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一些文玩朋友聊天时,你是不是经常听说张三“打眼”或李四“吃药”的趣事?又或许一些“吃药”的经历就发生在你身上,而却浑然不知?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文玩市场热情依然,周日到各处古玩市场逛逛,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穿梭,很多藏友都希望能捡到“漏儿”,但一不小心,就容易看走眼。
“文玩吃药”专盯三类人
文玩界有很多术语,其中,“吃药”和“打眼”说的是买错了东西,上当受骗,这些颇为形象幽默的词语,经常成为藏友们之间的趣谈。买到假东西,就像吃鸡肋,“玩”之无味,弃之可惜,自当是吃了哑巴亏,便又有了“交学费”这个词。
那么哪三类人容易“吃药”呢?
“吃药”人群前三名中,“土豪”无疑排第一。一般情况下,“土豪”不在意钱,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文玩,只要看上眼,无论真假好坏,先拿了再说,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下,很容易“吃药”。其次是“捡漏儿”者,此类人总是希望在“文玩淘宝”中大显身手,把平时所学的鉴宝技巧运用到实际中,以小价钱买来好宝贝,可能正在你沾沾自喜的时候,已经吃了“药”。还有就是“暴躁型”藏友,该类藏友看着身边的藏品不断暴涨,奋不顾身地跳进“文玩界”,打算放开胳膊大赚一笔,一不小心就上了“道”,这类藏友也是很容易“吃药”的。
文玩“骗术”面面观
俗话说:一入文玩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文玩“吃药”虽在所难免,但藏友们也要擦亮眼睛,防患于未然。接下来,一起去古玩市场看看都有哪些主要“骗术”。
文玩骗术热衷讲故事
自古以来,能给文玩编造离奇的故事,是文玩骗子的基本功,他们借助于祖传、盗墓、名人所赠或上拍宝物等说辞吸引买家,并能生动地讲出“宝贝”地前世今生。此时如果听得入迷,就说明你已经放松了警惕,很容易受骗。
都是“光线”惹的祸
把玩藏品,最好在自然光下,光线昏暗或者刺眼,都会影响藏友们对藏品真假的判断。如果当你走进一家古玩店,发现光线昏暗,不要以为老板是省电的“吝啬鬼”,很有可能是一个圈套,让你对藏品的光泽和包浆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上当受骗。“民国造”成“赝品”代名词也许你不好买到上千年的古董,但民国时期的艺术品传世很多,这就为“民国造”或“名国产”的说法提供了条件。当你盯上了一件“宝贝”,卖家告诉你是“民国时期”所造,就要当心了。
“乡下人”骗术高
当你在古玩市场的地摊上淘宝时,经常会看到一些身着朴实衣衫的庄稼汉,操着浓重的乡下口音,摆着一两件“宝贝”售卖,这些“宝贝”可能是“祖传”的,也可能是从乡下收来或捡来的,总之伴随着离奇的故事,当你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终于要“捡漏儿”时,很可能已经上当了。网络骗术“防不胜防”
很多藏友还喜欢在网上买文玩艺术品,这也需要提防。有些商家打着“名家”、“信誉”、“秒杀”、“买家还图”、“工场代理”和“互推商品”等名义发微信或者淘宝图片时,藏友们千万要注意,有可能当你汇款转账后,马上被不法商家拉入黑名单中。
《防骗宝典》
宝典1
读万卷书
古玩收藏,一定要看一些正统的收藏类书籍,学习各种鉴宝知识,总结古玩收藏的技巧,并多向身边的“高手”请教,学好“基本功”要扎实,为以后“上手”做准备。
宝典2
切勿“纸上谈兵”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你看过多少鉴宝的书籍、微信或电视节目,都无法代替“上手”。在古玩市场,多看、多听、多触碰,对藏友的“眼力”锻炼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你是“新手”,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轻易掏钱出来哦。
宝典3
坚持“四不”原则
“新手”在逛古玩市场时,要坚持“四不”原则。不乱询价还价,不轻易伸手,不买贵的,不买不懂的。掌握这四点,就不容易“吃药”了,还会受到文玩界的尊重。
宝典4
网购文玩要“稳准”
很多藏友喜欢在网上“淘宝”,这就更要小心了。首先,无论多喜欢的“宝贝”,为了保险起见,一定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切勿直接打款给对方;其次,如果和商家距离不远,最好当面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最好找一个“行家”把关;同时,要找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商家买文玩,并找人或者论坛进行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