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的历史学家而言,张巡的这种坚守睢阳、保全江淮的意义也已为他们所认可。只要我们稍稍翻阅一些简明的通史类著作,我们便不难发现,事实上,有关安史叛乱初期河南战局的描述基本上就是围绕张、许的事迹而展开的。譬如河南方面,唐的地方官张巡、许远等,也在人民的支持下,坚强地守住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睢阳(今商丘南)一线,遏阻了叛军南下的道路。(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2页。)
在此前后,在南阳(河南邓县)和睢阳(河南商丘)的战斗也异常激烈。南阳是江、汉的屏障,睢阳是通向江淮的要道,而江淮一带是唐朝的重要财富来源地。叛军占据中原地区后,江淮财富不得不经由江、汉二水运抵洋川(陕西洋县),再由洋川运到唐军的后防基地扶风(陕西扶风)。安史集团为了切断唐朝廷的经济命脉,接连派大军猛攻南阳和睢阳。唐将鲁炅守南阳历时一年,南阳失陷后又退保襄阳(湖北襄阳),抵挡住了叛军南下的道路。唐将张巡、许远苦守睢阳,和优势叛军前后进行大小四百余战,杀敌12万。睢阳最后陷落时,安史集团已丢失长安,无力再向江淮进扰。江汉和江淮地区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1页。)
相似的论述也出现在由西方学者编纂的著作中,譬如杜希德(Denis C. Twitchett)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就写道:
同时,他(指安禄山)的军队出击并占领了河南北部周围的地区。他在这里第一次遇到坚决的抵抗。汴州东面和东北面的濮州和曹州在叛军面前巍然不动,雍丘县一个足智多谋的地方将领(指张巡)的顽强抵抗使叛军不能向陈州南进。为了阻止叛军向西南进入长江中游,邓州节度使鲁灵奉命指挥一支基本上由黔中(今贵州)和岭南的非汉族部队组成的大军。虽然安禄山在756年阴历五月把他击退并围之于邓州,但他得到一支经蓝田关的来自京师的部队的救援,叛军被迫北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年,第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