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吧 关注:807贴子:10,194
  • 3回复贴,共1

【转载】三国志、裴注、后汉书、晋书中的三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志
第一,关于作者陈寿。具体情况请参阅《华阳国志》、《晋书》等相关篇章。在此只作与三国史研究有关的简述,陈寿自出生至31岁时生活在蜀国,少年时师从谯周学习经史,谯周曾著《古史考》在治史方面是很有才能。可惜此书早佚,不过陈寿应该在治史方面继承并发扬了谯周的才干,并且是更胜一筹的。陈寿所撰的《益部耆旧传》与《古国志》也亡佚了。
《三国志》正式开始撰写应该是从西晋统一开始的,但是其史料收集和整理在之前就已经积极准备了。修史不是编故事,没有当朝史官的资料作为依据是无法修成的。《三国志》中《魏书》、《蜀书》、《吴书》可以单独成系统,要注意,《三国志》是一个整体,从来就是魏、蜀、吴并行的,以前有学者说《三国志》本身是三书分刊到宋朝时才开始合刊是错误的。
《魏书》的史料依据,魏国有官修史书,文帝、明帝时,曾命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后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等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卷。按此即王沈《魏书》,裴注中大量引用,关于此书的利用价值我讲在后面专门讲。鱼豢曾私撰《魏略》,此书也是裴注引用的,后面也会专门讲。陈寿的《魏书》部分就是以这些史料为基础,加之其多方探寻、访问,并加以编辑整理,构成了《三国志》中《魏书》的基础。
《蜀书》,蜀未置史官。这是一个比较共识的认识了,但也有说设过或有蜀史编修的,但终因证据不充分而不能成立。陈寿没有了较为完整的蜀国史书作为参考,但他自己在蜀国生活了30年,自身注重本国史料的搜集整理,又曾编修《诸葛亮集》然而终因为史料的匮乏,《蜀书》最为简略,给后人研究蜀国历史造成了很多不便,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可惜的。
《吴书》的史料依据是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核等撰述的《吴书》,韦曜独终其业,定为五十五卷,这部《吴书》已佚,但裴注也大量引用。
下面讲《三国志》一书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利用价值与其不足之处。《三国志》作为一部专门记述三国时代历史的正史,它自然是研究三国时代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陈寿精于择取史料,去粗取精,言简而意丰。为一个分裂时代修史,并能够使三国的史料相互应合,少有抵牾处是很难得的。
注意,不是讲《三国志》中没有各书间的自相矛盾,而是说这种错误相比日后的诸如《宋史》、《金史》、《辽史》间的冲突矛盾,其程度与比例都是微乎其微的,且很多的不一致是其书法所致,回护之法自有其不足之处,但也不是不能够通过相互的勘校和考据得出较为正确依据。
陈寿之于《三国志》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没有典志。我们今日对于三国时代的典志只能依靠《晋书》、《宋书》、《隋书》中的相关篇章,并参据《通典》、《三国会要》以及自宋以来众史家的补修表、志了。另一不足,是其多用回护的书法,回护之法固然对于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一些本来可以省去的考证比对,但回护终究不是“秽史”。身居司马氏掌权之下,对于司马篡魏之事,多用回护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如果不溺于一篇一章的单独纪传所述,将相关人物的纪传做相应的整理分析后,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的。如果单单为了这个就去诋毁陈寿的治史才能和《三国志》的重要价值是会被贻笑大方的。
最后来讲一下今天可以比较容易得到的《三国志》不同版次的优劣。
至今可见的校勘最为得当的是吴金华校的岳麓书社版,可惜这版几乎在书店中绝迹了,某些大型图书馆,如首图有此书,但也已经被翻看的残破不堪了。
现今岳麓版是岳群所校,这大概是在吴金华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其中很多吴版已经明确指出的,或者是学界普遍公认的应予勘正的原书谬误却依然保留。
中华书局版是我们最常见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最为显见的,早先那不竖排繁体绿皮的版本,在校勘方面由于距今已有几十年,很多现今已经被可以确证的应该校勘的部分都没能得以修补,虽然现今有重印版,但这也只是重印,并无对于原版的修补。
而近两年出版的三种简体字版,一种是二十四史版、一种是前四史版,这两版都有校勘记,也获多或少的校正了原书的一些可能的谬误,然而由于印刷质量过差,错别字、标点符号接连不断的出现,大大影响了阅读。第三种是在前四史带校勘的版本基础上出的不带校勘记的版本,这一部,我没有认真看过,不做评价了。
浙江古籍版,不足之处与中华书局版同,但在一些校勘方面(本书未写校勘记,采用原地直接用校勘符号标记的方法)还是要更好一些。
上海古籍版,上海古籍的书(不单指《三国志》)中的错别字应该是最少的,然而《三国志》应是参照中华繁体版的校勘来做的,很多不足仍依其旧。
另外百衲本,或称南宋绍熙、绍兴刊本,这一部非专业研究的人几乎是不用关注的,张元济有专门的校勘记可以参阅。这部书所谓的版本早,其实也是清朝刊印了。不足之处比今日版本更多,也许只对研究者有用吧。
还有两个完整版本是卢弼《三国志集解》中所用的《三国志》原文和赵幼文《三国志校笺》中《三国志》原文,这两部都是用较早的繁体版本,错别字较少。虽然原书有一些属于校勘或者因清廷避讳而产生的问题,但由于可以直接借用卢弼、赵幼文的校注、勘正为参据还是比较好的。
剩下很多常见版本质量就更差一些了,已经没有介绍或者评述的必要了。


IP属地:江苏1楼2016-05-10 00:30回复
    裴松之注
    本篇讲裴松之注,主要讲两个方面,其一是裴注的贡献,另一是裴松之本人在三国历史研究方面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以《前四史》最出色,而为《二十四史》做的注中也应该以《前四史》的注最有价值,而要从《前四史注》中选出最为重要的,我想应该非裴松之注《三国志》莫属了。
    裴注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在我看来它至少有三大贡献,这也应该是被学界公认的了。
    第一:是对三国历史研究的贡献,《三国志》原文过于简略,陈寿将很多模棱两可的史料都删去了,这本是陈志的优点,修史注重质量,让后人看到的几乎每字每句都是颇有价值的。但是这也使得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无形中损失了。
    裴注的最大贡献就是补充了大量的陈寿当年舍去的或者是陈寿当年未见的存世史料以及其后各代史家所撰的涉及三国的史事及史评史论等。裴松之并非简单的把那些个史料罗列出来,而是在许多有分歧、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上加入自己的评判,解决陈志的一些谬误,如果从《三国志》校勘这一点来看,裴也可称是“第一人”了。旁征博引,又做了初步的评判,也就使后来的研究者在史料的参考、取舍上有了依据。
    第二是对文献保存的贡献,裴注所引用的书籍数量庞大总计210多种,其中涉及史事和评论的达150多种。这些征引现今已大多数亡佚了,而裴注却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些书籍,而且裴在引用过程中采取的是整体引用,几乎不做删减、改动的前提下的引用。注意,裴注所引并非没有删减或更改,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讲。另外就是许多现今有其他版本传世的书籍也可以通过裴注来互为参校。
    第三是对于史书的注的体例上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一种发凡起例的贡献。裴注以前的史注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了训诂,简单说就是解释字、词的音、义;名物,也就是解释事物以及阐述制度上,这些方面并非不重要,但是裴注的重点却转到了征引史料,增补缺失上,这也就使得后人在研究三国历史上有了更丰富的参考资料,也为后世学者在注史以及注释其他典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裴注的贡献也就是裴注的优点,当然裴注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比如说征引过于庞杂,虽然有了一定的考据、注解,但也留下了很多根本就不具有参考价值,或者说会影响研究的文字。
    另外,裴松之本人的封建正统史观要比陈寿还严重,陈寿处于司马氏当政之际,行文多回护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他还能够不为曹魏、蜀汉的统治者文过饰非,也在一些地方曲折的反映了司马篡权的史实。裴松之却在征引文字时,却有意无意的去做了一些不符合原文的文字改动,这些细微的改动,看似是为了与陈志的文字相照应,但这却在根本上反映了裴松之在历史观上的一些糟粕。
    但是裴注的瑕疵毕竟是小的,应该说瑕不掩瑜了。
    最后简单讲一下裴松之本人在三国历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这种贡献其实是体现在裴注中的,不过我认为裴注分四个部分,其一是征引史料;其二是征引史论、史评;其三是零散的训诂、名物、制度解释;其四,也就是裴松之通过分析上述征引、解释而做出的历史研究。比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失实的问题,赤壁之战与孙权攻合肥先后顺序的错误等。


    IP属地:江苏2楼2016-05-10 00:30
    回复
      《英雄记辑本》的利用
      《英雄记》,《隋书·经籍志》称《汉末英雄记》,魏王粲撰,南朝梁时存十卷,隋时已残缺存八卷,后散佚,清黄奭有辑本。今天就将以这个辑本为基础进行《英雄记》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的利用价值的讲述。下文皆省“辑本”,只称为《英雄记》
      先讲有关作者的情况,一直以来有学者对《英雄记》的作者产生置疑,认为是后人托名王粲的伪作,也举出了一些可以证明的实例。然而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定这本书的原作者就是王粲,不过后人多有改动罢了,我也同意这一看法。王粲本人有着较高的史学才能,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之中写出了《七哀诗》等著名的反应历史信息的诗作,并且在整理发掘当时已渐趋消亡的礼乐制度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英雄记》是记载后汉末年战乱历史的重要书籍,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其辅助研究作用还是很大的。
      《英雄记》应该如何利用呢?首先是用裴注中注引的《英雄记》与其他出处的引自《英雄记》的相关文字进行比对,这个大部分都已经有学者做过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省略。其次是用这些可以反映三国历史的材料与《三国志》、《后汉书》等相关史料互为参校。在此我想以《英雄记》为例讲一些关于史料选取利用的误区,希望能引起重视。
      其一是唯久远论。意思就是认为史料越久远就越准确,清人惠栋就是这个问题的代表,笔者曾经或者说在某些问题上也会陷入这个误区,史料的可靠性与否是通过分析对比来得出的,不是简单的说我这个是当时人写的就一定比稍后的史家所著述的绝对准确。《英雄记》中的很多已成为孤证的记载以及与《三国志》相关记载相抵牾时我们一定要细加分析,不能盲目的判定谁的记载是准确的。
      另一就是唯正统论。意思就是认为正史,如二十四史之类的记载就比其他史籍的记载准确。在刘颁负责的《通鉴·汉纪》部分中就善加利用《英雄记》中比《三国志》、《后汉书》更为可信的的史料,解决了一些历史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最后一种是唯片面论。这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同一书中过分迷信某一个版本,也就使在过分注重善本的时候忽略了其他版本的不同且又并非绝对错误的记载。另一是在几部同时记载某一时代历史的史籍中过度迷信某一本,这种与上面提到的唯正统论相似。
      我们对于《英雄记》这种特殊史料的利用如果能在遵循上述注意的前提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为准确的了解当时的历史,为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IP属地:江苏8楼2016-06-24 14:56
      回复
        裴注引蜀国诸史的利用
        前文已经讲过,蜀国很可能未设史官,因此就没有官修的史书。今天看来,陈志中的《蜀书》部分是最为简略的,仅十五卷。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蜀书》部分时也因为资料的缺乏而显得无能为力。在记述蜀汉建国前的历史部分,裴注所引用的大多数是前两讲已经讲过的有关东汉或者曹魏的史书,到了建国之后的很多资料还是参考《魏书》、《魏略》、《典略》之类,虽有王隐作的《蜀记》,不过其可用性实在太小了,不但其本身研究价值有限,加之被支离破碎的截取后做注,完整性大受损害,很多都已经不能完整的表达其原有的历史含义了。
        在今天看来,蜀国历史除了《三国志·蜀书》外还有一本非常重要的就是《华阳国志》,不过由于其本身保存完整,我会作为单独的一讲来讲其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作用。在这里先不讲了。
        蜀国虽然未设史官,但修史人才还是有的,如谯周、陈寿等。在裴注中就多次引用了陈寿撰写的《益部耆旧传》和陈术撰写的《益部耆旧杂记》来补充益州集团主要成员传记中的史料,陈寿曾编修《诸葛亮集》,也被用来补充,《诸葛亮传》的不足。荆州集团人物的传记部分引用的主要是晋张方的《楚国先贤传》、佚名的《零陵先贤传》、《襄阳记》等。但这些史料大部分是记述东汉末年历史的,其中有关于蜀汉建国后的历史,可以提供的部分就少之又少了。
        在今本《三国志》中有部分《益部耆旧传》的文字被当作陈志的一部分相混入了,虽然是一人所作,但是实为两书,吴金华等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考订工作。我们在利用时应该引起相应的注意。
        除了这些,当时还流行一种“别传”,所谓别传就是记载他人逸事的传记。由于是记载逸事的因此可靠性就有所疑问,陈寿以其一贯严谨的修史作风自然而然的摒弃了这部分史料,裴注却补入了很多人的《别传》,这本来可以在魏国或者东汉部分时讲的,但那两个部分的重要史料较多,《别传》的可利用价值不如在蜀国部分这样显著。
        蜀国人物有别传的仅赵云、费祎二人。但《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本身仅350字左右,而裴注所引的《赵云别传》却多达1100字。虽然《赵云别传》中有个别记载的准确性被后世史家怀疑了,但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分还是要肯定的。特别是对于《赵云传》中记载过于简略的部分。其他人物的《别传》也应该引起重视。


        IP属地:江苏10楼2016-06-24 14: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