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到在袁单比较贴里有吧友留言,一时觉得用回复可能会意犹未尽,不如单开一个贴,以我主观的角度,但是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来聊聊这几位当年的“四大评书家”。
有吧友说:袁单两位都是泰山北斗级的大宗师。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宗师一称,是指在某个领域里倍受尊崇,为人效法的杰出人物,从这一点看,袁单都倍受尊崇,但为人效法,却大相径庭。
袁先生平生没有徒弟,但是学他的人不计其数,无论是从做派上、气口上、尺寸上,都尽力去模仿。这其中,被全国爱好评书的人所熟知的,大约有田战义、刘兰芳、田连元、陈志锋这些佼佼者。从袁先生身上可学的、评书的精华太多,怹可以说是一部评书的大百科。
从手眼身法步到眼神表情,从声音的高低起伏到语气的快慢掌握,再到对所说评书人物的理解与表达,这些是那些学生尽一生也学不完的。
可是你说,大家又都在学单田方先生什么呢?最为风靡一时的,就是人人争学他沙哑的嗓音以博听者一笑罢了。
现在如果有评书表演,演员也爱演《肖飞买药》、《桃花庄》、《灞桥挑袍》这些小段儿,可有谁上台表演一个单先生的、可以单拿出来独立成篇的评书章节吗?
仅从这点上说,袁与单就不在一个境界。
其次,说说两位先生为什么深受听众喜爱,而单先生的受众为什么会更多。
袁先生的三国红在八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刚刚改开,外来文化还没形成太大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的复苏阶段。前有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开头,大家重新点燃了传统艺术的兴趣,后面紧跟着就是袁先生黄钟大吕的经典三国,这部书又是凝聚袁先生毕生心血,融入了他无数灵感与艺术才华的巨作,它一问世,让人惊艳是必然的。
抛开三国本身是名著,思想性、艺术性本身就高出其他作品不谈,单就袁先生对他进行的去粗取精、重新定义又不偏离原著人物的原则,就大得人心。再凭袁先生杰出的评书演技,才给我们留下一部空前的艺术作品。
单先生的三国在袁先生之前,没有红起来,怹说红的应是《隋唐演义》,后面又有好评如潮的《白眉大侠》、《铁伞怪侠》一系列武侠书目问世,后又有《明英烈》、《张作霖》等等问世。
怹大红起来,应在九十年代,伴随着金庸热、武侠热、戏说热、爱情热,单先生大胆顺应时代,在评书里融入了不少这些元素。
我说一句招人不爱听的话,我们的国人,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疲于生存的人不再想去深思什么,听评书也再不会像老一代的人,听滋味儿、听玩艺儿,大多数只是听“故事”,只要情节矛盾丛生,高潮迭起,但是又不要太迂回曲折,再加之一些说黄不黄,说不粉不粉的东西,那就更是甘之如饴,如果让书里的人和他们自己贴得近,说他们的话,骂他们的街,那就更觉得亲切。
而单先生在这一点上极聪明,他知道时代的潮流,知道如何去迎合这些听众的口味,所以在这位老先生的书里,才会出现,让宋朝人“千里嘴儿”,就是飞吻、让朱元璋光着膀子搂着娘娘接见大臣的情节。
这在袁先生的书里,是几乎找不到痕迹的。怹撑死了说一句董卓纳貂婵是欲火中烧老不知耻。
其实袁先生晚年,对于评书该怎么说是有些迷茫的,他只看到了人们都去炒股,人们都喜欢周杰伦,于是他也去说炒股、想去学周杰伦,其实老先生没弄明白,他不想学、也不想迎合这个时代下人们的唯利是图和没有灵魂的颓废,他晚年其实是一个人在坚守,坚守一个底线,还希望有高尚、有真玩艺儿会重新执掌这个社会的艺术擂台。所以他晚年说的一些股票啊、什么时事啊,都不成功,就是因为,怹不如单先生懂得这个社会的人性,也不想接受这样的人性。
我记得听怹晚年的《封神》,怹加了一个情节进去,好像是说鲧娟吧,整天在朝歌宫里给纣王唱新的歌取乐,纣王觉得好听,让她唱给姜皇后,姜皇后听完想:这歌怎么好呢?扯着脖子瞪着眼,把自己唱得那么痛苦。
这明显是袁先生对时下流行歌曲的真实认识与不解。
再者,单先生的受众多,还在于,单先生有经济头脑,投资、开公司、弄得风生水起,大大地扩大了他的知名度。
再加上众明星纷纷模仿他的特殊嗓音为节目,让他的名气如日中天。
至于说怹在美国如何影响,这个恕我一届女流,孤陋寡闻。
有吧友说:袁单两位都是泰山北斗级的大宗师。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宗师一称,是指在某个领域里倍受尊崇,为人效法的杰出人物,从这一点看,袁单都倍受尊崇,但为人效法,却大相径庭。
袁先生平生没有徒弟,但是学他的人不计其数,无论是从做派上、气口上、尺寸上,都尽力去模仿。这其中,被全国爱好评书的人所熟知的,大约有田战义、刘兰芳、田连元、陈志锋这些佼佼者。从袁先生身上可学的、评书的精华太多,怹可以说是一部评书的大百科。
从手眼身法步到眼神表情,从声音的高低起伏到语气的快慢掌握,再到对所说评书人物的理解与表达,这些是那些学生尽一生也学不完的。
可是你说,大家又都在学单田方先生什么呢?最为风靡一时的,就是人人争学他沙哑的嗓音以博听者一笑罢了。
现在如果有评书表演,演员也爱演《肖飞买药》、《桃花庄》、《灞桥挑袍》这些小段儿,可有谁上台表演一个单先生的、可以单拿出来独立成篇的评书章节吗?
仅从这点上说,袁与单就不在一个境界。
其次,说说两位先生为什么深受听众喜爱,而单先生的受众为什么会更多。
袁先生的三国红在八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刚刚改开,外来文化还没形成太大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的复苏阶段。前有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开头,大家重新点燃了传统艺术的兴趣,后面紧跟着就是袁先生黄钟大吕的经典三国,这部书又是凝聚袁先生毕生心血,融入了他无数灵感与艺术才华的巨作,它一问世,让人惊艳是必然的。
抛开三国本身是名著,思想性、艺术性本身就高出其他作品不谈,单就袁先生对他进行的去粗取精、重新定义又不偏离原著人物的原则,就大得人心。再凭袁先生杰出的评书演技,才给我们留下一部空前的艺术作品。
单先生的三国在袁先生之前,没有红起来,怹说红的应是《隋唐演义》,后面又有好评如潮的《白眉大侠》、《铁伞怪侠》一系列武侠书目问世,后又有《明英烈》、《张作霖》等等问世。
怹大红起来,应在九十年代,伴随着金庸热、武侠热、戏说热、爱情热,单先生大胆顺应时代,在评书里融入了不少这些元素。
我说一句招人不爱听的话,我们的国人,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疲于生存的人不再想去深思什么,听评书也再不会像老一代的人,听滋味儿、听玩艺儿,大多数只是听“故事”,只要情节矛盾丛生,高潮迭起,但是又不要太迂回曲折,再加之一些说黄不黄,说不粉不粉的东西,那就更是甘之如饴,如果让书里的人和他们自己贴得近,说他们的话,骂他们的街,那就更觉得亲切。
而单先生在这一点上极聪明,他知道时代的潮流,知道如何去迎合这些听众的口味,所以在这位老先生的书里,才会出现,让宋朝人“千里嘴儿”,就是飞吻、让朱元璋光着膀子搂着娘娘接见大臣的情节。
这在袁先生的书里,是几乎找不到痕迹的。怹撑死了说一句董卓纳貂婵是欲火中烧老不知耻。
其实袁先生晚年,对于评书该怎么说是有些迷茫的,他只看到了人们都去炒股,人们都喜欢周杰伦,于是他也去说炒股、想去学周杰伦,其实老先生没弄明白,他不想学、也不想迎合这个时代下人们的唯利是图和没有灵魂的颓废,他晚年其实是一个人在坚守,坚守一个底线,还希望有高尚、有真玩艺儿会重新执掌这个社会的艺术擂台。所以他晚年说的一些股票啊、什么时事啊,都不成功,就是因为,怹不如单先生懂得这个社会的人性,也不想接受这样的人性。
我记得听怹晚年的《封神》,怹加了一个情节进去,好像是说鲧娟吧,整天在朝歌宫里给纣王唱新的歌取乐,纣王觉得好听,让她唱给姜皇后,姜皇后听完想:这歌怎么好呢?扯着脖子瞪着眼,把自己唱得那么痛苦。
这明显是袁先生对时下流行歌曲的真实认识与不解。
再者,单先生的受众多,还在于,单先生有经济头脑,投资、开公司、弄得风生水起,大大地扩大了他的知名度。
再加上众明星纷纷模仿他的特殊嗓音为节目,让他的名气如日中天。
至于说怹在美国如何影响,这个恕我一届女流,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