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国之瑰宝,它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产生似乎还带有些神话色彩。早在《乐记》中记载是“昔者舜作五弦之琴”;《尔雅疏》引《琴操》载“本五弦,文王、武王加二弦,嗣后多用七弦”,到了周代古琴成了礼乐中的重要乐器。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并重,并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后来中国人必须学会琴棋书画,才算是人格的圆满。其中把琴放在首位,这个琴主要指的就是古琴。那时,宫廷中有很多专业的乐师,如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史记》记载“孔子学鼓琴于师襄”。除了宫廷乐师外,民间也有不少杰出的琴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的故事一直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但是,今人弹奏《高山流水》已经分为两曲了。据明初朱权1425成书的《神奇秘谱》载:“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至于《流水》曲,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其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有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这就为此曲增添了极大的光彩。现在简单分段阐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