞见军心已散,大势已去,只好率亲兵突围,结果为胡奋所斩;唐咨、王祚及万余吴军也放下武器自缚投降,寿春平叛战至此结束。因畏威怀德,全怿、全端等东吴将领,在战后也率部投降魏国。

    在如何处理东吴战俘时,司马昭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提出:“东吴降兵不会服从于魏国,更不会甘心为我们打仗,干脆全部坑杀了。”司马昭说:“不用那样,即便投降后再乘机逃回,正好让吴人看到我们的宽大为怀。”于是,将降兵统统带至三河就地安置。对追随诸葛诞叛变的各地将士、官员、文人等,只诛其首恶,其余一概赦免,不予追究。扬州平叛的善后处理,显示了司马昭在战争中的仁爱之心。


    IP属地:广东5楼2008-10-16 12:51
    回复
      灭蜀中的仁智之心

      平定诸葛诞叛乱之役,我们可窥见司马昭算无遗计的智者之心,而在灭蜀之战中,其智者之心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成了战略转变。

      司马懿父子主政后,恢复了曹操、曹丕的守势战略,专注于东南战线。

      公元259年,在扑灭诸葛诞叛乱六年之后,统一国家的时机已经成熟,司马昭欲主动出击消灭吴、蜀。关于先取哪里,其内部又生争执,谋臣、将领们受惰性思维的支配,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向东吴。司马昭力排众议,仔细分析道:“粗略地估算,如果先取东吴,必须打造战船,疏通水道,大致需要千余万人工;更何况,南方潮湿,军队南下必然会因水土不服发生瘟疫。如果先取西蜀,三年之后,乘巴蜀地理之利顺江而下,水陆前进,那将是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两个古代赫赫战例的重演……”

      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为统一中国选择了最为简捷的途径。


      IP属地:广东6楼2008-10-16 12:51
      回复
        任命钟会的同时,又任命了反对伐蜀的邓艾,令其率偏师在沓中(今甘肃舟曲以西、岷县以南)牵制姜维,这似乎与司马昭、邵悌的谈话内容相抵触。其实不然,一方面,邓艾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且与姜维长期作战,熟悉对方;另一方面,沓中北边正是邓艾的防区,无须做大的调整就可使用;第三方面牵制是守势作战,无须去冒险犯难长途奔袭。

        果如司马昭所料,灭蜀之战易如反掌,无激烈可陈。刘禅采纳谯周建议,率百官开门投降,灭蜀之战宣告结束。灭蜀的胜利,不仅是曹魏政权的军事胜利,更是司马昭知人善任的胜利,是敢用疑人的智者之心的流播。


        IP属地:广东8楼2008-10-16 12:52
        回复
          艰难中的残忍之心

          那么,如此有“仁智之心”的司马昭,如何成为“路人所知”的野心家了呢?

          在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皇权与军权分置的事实已无法弥合,只能酝酿成暴力,并以暴力求得统一。曹髦对大权旁落忧心忡忡,诚如《晋书·文帝》记载:曹髦以为,司马氏父兄三世在中枢掌握实权,政令已不由己出,更担心将来被废黜蒙受羞辱。于是,他一方面再封司马昭为丞相,封爵晋公,加赐九锡(专制社会中,皇帝对大臣封官加爵到无以复加而又不得不笼络时候,就赐给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铁钺、秬鬯等九种物品);另一方面,又在暗地里做着夺回权力的准备。

          自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洛阳政变,掌握了曹魏王朝的军政大权,中经司马师巩固拓展,至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司马昭弟袭兄职,司马氏在军队和政权中的基础已相当稳固,即便皇宫也在其掌控之中。这时的皇帝曹髦,真正是外无兵将内无臣宰的光杆司令,他能做什么准备?无奈而又焦躁中,他召来自认为可靠但手无权柄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四人一起密谋,他愤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其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这段话,前一句是情绪话,后一句是牛皮话,合四人之力,不过是羊入虎口耳。

          王经倒冷静,列举了春秋时代鲁昭公不能忍受季孙氏擅权,轻率地发兵,结果成为亡国之君的历史,劝阻曹髦忍一时之愤,静待时机。然而,激愤中的曹髦听不进去,竟从怀中掏出早已拟好的密诏掷到地上,大耍皇帝脾气说:“这个决定不能更改,即便是赴死,有何畏俱?何况未必就是死!”


          IP属地:广东10楼2008-10-16 12:52
          回复
            秘密会议一开过,王业、王沈就向司马昭告密了。在不知彼亦不自知的状况下,曹髦率领皇宫僮仆数百人,鼓噪呐喊着向大将军府杀去。中护军贾充率兵迎击,战场在皇宫南门前摆开,曹髦持剑亲自冲锋。太子舍人成济早已投靠司马昭,见部众慑于皇帝的威严欲后退时,转头问贾充:“形势已十分危急,您说咋办?”贾充纵容道:“原养你们,正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有什么可问的?”成济是个只知有上级,不知有法纪的二百五,一听贾充放了口,立即拿鸡毛当令箭,肆无忌惮地冲上前去,将曹髦戳得前胸透后背,一场宫廷政变遂落下帷幕。

            在皇权至上的专制社会,皇帝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民心的依附,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不是想杀就可以杀的。然而,这一非常事件毕竟发生了,摆在司马昭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善后。从个人利益分析,天子亲自向自己杀来,君臣矛盾已成水火,生死决于瞬息之间,若无人刺杀气势汹汹的曹髦,自己则必死无疑。但是,国内臣民受忠君思想的熏陶十分久远,弑君是对民心的挑衅,又是十恶不赦的首罪,处理不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内乱,自己也会成为首恶而遭到全国讨伐。内乱已令人担忧,更加之尚有东吴、西蜀两个外敌,他们会乘机兴兵犯境,造成内乱外患的夹击。曹魏政权的动摇就是自身地位的动摇,绝不能令局势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化。应该说,此时司马昭的处境已十分艰难。


            IP属地:广东11楼2008-10-16 12:53
            回复
              但司马昭毕竟是优秀的政治家,艰难中他作出了三个决定:第一,上表章将自己洗刷干净;第二,保护股肱贾充不予追究;第三,拿成济作牺牲品,用以平息激愤的民情,依汉律将其杀了,并夷灭三族。由成济顶罪是唯一合理的、牺牲最小的选择,专制政治本身就是阴谋政治,宫廷纷争尤为肮脏,因此当后世再来谴责司马昭时,不如谴责不断制造血腥事件的专制制度。

              可是,令人叹息的是,由于曹髦的误导,也由于国人衡量是非的帝王标准,使得司马昭这位顺应历史和民心,在三国史上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却遭到世人千秋万代的鞭挞。这到底是司马昭的不幸,还是历史的悲哀?


              IP属地:广东12楼2008-10-16 12:53
              回复
                • 219.144.240.*
                甚妙!


                13楼2009-05-31 17:15
                回复
                  • 123.118.87.*
                  "这到底是司马昭的不幸,还是历史的悲哀?"
                  是世人的愚昧


                  14楼2009-11-03 01:27
                  回复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