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
【摘选】杨贵妃所食荔枝产地的几种不同记载
http://tieba.baidu.com/p/3118325614
于赓哲
2015-11-21 13:18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在唐代似乎没有什么疑问,就是来自岭南,《唐国史补》、与杨贵妃同时期人杜甫、鲍防诗句等均可证明。但荔枝保鲜期短,岭南路遥,宋代开始有人怀疑荔枝来自巴蜀,今颇有人以为然。这其中不乏严耕望、冯汉镛等名家,此说采信者众多。近期澎湃新闻又发表邹怡《荔枝之路: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如何到长安》(荔枝之路: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如何到长安〔转〕http://tieba.baidu.com/p/3919211279)介绍了唐代荔枝由巴蜀飞递的路线,即洋巴道——子午道。更是引发关注。
然问题果真如此吗?
我们经常用线性发展观代替古人作“理性人”,尤其在技术史问题方面更是如此,即技术发展必然是后代超越前代,用今天的科学思维和逻辑以及发展水平可以解释古代所有的技术问题。其实未必然。看待中国技术史的各种成就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要明了传统技术曾经达到过的高度(所谓各个“点”),又要顾及传统技术“经验科学”特色所塑造的继承模式(所谓“线”),还要考虑这项技术是否得到发扬光大,并且转化成公共技术,从而对当代及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所谓“面”),并非所有的技术成就都经历过点——线——面的历程,有的“点”永远是“点”,虽然一时惊艳,但却没有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却不能就此否定这个“点”的存在。古今思维模式不同,沿着近代科学思维走出来的技术道路可能与古人的技术之路大相径庭。更何况现今技术思想是基于技术本身和社会成本的综合考量,但是,假如不计成本呢?
探究“点”的具体样貌往往受困于史料的缺乏,具体到中古时代更是如此,中古时期的史料多数来自于士大夫笔下。笔者在研究古代技术时经常能感到士大夫们对于“大义”的偏爱和对技术细节的不屑。而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民间文书中的技术表述又往往囿于缺乏统一的技术交流平台而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因此技术问题的研究难上加难。本文的问题就是唐代有无可能远距离运输新鲜荔枝,以及唐代岭南、巴蜀交通效率究竟如何?
【摘选】杨贵妃所食荔枝产地的几种不同记载
http://tieba.baidu.com/p/3118325614
于赓哲
2015-11-21 13:18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在唐代似乎没有什么疑问,就是来自岭南,《唐国史补》、与杨贵妃同时期人杜甫、鲍防诗句等均可证明。但荔枝保鲜期短,岭南路遥,宋代开始有人怀疑荔枝来自巴蜀,今颇有人以为然。这其中不乏严耕望、冯汉镛等名家,此说采信者众多。近期澎湃新闻又发表邹怡《荔枝之路: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如何到长安》(荔枝之路: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如何到长安〔转〕http://tieba.baidu.com/p/3919211279)介绍了唐代荔枝由巴蜀飞递的路线,即洋巴道——子午道。更是引发关注。
然问题果真如此吗?
我们经常用线性发展观代替古人作“理性人”,尤其在技术史问题方面更是如此,即技术发展必然是后代超越前代,用今天的科学思维和逻辑以及发展水平可以解释古代所有的技术问题。其实未必然。看待中国技术史的各种成就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要明了传统技术曾经达到过的高度(所谓各个“点”),又要顾及传统技术“经验科学”特色所塑造的继承模式(所谓“线”),还要考虑这项技术是否得到发扬光大,并且转化成公共技术,从而对当代及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所谓“面”),并非所有的技术成就都经历过点——线——面的历程,有的“点”永远是“点”,虽然一时惊艳,但却没有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却不能就此否定这个“点”的存在。古今思维模式不同,沿着近代科学思维走出来的技术道路可能与古人的技术之路大相径庭。更何况现今技术思想是基于技术本身和社会成本的综合考量,但是,假如不计成本呢?
探究“点”的具体样貌往往受困于史料的缺乏,具体到中古时代更是如此,中古时期的史料多数来自于士大夫笔下。笔者在研究古代技术时经常能感到士大夫们对于“大义”的偏爱和对技术细节的不屑。而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民间文书中的技术表述又往往囿于缺乏统一的技术交流平台而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因此技术问题的研究难上加难。本文的问题就是唐代有无可能远距离运输新鲜荔枝,以及唐代岭南、巴蜀交通效率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