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
大家青年节快乐哟!
对五一假期是否还恋恋不舍?
没关系,端午就快来了嘛!
本周的夜话将一改以往风格,为大家好好地科普(hui)知(san)识(guan)。
本期话题:「有什么冷知识让你知道后觉得三观尽毁?」
面对画风突变的小编,是否感到不适应呢?
没关系,很快就会习惯的(拍肩)。
先来说说小编我觉得最毁三观的冷知识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大家肯定听说过吧?这句话一直被广泛地用于各类言情作品,用以形容恋人白头偕老……
然而某一天,我才得知,原句是用来写战友之情的。
………………
Excuse me?!为什么一下子就变得基情起来了?!
不过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在小学阶段一直被用来歌颂老师的兢兢业业,到了中学后学到了原诗,才知道原句是用来描写爱情的……
再者是『压轴』这个词,其实是“倒数第二”而并非大部分人印象中“倒数第一”的意思……
有一些知识,知道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比如说学了生物后,才知道尿液和汗液的成分基本差不多,鼻涕和痰同理……OMG!
也有一些知识,你日常接触但一直没发现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学的字母歌“ABCDEFG……”和“一闪一闪亮晶晶”是同样的旋律……在微博上还看到有人吐槽《loser》的前奏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很像,想象了一下瞬间笑喷。
不过很多冷知识还是很有趣的,非常长见识。
其实说到知识,让我感触良多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容易跟风,有时候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所谓的知识与信息,明明很容易就能求证其是否正确,但人们却往往只懂得在转发时表示一下惊叹,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更有甚者盲目地相信并不断散布。正是众多人这类无意识的举动,间接导致了不实谣言的泛滥。
有时候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了解,就会不断地问“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一开始或许还有耐心去一个个回答,但一来二去难免会觉得厌烦,尤其是在被问到一些简单得反而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其实诸如某些新出现的词汇或梗,搜索一下比等人回答更快、了解得也更透彻,对于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得清的。这类喜欢问“为什么”的人,到底是否真的想知道“为什么”呢?如果是为满足求知欲而不是害怕跟不上话题,那么应该主动地寻找答案而非静静地等待答案吧?
百度一下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大概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从老师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形成了某种惰性。但哪怕是课本上的知识,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被“毁三观”,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容易以惯性思维来给事物下判断、对外来的信息一股脑地接受。
从小到大,长辈们对你教育的话中,你听到的“思考”比较多,还是“听话”比较多呢?
那么,“听话”真的是好的吗?我们是否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大家青年节快乐哟!
对五一假期是否还恋恋不舍?
没关系,端午就快来了嘛!
本周的夜话将一改以往风格,为大家好好地科普(hui)知(san)识(guan)。
本期话题:「有什么冷知识让你知道后觉得三观尽毁?」
面对画风突变的小编,是否感到不适应呢?
没关系,很快就会习惯的(拍肩)。
先来说说小编我觉得最毁三观的冷知识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大家肯定听说过吧?这句话一直被广泛地用于各类言情作品,用以形容恋人白头偕老……
然而某一天,我才得知,原句是用来写战友之情的。
………………
Excuse me?!为什么一下子就变得基情起来了?!
不过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在小学阶段一直被用来歌颂老师的兢兢业业,到了中学后学到了原诗,才知道原句是用来描写爱情的……
再者是『压轴』这个词,其实是“倒数第二”而并非大部分人印象中“倒数第一”的意思……
有一些知识,知道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比如说学了生物后,才知道尿液和汗液的成分基本差不多,鼻涕和痰同理……OMG!
也有一些知识,你日常接触但一直没发现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学的字母歌“ABCDEFG……”和“一闪一闪亮晶晶”是同样的旋律……在微博上还看到有人吐槽《loser》的前奏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很像,想象了一下瞬间笑喷。
不过很多冷知识还是很有趣的,非常长见识。
其实说到知识,让我感触良多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容易跟风,有时候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所谓的知识与信息,明明很容易就能求证其是否正确,但人们却往往只懂得在转发时表示一下惊叹,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更有甚者盲目地相信并不断散布。正是众多人这类无意识的举动,间接导致了不实谣言的泛滥。
有时候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了解,就会不断地问“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一开始或许还有耐心去一个个回答,但一来二去难免会觉得厌烦,尤其是在被问到一些简单得反而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其实诸如某些新出现的词汇或梗,搜索一下比等人回答更快、了解得也更透彻,对于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得清的。这类喜欢问“为什么”的人,到底是否真的想知道“为什么”呢?如果是为满足求知欲而不是害怕跟不上话题,那么应该主动地寻找答案而非静静地等待答案吧?
百度一下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大概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从老师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形成了某种惰性。但哪怕是课本上的知识,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被“毁三观”,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容易以惯性思维来给事物下判断、对外来的信息一股脑地接受。
从小到大,长辈们对你教育的话中,你听到的“思考”比较多,还是“听话”比较多呢?
那么,“听话”真的是好的吗?我们是否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