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第一,关于作者陈寿。具体情况请参阅《华阳国志》、《晋书》等相关篇章。在此只作与三国史研究有关的简述,陈寿自出生至31岁时生活在蜀国,少年时师从谯周学习经史,谯周曾著《古史考》在治史方面是很有才能。可惜此书早佚,不过陈寿应该在治史方面继承并发扬了谯周的才干,并且是更胜一筹的。陈寿所撰的《益部耆旧传》与《古国志》也亡佚了。
《三国志》正式开始撰写应该是从西晋统一开始的,但是其史料收集和整理在之前就已经积极准备了。修史不是编故事,没有当朝史官的资料作为依据是无法修成的。《三国志》中《魏书》、《蜀书》、《吴书》可以单独成系统,要注意,《三国志》是一个整体,从来就是魏、蜀、吴并行的,以前有学者说《三国志》本身是三书分刊到宋朝时才开始合刊是错误的。
《魏书》的史料依据,魏国有官修史书,文帝、明帝时,曾命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后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等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卷。按此即王沈《魏书》,裴注中大量引用,关于此书的利用价值我讲在后面专门讲。鱼豢曾私撰《魏略》,此书也是裴注引用的,后面也会专门讲。陈寿的《魏书》部分就是以这些史料为基础,加之其多方探寻、访问,并加以编辑整理,构成了《三国志》中《魏书》的基础。
《蜀书》,蜀未置史官。这是一个比较共识的认识了,但也有说设过或有蜀史编修的,但终因证据不充分而不能成立。陈寿没有了较为完整的蜀国史书作为参考,但他自己在蜀国生活了30年,自身注重本国史料的搜集整理,又曾编修《诸葛亮集》然而终因为史料的匮乏,《蜀书》最为简略,给后人研究蜀国历史造成了很多不便,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可惜的。
《吴书》的史料依据是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核等撰述的《吴书》,韦曜独终其业,定为五十五卷,这部《吴书》已佚,但裴注也大量引用。
下面讲《三国志》一书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利用价值与其不足之处。《三国志》作为一部专门记述三国时代历史的正史,它自然是研究三国时代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陈寿精于择取史料,去粗取精,言简而意丰。为一个分裂时代修史,并能够使三国的史料相互应合,少有抵牾处是很难得的。
注意,不是讲《三国志》中没有各书间的自相矛盾,而是说这种错误相比日后的诸如《宋史》、《金史》、《辽史》间的冲突矛盾,其程度与比例都是微乎其微的,且很多的不一致是其书法所致,回护之法自有其不足之处,但也不是不能够通过相互的勘校和考据得出较为正确依据。
陈寿之于《三国志》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没有典志。我们今日对于三国时代的典志只能依靠《晋书》、《宋书》、《隋书》中的相关篇章,并参据《通典》、《三国会要》以及自宋以来众史家的补修表、志了。另一不足,是其多用回护的书法,回护之法固然对于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一些本来可以省去的考证比对,但回护终究不是“秽史”。身居司马氏掌权之下,对于司马篡魏之事,多用回护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如果不溺于一篇一章的单独纪传所述,将相关人物的纪传做相应的整理分析后,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的。如果单单为了这个就去诋毁陈寿的治史才能和《三国志》的重要价值是会被贻笑大方的。
最后来讲一下今天可以比较容易得到的《三国志》不同版次的优劣。
至今可见的校勘最为得当的是吴金华校的岳麓书社版,可惜这版几乎在书店中绝迹了,某些大型图书馆,如首图有此书,但也已经被翻看的残破不堪了。
现今岳麓版是岳群所校,这大概是在吴金华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其中很多吴版已经明确指出的,或者是学界普遍公认的应予勘正的原书谬误却依然保留。
中华书局版是我们最常见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最为显见的,早先那不竖排繁体绿皮的版本,在校勘方面由于距今已有几十年,很多现今已经被可以确证的应该校勘的部分都没能得以修补,虽然现今有重印版,但这也只是重印,并无对于原版的修补。
而近两年出版的三种简体字版,一种是二十四史版、一种是前四史版,这两版都有校勘记,也获多或少的校正了原书的一些可能的谬误,然而由于印刷质量过差,错别字、标点符号接连不断的出现,大大影响了阅读。第三种是在前四史带校勘的版本基础上出的不带校勘记的版本,这一部,我没有认真看过,不做评价了。
浙江古籍版,不足之处与中华书局版同,但在一些校勘方面(本书未写校勘记,采用原地直接用校勘符号标记的方法)还是要更好一些。
上海古籍版,上海古籍的书(不单指《三国志》)中的错别字应该是最少的,然而《三国志》应是参照中华繁体版的校勘来做的,很多不足仍依其旧。
另外百衲本,或称南宋绍熙、绍兴刊本,这一部非专业研究的人几乎是不用关注的,张元济有专门的校勘记可以参阅。这部书所谓的版本早,其实也是清朝刊印了。不足之处比今日版本更多,也许只对研究者有用吧。
还有两个完整版本是卢弼《三国志集解》中所用的《三国志》原文和赵幼文《三国志校笺》中《三国志》原文,这两部都是用较早的繁体版本,错别字较少。虽然原书有一些属于校勘或者因清廷避讳而产生的问题,但由于可以直接借用卢弼、赵幼文的校注、勘正为参据还是比较好的。
剩下很多常见版本质量就更差一些了,已经没有介绍或者评述的必要了。
第一,关于作者陈寿。具体情况请参阅《华阳国志》、《晋书》等相关篇章。在此只作与三国史研究有关的简述,陈寿自出生至31岁时生活在蜀国,少年时师从谯周学习经史,谯周曾著《古史考》在治史方面是很有才能。可惜此书早佚,不过陈寿应该在治史方面继承并发扬了谯周的才干,并且是更胜一筹的。陈寿所撰的《益部耆旧传》与《古国志》也亡佚了。
《三国志》正式开始撰写应该是从西晋统一开始的,但是其史料收集和整理在之前就已经积极准备了。修史不是编故事,没有当朝史官的资料作为依据是无法修成的。《三国志》中《魏书》、《蜀书》、《吴书》可以单独成系统,要注意,《三国志》是一个整体,从来就是魏、蜀、吴并行的,以前有学者说《三国志》本身是三书分刊到宋朝时才开始合刊是错误的。
《魏书》的史料依据,魏国有官修史书,文帝、明帝时,曾命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后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等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卷。按此即王沈《魏书》,裴注中大量引用,关于此书的利用价值我讲在后面专门讲。鱼豢曾私撰《魏略》,此书也是裴注引用的,后面也会专门讲。陈寿的《魏书》部分就是以这些史料为基础,加之其多方探寻、访问,并加以编辑整理,构成了《三国志》中《魏书》的基础。
《蜀书》,蜀未置史官。这是一个比较共识的认识了,但也有说设过或有蜀史编修的,但终因证据不充分而不能成立。陈寿没有了较为完整的蜀国史书作为参考,但他自己在蜀国生活了30年,自身注重本国史料的搜集整理,又曾编修《诸葛亮集》然而终因为史料的匮乏,《蜀书》最为简略,给后人研究蜀国历史造成了很多不便,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可惜的。
《吴书》的史料依据是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核等撰述的《吴书》,韦曜独终其业,定为五十五卷,这部《吴书》已佚,但裴注也大量引用。
下面讲《三国志》一书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利用价值与其不足之处。《三国志》作为一部专门记述三国时代历史的正史,它自然是研究三国时代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陈寿精于择取史料,去粗取精,言简而意丰。为一个分裂时代修史,并能够使三国的史料相互应合,少有抵牾处是很难得的。
注意,不是讲《三国志》中没有各书间的自相矛盾,而是说这种错误相比日后的诸如《宋史》、《金史》、《辽史》间的冲突矛盾,其程度与比例都是微乎其微的,且很多的不一致是其书法所致,回护之法自有其不足之处,但也不是不能够通过相互的勘校和考据得出较为正确依据。
陈寿之于《三国志》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没有典志。我们今日对于三国时代的典志只能依靠《晋书》、《宋书》、《隋书》中的相关篇章,并参据《通典》、《三国会要》以及自宋以来众史家的补修表、志了。另一不足,是其多用回护的书法,回护之法固然对于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一些本来可以省去的考证比对,但回护终究不是“秽史”。身居司马氏掌权之下,对于司马篡魏之事,多用回护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如果不溺于一篇一章的单独纪传所述,将相关人物的纪传做相应的整理分析后,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的。如果单单为了这个就去诋毁陈寿的治史才能和《三国志》的重要价值是会被贻笑大方的。
最后来讲一下今天可以比较容易得到的《三国志》不同版次的优劣。
至今可见的校勘最为得当的是吴金华校的岳麓书社版,可惜这版几乎在书店中绝迹了,某些大型图书馆,如首图有此书,但也已经被翻看的残破不堪了。
现今岳麓版是岳群所校,这大概是在吴金华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其中很多吴版已经明确指出的,或者是学界普遍公认的应予勘正的原书谬误却依然保留。
中华书局版是我们最常见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最为显见的,早先那不竖排繁体绿皮的版本,在校勘方面由于距今已有几十年,很多现今已经被可以确证的应该校勘的部分都没能得以修补,虽然现今有重印版,但这也只是重印,并无对于原版的修补。
而近两年出版的三种简体字版,一种是二十四史版、一种是前四史版,这两版都有校勘记,也获多或少的校正了原书的一些可能的谬误,然而由于印刷质量过差,错别字、标点符号接连不断的出现,大大影响了阅读。第三种是在前四史带校勘的版本基础上出的不带校勘记的版本,这一部,我没有认真看过,不做评价了。
浙江古籍版,不足之处与中华书局版同,但在一些校勘方面(本书未写校勘记,采用原地直接用校勘符号标记的方法)还是要更好一些。
上海古籍版,上海古籍的书(不单指《三国志》)中的错别字应该是最少的,然而《三国志》应是参照中华繁体版的校勘来做的,很多不足仍依其旧。
另外百衲本,或称南宋绍熙、绍兴刊本,这一部非专业研究的人几乎是不用关注的,张元济有专门的校勘记可以参阅。这部书所谓的版本早,其实也是清朝刊印了。不足之处比今日版本更多,也许只对研究者有用吧。
还有两个完整版本是卢弼《三国志集解》中所用的《三国志》原文和赵幼文《三国志校笺》中《三国志》原文,这两部都是用较早的繁体版本,错别字较少。虽然原书有一些属于校勘或者因清廷避讳而产生的问题,但由于可以直接借用卢弼、赵幼文的校注、勘正为参据还是比较好的。
剩下很多常见版本质量就更差一些了,已经没有介绍或者评述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