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吧 关注:17,825贴子:736,808

【蜀汉学术考】☞伦家是备粉不服来咬我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粉备多年,一直卧底曹吧,每月备吧吧主给我发工资。
为了体现我是资深蜀汉迷,我也要发点技术贴。
表不信,叔叔四川人。
咳咳,叔叔太帅,不要爱上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09 21:09回复
    @谜一样的赫敏 @lengxuan1992
    前排带接头人,权限狗,保平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09 21:11
    回复
      段 渝(一)三国时期学术,迄今学者较多讨论以《老》、《庄》解《易》的王弼、何晏之学,对于蜀汉学术,探讨者则不多见。蜀汉乃一代雄主,三分天下,鼎有一足,其英雄名垂青史,事迹累代相传,学术文化也有史可考。然而,何以蜀汉学术较少为学者所论呢?究其原由,不外乎三:其一,蜀汉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占据过全中国的整体优势,虽号称汉家宗室,自居王朝正统,但毕竟不如曹魏“篡汉”成为真正的中原王朝正统,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学术上都不能够代表王朝正统。其二,曹魏恢复垂三十年失其官守的学官制度,立经古文学十九博士,超过汉代,学术于时之盛自可想见。而蜀汉所置博士,有史可考者二三而已。孙盛说:“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三,蜀汉人士既不多,加之积年不长,传授相承之基尚未根深蒂固,很快便为司马氏所灭,而又紧接入于晋世,使师承为之中断,文籍为之散佚,因而学者论著大多没有流传下来,令后来学者难以评论,甚至不足称述。除此而外,还有一点应引起注意,那就是,魏晋之际乃是中国学术的转变时期,学术以玄学为前锋,突破了传统的经学理论与方法,终成潮流所向,而蜀汉学术未能达于此境,不能进于主流。所以,蜀汉学术历来较少为学者探讨,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蜀汉学术乃是整个三国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谈论中国学术史自不能没有蜀汉。再者,蜀汉学术承世之变,在若干方面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固有其不小的研究价值。最后,三国时期在巴蜀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多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术上同样如此,对于晋时巴蜀的学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蜀汉学术实亦有深入讨论的必要。由于书阙有间,载籍不丰,本文仅对蜀汉学术诸流派及其承袭变化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求正于博学君子焉。(二)将《三国志·蜀志》诸学者传与《华阳国志》中的《先贤士女总赞》和《后贤志》对读,参考其他相关载籍的记述,可以大致考析出蜀汉一代学者的基本情况。从群书可见,蜀汉学者有传或虽无专传却史留其名者,约有三四十人之多,其中多数人身处三国时期,少数人虽后入晋世但学有成就在蜀汉季世,所以讨论学术尽可归入蜀汉。依据诸书的记载,兹将蜀汉学术划分为6个流派,即:谶纬之学(内学),儒学(不明今、古文学者以及综合汇通者归入此类),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史学,文辞。其中一些学者,学兼数家,号为“通儒”,则分别列于各家之下。另将法家之术附记于后。1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0-09 21:13
      回复
        又是从哪里转来的帖子


        IP属地:湖北6楼2015-10-09 21:14
        收起回复
          2儒学自西汉晚期成帝时刘歆校书以后,儒家学者中逐步形成经今、古文学之分,均各有师承和家法。经今、古文学虽同奉儒家经典,但两者在旨趣、方法和目的上却大相径庭,经今文学重在“通经致用”,经古文学则重在“通经识古”,而两者所传典籍也完全不同。一般说来,根据学者师承、著述以及所传授的内容,可以分辨出属于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对于没有著述传世和不明师承的儒家学者,以及博综经今、古文学的学者,这里只能暂称为儒学。蜀汉以儒学著称的学者有如下数人。许靖,汉末即知名于世,刘璋时由交州入蜀,刘备时为太傅、司徒。虽然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许靖所学,但《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记载他“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则显示出他对儒家经典有精深研究。所谓“清谈”,又称“清言”,是魏晋之际承东汉“清议”风气而来的一种经学辩论方式,曹魏王弼、何晏、阮籍、嵇康,以及西晋向秀、郭象等玄学家,即以“清谈”著称于世。许靖既然“清谈不倦”,按照魏晋语词含义,所谈必为儒家经典,虽不必为玄。故知许靖善儒学。五梁,字德山,南安人,以儒学节操称名于世,其通经情况则略无史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0-09 21:14
          回复
            王长文,字德隽,广汉县人。《华阳国志》本传载于《后贤志》,是魏晋之间人。据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王长文所卒之年当在永宁元年(301年),“时年六十四”,则当生于蜀汉延熙元年(238年),蜀亡时26岁。据常志《后贤志》,大同(晋统一)前王长文“治五经,博综群籍”,学业已臻成熟。再据《后贤志》本传,人晋后王长文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又著《通经》四篇,亦有卦名,拟《易》、《玄》。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有本作“十二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晋书》所记略同)。由此可以判言,王长文是一位博通经今、古文学的学者。五经,指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为今文经学,宣帝时五经共置十二博士。王莽时曾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等古文经博士,东汉初年即予取消,复立今文《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博士,共置十四博土。不过,自马融、郑玄以古文遍注群经以后,古文不论在朝中还是民间都得到日益广泛传播,若仅说五经而不说注家,就分不清是今文还是古文。所以,《华阳国志·后贤志》所说王长文“治五经”,不明注家和师承,就不知是指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只能笼统称为儒学,不过,王长文应是今、古文兼治,这从他治《春秋》三《传》可以得到理解。《春秋》三《传》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的合称。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来,《春秋》只立《公羊传》于学官,为今文经,宣帝时立《谷梁传》于学官(崔适《春秋复始》认为《谷梁传》为古文经,或云《谷梁传》未立为博士),王莽时曾立《左氏春秋》为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废,不久复立而又废,此后未曾再立于学官。所以,蜀汉王长文治《春秋》三《传》,必然是今、古文兼治,不分派别。《后贤志》本传说他“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也表明他不受今、古文间的派别局限,直接根据经典本义传经,以平今、古文间的“讼议”,从而达到汇通与综合。《后贤志》说他早年即“博综群籍”,博综二字正是对他综合治经的恰当概括。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0-09 21:16
            回复
              3经今文学经今文学是汉武帝以来儒学的主流派,但自西汉末叶以来一再受到非主流派的经古文学的严重挑战,尤其是东汉贾逵、服虔、马融、郑玄等以古文遍注群经以后,经今文学实际上已走向穷途。虽东汉一代古文经未立于学官(仅《左传》短期置博士),但古文学家任今文学博士者却屡见不鲜,加之建安之后近三十年博士失其官守,因而今文学更加衰微。巴蜀地区的儒学,蜀汉以前也以经今文学为主流,“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按:此指古文经学)”,郡国之学以教授今文为主流,有其相当深厚的基础。所以当三国时期经古文学再起而中兴之际,仍有一些儒家学者专治或主治经今文学,对巴蜀经今文学传统的一再相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蜀汉知名的经今文学家于史可考者如下。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汉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时逃入蜀,刘璋父子以客礼待之。刘备定益州后,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刘禅时,先后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大司农。《三国志·蜀志》本传说孟光“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是一位典型的经今文学者。杜琼,蜀汉有名的谶纬(内学)家,于儒学则专治今文经学,著有《韩诗章句》十余万言。何随,蜀汉有名的文纬方术家,于儒学则专治今文《韩诗》和《欧阳尚书》。蜀汉一代专治经今文学者,有史可考者仅以上3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0-09 21:18
              回复
                另有一些古文学家同时又兼治今文,附述于下文经古文学各家之后。4经古文学东汉中叶尤其中平以后,贾、马、郑之学日兴月盛,经今文学日益衰微。及至魏初,“汉家四百年学官,今文之统已为古文家取而代之矣”。蜀汉的儒学也是完全如此。董卓之乱以来,连年战乱,汉献帝自身难保,朝廷也无暇顾及学官之事,各地学校庠序一511并衰废,博士及师、掾也一并失其官守,近三十年间无学业可言。《三国志·蜀志·许慈传》记载:“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所指正是这种情形。再从孟光等人“鸠合典籍”来看,从中平末年(188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父子据蜀的近三十年间,蜀中的确是学官失守、学业衰废、典籍散失,无学校庠序可言。在这种形势下,昔日学官以授经今文学为主的经师、掾属,已不得其人,或难得其人。另一方面,蜀汉在政治上虽然今、古文学家并用,但在学术上则倡导经古文学。据《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和《尹默传》,蜀汉所立博士,悉数为经古文学博士,未闻经今文学立有博士。以蜀汉号称汉室正统而言,它立古文而不立今文为博士,实已违背了汉家正统,这应是一时风气所致,也是当时经学演变的必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09 21:18
                回复
                  这内容我以前好像看过


                  IP属地:湖北12楼2015-10-09 21:18
                  收起回复
                    以上两点足可表明,蜀汉儒学是以经古文学为主的。事实上,蜀汉的儒家学者也正是以经古文学家为其主流的。蜀汉一代(包括学成以后方入晋世者),有史可考的知名的经古文学家(包括兼治经今文学者)有近二十位,几占知名学者的半数。兹分述于下。许慈,字仁笃,南阳人。师事古文经师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郑氏学是指郑玄所注群经之学,以古文为主而兼采今文。郑玄遍注群经,许慈既善郑氏学,则其所治《易》、《尚书》、《三礼》、《毛诗》,必为郑氏所注,而为刘熙所传,故为古文学家。至于《论语》,则本无今、古文之分,它是当时郡学县校的必授之书,未置博士,博士可以兼授而无专授者。许慈治《论语》,当属其讲授之需。许勋,许慈子。《许慈传》记载:“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许勋为博士,是“复为”,而且是传许慈之业,这说明了两点:第一,许慈亦是博士,所以其子传其业是“复为博士”。复者,再也。第二,许慈父子均为经古文学博士,这从许慈“善郑氏学”便一望可知。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汉司空来艳之子。刘璋时入蜀为宾客,刘备定蜀后署典学校尉,后历官累迁,屡废而复起。来敏“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苍》(《苍颉篇》)、《雅》(《尔雅》)训诂,好是正文字”,是典型的经古文学家。来忠,来敏子,“亦博览经学,有敏(来敏)风”,也是古文学家。尹默,字思潜,梓潼涪县人。《三国志·蜀志》本传记载:“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尹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春秋》授后主。”尹默既从司马徽、宋忠受古学,专精《左传》,又精熟两汉诸古文经学大师注说,历来被认为是蜀汉经古文学家中颇富成就者。尹宗,尹默子。《尹默传》记载:“子宗传其业,为博士。”《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尹默传》也记载说:“子宗亦为博士耳。”显然也是经古文学家。李仁,字德贤,梓潼涪县人,与同县尹默同游学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受古学,以修文自终。李讠巽,字钦仲,李仁子,少受父业,具传其业,“又从默(尹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著古文《易》、《尚书》、《毛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0-09 21:18
                    回复
                      必为郑氏所注,而为刘熙所传,故为古文学家。至于《论语》,则本无今、古文之分,它是当时郡学县校的必授之书,未置博士,博士可以兼授而无专授者。许慈治《论语》,当属其讲授之需。许勋,许慈子。《许慈传》记载:“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许勋为博士,是“复为”,而且是传许慈之业,这说明了两点:第一,许慈亦是博士,所以其子传其业是“复为博士”。复者,再也。第二,许慈父子均为经古文学博士,这从许慈“善郑氏学”便一望可知。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汉司空来艳之子。刘璋时入蜀为宾客,刘备定蜀后署典学校尉,后历官累迁,屡废而复起。来敏“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苍》(《苍颉篇》)、《雅》(《尔雅》)训诂,好是正文字”,是典型的经古文学家。来忠,来敏子,“亦博览经学,有敏(来敏)风”,也是古文学家。尹默,字思潜,梓潼涪县人。《三国志·蜀志》本传记载:“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尹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春秋》授后主。”尹默既从司马徽、宋忠受古学,专精《左传》,又精熟两汉诸古文经学大师注说,历来被认为是蜀汉经古文学家中颇富成就者。尹宗,尹默子。《尹默传》记载:“子宗传其业,为博士。”《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尹默传》也记载说:“子宗亦为博士耳。”显然也是经古文学家。李仁,字德贤,梓潼涪县人,与同县尹默同游学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受古学,以修文自终。李讠巽,字钦仲,李仁子,少受父业,具传其业,“又从默(尹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逵)、马(融),异于郑玄。与王氏(王肃)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是蜀汉经古文学家中最富成就者。陈术,字申伯,汉中人。《三国志·蜀志·李讠巽传》附其小传,称他“亦博学多闻,著《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及《志》”,但失其行事。从附于《李讠巽传》这一点来看,大概陈寿认为陈术是经古文学者。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其父谯山并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谯周“耽古好学”,“研精六经”,“好古述儒”,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0-09 21:22
                      回复
                        ,“词理渊通”,是蜀汉的大学问家,誉为一代“硕儒”〔22〕。谯周生平著述宏富,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春秋然否论》以及史地著述共百余篇。谯同,谯周少子,“颇好周业”,亦为古文学家。秦宓,字子来力,广汉绵竹人,诸葛亮称引为“益州学士”,是谯周之师,而谯周具传其业。《三国志·蜀志》本传记载秦宓辨《帝系》(今文经《大戴礼记·帝系》)“不然之本”,这与其弟子谯周凭旧典驳斥《史记》一样,均出古文家言。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少游蜀太学,治《毛诗》、《三礼》,兼通群书”,累官至蜀汉尚书,后入晋世,是古文学家。司马胜之,字兴先,广汉绵竹人,“学通《毛诗》,治《三礼》”,后入晋世。常曰助,字修业,蜀郡江原人,“治《毛诗》、《尚书》,涉洽群籍,多所通览”,累官至郫令,曾率吏民固城拒守以敌邓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09 21:23
                        回复
                          王化,字伯远,广汉妻阝县人,“治《毛诗》、《三礼》,《春秋公羊传》”,是以古文为主而兼治今文的儒家学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少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累官至黄门侍郎,后入晋世。李宓,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师事谯周”,“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著《述理论》,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凡十篇”。以上18人是蜀汉治经古文学之可考者。从蜀汉学术各流派的情况看,以治经古文学者为最多,这种盛况是前所未有的,足见蜀汉经古文学风气之盛,这应与蜀汉朝廷倡导古文和立古文博士有关。5史学史学在巴蜀学术中是富于传统的一个门类。两汉时期巴蜀学者撰有不少史学著述,其中不乏优秀史著,如成都人杨终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又著《春秋外传》、《哀牢传》,郫县人何英著《汉德春秋》十五卷,雒人李尤与南阳人刘珍共撰《东观汉记》,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阳城子张、郑廑、尹贡等人分别撰《蜀本纪》或《蜀王本纪》,郑廑又撰巴蜀《耆旧传》,等等。延及蜀汉,著史之风依然风行不衰,不少儒家学者兼治史学,精通《史记》、《汉书》,而撰写地方历史、文化、地理、风俗、人物的传统也得到继承发扬。综括史籍,蜀汉史家及其史著主要如下:谯周,主要史著有《古史考》、《后汉纪》、《蜀本纪》、《三巴记》、《益州记》、《巴蜀异物志》等,尤以《古史考》最为著名,唐代以前一直与《史记》并行于世,颇受历代史家看重。《古史考》是一部颇能反映谯周历史观念的考述性史著,“皆凭旧典”,纠驳《史记》“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以书周秦以上历史的谬误,开后世疑古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意义。陈术,著有《益部耆旧传》,其中不少内容为陈寿汲取。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延熙四年(241年)著《季汉辅臣赞》,是一部有关当代历史的著述,其中的主要内容为陈寿记载于《三国志·蜀志》当中,留下了有关蜀汉的丰富史料。任熙,著有《蜀本纪》。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0-09 21:23
                          回复
                            王崇,王化少弟,蜀汉时为东观郎,入晋后为尚书郎,累官至蜀郡太守,著有《蜀书》,“其书与陈寿颇不同”。此书已佚,惟《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载有王崇“论后主”语以及论邓艾、钟会、姜维之际“蜀之存亡未可量”等语,从中可见此书的独到见解。陈寿,蜀汉时累官至黄门侍郎,少年即受学于谯周,“锐精《史》、《汉》”,积累多年。入晋后,取东汉以来各家《巴蜀耆旧传》,合蜀、巴、汉而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又著《古国志》五十篇,最大成就是“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中书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时人亦深赞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以上6人为蜀汉时期知名史家。这些史家及史著,无疑对两晋巴蜀史学的继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6文辞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到汉末已然式微,魏晋之际,诗歌、散文有了长足发展,占据了文坛前锋的位置。蜀汉诸儒也承风气之变,继承发扬了汉代蜀中“文章冠天下”的传统,在文辞上颇有成就,著称当世,驰誉后代,其中之皎皎者有谷阝正、李密、陈寿。谷阝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成长于蜀。谷阝正“安贫好学,博览土贲籍,弱冠能属文”,“性澹伯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凡所著述诗论赋之属近百篇。陈寿评论说:“谷阝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0-09 21:24
                            回复
                              我又来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10-09 2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