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axyempire吧 关注:686贴子:22,380
  • 5回复贴,共1

转贴:反物质之谜: 宇宙丢失的另一半(分享自 @知道日报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物质之谜: 宇宙丢失的另一半_《大科技》杂志_知道日报_百度知道

转自: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20420&sharesource=bdShare



1楼2016-08-28 17:20回复
    反物质之谜: 宇宙丢失的另一半《大科技》杂志 收藏(363) | 阅读(63921)
    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为什么宇宙中有物质?
    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本来这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种奇怪的东西出现后,我们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这种东西就是反物质。
    根据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反物质的了解,物质和反物质都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反物质具有一个非常最重要的特点:当它和物质结合时,会相互湮灭抵消,并产生巨大能量(光子)。另一方面,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应该创造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而问题就出现在这了——按理说,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就会“同归于尽”。可是大爆炸之后的138亿年,宇宙仍然充满各种天体,所有这些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既然物质都还在,那么反物质都去哪里了?


    3楼2016-08-28 17:21
    回复
      反物质的现身
      我们先从反物质的物理渊源说起。故事开始于1928年左右。当时,物理学正处于重大改变期。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阐述了引力的本质,以及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几乎同时,另一群物理学家正在发展量子力学,来描述粒子的行为。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试图将这两者联系起来。
      狄拉克提出了一个描述电子运动的数学方程式,即狄拉克方程。这是一个既具有量子力学特征,又满足狭义相对论要求的方程。在方程中,和电子共同存在的还有另一种粒子。它并不是传统带负电荷的电子,而是奇怪的带着正电荷的电子——也就是电子的反粒子。
      1931年,狄拉克预言了电子的反粒子即“反电子”的存在,他还进一步提出质子及其它粒子也应该有相应的反粒子。如果所有粒子都有反粒子,那么就有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反物质。这是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可能存在反物质。
      其实早在狄拉克提出反粒子概念之前,反粒子就已经在实验室里留下了踪迹,但被实验物理学家忽略了。那时实验室内探测带电粒子径迹的主要工具是“云室”,云室中的高能粒子经过的路径上会出现一条白色的雾,也就是粒子运动的径迹。
      在云室内施加磁场后,带电粒子会发生偏转,产生弯曲的径迹。一些科学家注意到,磁场中有一半电子向一个方向偏转,另一半向相反方向偏转。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子只有一种,因此他们未曾想到那些反常的径迹是反粒子造成的。
      在狄拉克预言“反电子”之后,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怀疑云室中另一半的电子就是“反电子”,于是他开始做实验来证明。1932年8月,他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正式确认“反电子”的存在,并将它们命名为“正电子”。
      至此之后,反物质成为了物理学以及科幻小说的一部分。


      4楼2016-08-28 17:21
      回复
        来自高空的身影
        根据狄拉克方程,反物质会和普通物质遵守一样的自然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宇宙中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含量必须相等,所以有可能存在“反物质星球”和“反物质星系”,但是我们如何找到宇宙中的反物质呢?
        1911年至1913年期间,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托·赫斯多次搭乘了热气球,他可不是为了短途旅行,而是为了做实验。自19世纪末发现放射现象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粒子放射水平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为人们认为海平面水平上的辐射来自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
        赫斯将粒子探测器带在身边,乘坐热气球测试空中的辐射量。经历了很多次热气球飞行后,他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探测器的辐射量竟然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的!这完全违背了人们之前的想法。
        于是,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下一个假设:如果这些辐射来自太空,那么一定来自于太阳。赫斯对此又进行了实验,在一次全日食的情况下,他依旧带着探测器搭乘热气球飞行,他发现即使月球完全挡住了太阳,探测器的辐射量仍然跟之前一样,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他得出结论:辐射来自深太空。这些辐射叫做宇宙射线,它很快成为物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为了寻找反物质,天文学家将目标放在每时每刻轰击地球大气层的宇宙射线上。果不其然,1936年,科学家在宇宙射线中看到了正电子的身影。


        5楼2016-08-28 17:21
        回复
          图片贴楼似乎有错误,应该每一幅图片属于下一楼。


          10楼2016-08-28 17:24
          回复
            科普贴,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8-28 1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