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a恩欧和ta的...吧 关注:2贴子:65
  • 2回复贴,共1

弄墨老客学医的缘起和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弄墨老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2-21 20:40回复
    我是1993.11.16日开始正式学医的。其实在此之前,我是思考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做出学医决定的。
    以前,我的爱好有点广泛,书法、绘画、围棋、音乐、无线电、航模、武术、术数、摄影、写作、心理学……都有涉猎,但都没有深入。以前曾幻想在这些爱好里面随便哪一种都可以轻易发展为谋生手段。可努力多年,没有一样成就,只得忍痛全部放弃。
    那时候我虽然已经参加工作,在某企业干钳工,但总希望找到一种既是自己的爱好,同时又可以养家糊口的事情作为后半生的寄托。当时,为这种将来的方向设定了几个条件:1、必须是适合自己性格的(因为我不喜欢违心的虚与委蛇);2、必须是自己能掌握主动的(不希望命运被别人决定);3、必须能够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养家糊口,赚取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自己喜欢的其他领域(这就要求利润要高,同时也一定是非常难学的技艺);4、必须将以前曾付出大量精力的古文、术数等方面也利用到,而不是另起炉灶……
    关于第四个条件,应该特别说一下:我父亲是语文教师,大约在刚上初中时,父亲就有意引导我读古文,那时主要是《史记选》、《左传选》之类。后来渐渐自己也真的喜欢上古文了,高中后到参加工作期间就开始主动购买、阅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之类古书以及三教九流的各种杂书。而对术数的兴趣源自我姥爷。姥爷在我很小时就感觉很神奇,因为他会算卦,而且很准。邻人丢了孩子、找不到东西之类,往往找姥爷算一卦,大多都能如愿,因此,对姥爷一直很仰慕而且对术数充满了兴趣。上高中期间,姥爷也开始把他的《梅花易数》、《卜筮正宗》、《渊海子平》等书拿给我看,也给我讲一些具体运用的诀窍……因此,在学医之前,其实我就已经具备了学医的两个重要的拐杖——古文知识和阴阳五行知识。
    在思考了两年后的某一天,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阿普来找我。阿普的舅舅是中医,他已经跟他舅舅学医两年多了,他知道我研究了好几年术数,特来让我帮他解答一个阴阳五行方面的疑问。他说看一药方的方解,说用乌梅“引诸药入骨敛热”,查本草书,乌梅酸涩,敛热可以理解,但归经并不入骨,不知何解。我当时不假思索就把五行的一系列对应说出来:乌梅色黑,黑色入肾,骨又属肾,故乌梅可以入骨。阿普听完如梦方醒,自云思考近两年不得其解之难题,不意被我随口解决,便极力怂恿我也学医。
    当时我还并未在意,等他走后,我想起此事,居然发现学医与我以前设定的几个条件处处吻合!而且我有个预感:很多人学医半途而废或徘徊不前,也许正是为古文或阴阳五行的知识欠缺所绊,而这两方面知识我又早有涉猎,说不定学医真的会事半功倍!——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来访,帮我找到了思考两年的方向。
    第二天我就去了阿普家,拿了一本《名老中医之路》回来看,想知道以前的老中医是如何学医的。此书看完,我大体有数了,也整理了一份书单,决定学医。1993.11.16日——这是我开始学医的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书单上的第一本书:《医宗金鉴》,从此开始正式学医。以后,我通过书店、旧书摊买,以及从图书馆借书来抄等方式,把书单上的二十几种急需的书都搞到了。我开始学医那段时间,正巧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停工两年,赋闲在家。这期间,我每天几乎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读书(为了防止大脑疲劳,我把医书和小说、历史、哲学、诗词等书穿插阅读)。我用了两年时间,我把市图书馆内的所有中医类书全部读了,而且还抄了十几部书。
    受《名老中医之路》的影响,我选择了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入手的方式,读了两年才涉猎后世医书。刚开始几乎全是问题:虽然古文难不住我,但随处可见的医学术语却搞不懂。刚开始,我也请教了几个老先生,但都令我失望:他们的路子居然与古人学医大相径庭,对于涉及阴阳五行的问题,他们要么不懂,要么认为没必要学这些。但我坚信书上那些名老中医的路子不会错的,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的方法是:遇到问题,找本子记下来,然后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读。每次读书之前,先看看本子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好在古人写书往往此隐而彼显、彼略而此详,一本书多读几遍,前后互参,有些问题便解决了。而且不同的医书之间,也可以互相参证解决一些问题。就这样,我用50页的练习簿,整整记了五本问题,最后全部一一解决了。
    学习经典的两年多时间,开始越读越糊涂,本来觉得还大体明白的事情,读了经典反而不明白了。虽然有点沮丧,但我还是咬牙坚持。直到两年后的某一天,突然觉得以前读的乱糟糟的一堆东西,就象一堆散乱的珠子,被一根绳给串起来了,顿时豁然开朗——益信“古人终不我欺”!
    此后便开始阅读内科、妇科以及脉学、汤头、本草等书。这段时间内,除了要背诵汤头、药性以外,还得参入实践。那时候为了验证脉学,我几乎见到认识的人,都会拉过来号脉,然后根据脉诀说出应有的症状。很多人慢慢有些烦我了,见了我都躲着走,还有些人遇到我会“主动”让我号脉,用调侃、戏谑的口气说“大仙,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2-21 20:41
    回复
      楼主算不算无证行医啊,呵呵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2-29 0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