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吧 关注:318贴子:1,053
  • 14回复贴,共1

聊聊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和“能力教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和“能力教育”喊了许多年,也颇有些与之呼应的课改举措,实效如何呢?难道接受了这样的课改,学生的创新和能力真的有所提高吗?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6-29 22:01回复
    症结在于,这些相关的课改,集中在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以及命题的题型上面,而没有懂得,培养创新素质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的是学生的真实状况。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6-29 22:05
    回复
      这些新课标的公开课一般是:老师精心安排了45分钟内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了一些巧妙的提问,然后这堂课上起来生动活泼,新思路不断闪现,好像“创新素质”和“能力开发”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至于命题,无非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6-29 22:09
      回复
        从差的角度讲,着重于表演,实际指起到烘托“宽容创新”气氛的作用,而基本内考虑学生得到什么;从好的角度,用意不错,对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有示范作用,然而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做法上也难以为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6-29 22:13
        收起回复
          为什么说难以为继呢?试想,安排这样精心设计的公开课,难道是老师每堂课都能耗费同样工夫的吗?又难道是学生平时一直能够这样配合的吗?公开课一散,还不是回到应试教学的原样去吗?
          为什么说没有针对学生?让学生“发散”、“创新”,问题是学生自己肚里要有“货色”。创新不仅是主意与别人不同,而且必须有道理,必须让人得到启发,“眼睛一亮”,才拿得出手、说得出口。所以,学生肚里没有“货”,你叫他创新他也创不了。
          为了一堂公开课师生可以刻意酝酿、准备,可平时上课就没法天天预先彩排了。因此,这些课改举措没法深入下去和取得实质性成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6-29 22:23
          回复
            拓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活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要害不在于教学表现形式上有多么独特——使学生具有创新特点不完全等于我们的课有创新特点,而学生获得创新素质才是主要的。
            关键要做什么呢?答案就一个,首先是学生要有“货色”,其次才是给学生一种宽容和鼓励表现的氛围。
            那么,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就是给学生“货色”的吗?是的,不过有两大缺点,一是让学生以规范的方式接受知识,难以多考虑学生自己如何主动接受知识;二是课堂讲解加作业练习不能不耗费时间,因而学生积累“货色”的速度慢。
            要让学生自己主动积累知识,加快积累的速度,很常用的办法就是拓展阅读,并且以读促写。
            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办法已经被包括毛主席在内的许许多多学问大师讲过了:多读多写,坚持下去,就能成功。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其实创新的主意以及表达创新主意的底气,就来自于阅读得来的知识积淀,无数学问家就是从这条道走过来的。
            当然,课堂的讲解和作业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养成通过严密思维去理解所阅读文本的喜欢,获得进行阅读的某些规范性的思维方式,然而自主的、广泛的阅读有一些不可取代的优点与重要性。
            总的来说,我们与其说语文教学要怎么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或者命题类型,毋宁说更主要的是不让过于形式化的讲解和基于“语段”的作业,完全堵死了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那就是学生自己的拓展性阅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6-29 23:04
            回复
              在这些年“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倡导中,也有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办文学社推动“以读促写”。大家知道,文学社指导老师只算半个工作量,没有第一线任课老师那么辛苦。当然,报名的学生都是语文和文学的爱好者,或者因为有这方面潜力被所在班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动员来的。文学社最吸引学生的是校长承诺办一份校刊。经过这样半年的活动,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文学社社员同学都在全国性作文比赛中得奖了。
              秘密何在?没有秘密,只不过学生入社以后,看了比其他同学多得多的文学书,也有兴趣写比其他同学多得多的作文。也正因为不是名校,他们没有考取北清复交志在必得的动机,所以舍得拿出时间来阅览这么多文学(说不定将来做份文案呢?)和写这么多作文。越写越好,指导老师背地里说,自己也写不出。
              当然,等学业压力加大了,文学社活动就被压缩,这些学生的文采也明显变差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6-29 23:41
              回复
                讲这个例子,首先,让学生在创新能力上长进,代价是不大的,这个性价比是有竞争力的。其次,事情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之不如好之,当积极性调动了,其实学生在文学的积累上和写作的水准上,还超过这“半个工作量”的老师。第三,看准学生的底线很重要。学校和指导老师首先看准了这批孩子的基础和兴趣,这没有走眼所以后面基本是学生自己在运作,包括这份校刊,不然,假如不是这样“要”得学生,这样组织的活动马上就会变得散漫不可收拾了。
                由此可以启迪,语文的创新教育到底要怎样搞到点子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6-29 23:41
                收起回复
                  那么,这样例子,对于“差生”或者对于平庸的多数学生难道有启发吗?
                  我的看法是,既然要说创新素质、要说能力,就不能一刀切,而要容许学生中有差别表现,要在不影响学生自我感觉的前提下,把“吃不下”与“吃不饱”的学生区别对待——比如文学社,不参加不意味着不行,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展,假如基本面吃紧就不要忙于社团。要学生大家一起来“发散性思维”,这样的创新教育除了像上面导演出来的公开课,一般是不容易弄好的。基本面要面对全体同学,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6-29 23:50
                  回复
                    另一方面,人识了字就有阅读需求,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而众多的文学性、知识性书籍,是具有很大趣味性的,只要不是对“阅读质量”要求跟课堂作业一般高,应该很容易让广大的学生接受。而有一条是永远成立的:(价值得到公认的书籍)开卷有益。只要学生真的看了,不愁他不受到教益,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他自己体验和学会阅读、积累丰富语汇、素材、思想的宝库。而这对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作文及表达水平、人文和科技的知识水平,都会起到明确的推动作用。只不过,由于事情依靠学生自主,难免每个人的提高程度会有不同,但是人人会有提高是必然的。
                    这样我想就基本达成了创新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之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6-30 00:05
                    回复
                      最后须抱歉和声明:我还没有涉及读书与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问题涉及的不仅是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在此讨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6-30 0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