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坊吧 关注:60贴子:2,006
  • 7回复贴,共1
    
  林氏宗祠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择地连城县林坊乡老街、现大梨村境内,亥山巳向兼乾,堂号:“崇本堂 ”。土木结构,始建时规模较小称“林氏家庙”。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重建而成,改称“林氏宗祠”,总面积达4.4亩(合2928平方米)。其中总祠面积535平方米,公局面积176平方米,后院面积687平方米。戏台坪面积1360平方米,戏台面积170平方米。总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64根木柱立地,分上、中、下三厅,左右建走廊。上厅有神龛三阁,中龛为始祖伯八公至6世祖神主,左为长房神主,右为二房神主,左侧厅为三房神主,右侧厅为四房神主。中厅“宿人亭”建筑别具一格,6柱耸立地面,飞鳌斜阁装饰,雄伟壮观。檐下木雕云衣,雕各式精巧图案,具有客家古建筑特色。前面栏杆上端配有一对小石狮,左右两侧配有懒人椅。天井两旁栽有桂花、茶花树,艳丽清香。大门上端门楼构建更具有古建筑特色,木雕三山,拱斗重叠,巍峨屹立,两翼燕尾高翘,十阁鳌头气凌霄汉。“林氏宗祠”金字大匾挂中央。大门左右立着石雕大圆扁鼓,台阶下立着一对大石狮,瞠目相望,颇显威严。大门口有历代建树功名裔孙所立石木桅杆,可惜在1954年拆除。祠堂 内栋梁上挂有历代名人金字匾70多块,也惜在祠堂改学校时拆除。照墙外建有广场、戏台、公王亭、半月池等建筑,祠堂右侧建 有厨房、公局一座。公局有上下厅厢房,上厅高有议事厅,供乡绅耆们议论决策、处理乡规民约等事项。


1楼2015-05-17 08:16回复
        
    林坊四眼亭童子巷亭位于童子巷,也称童子巷亭。1805年重建四眼亭,原友贤公所建,占地近一亩。据说童子巷地形为虎形,对面朱坊山为猪形,四眼亭如老虎守着对面的群猪,以免群猪繁殖骚扰林坊。至1978年重修6次。


    2楼2015-05-17 08:18
    回复

        林坊广场又称戏台坪,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林坊戏台建成,1965年重建林坊戏台。原梁柱结构显矮小,戏台坪面积不足容纳增长人口,戏台重建向南推移5米,工料费由各村众人均捐稻谷1.8斤.1979年重修戏台,族裔把戏台坪命名为“林坊广场”戏台顶上“林坊广场”四字为振彭老师手迹。


      3楼2015-05-17 08:20
      回复

          行祠公王庙1996年重建行祠福主公王庙。原行祠公王庙(在樟山顶)庙矮小,且被部队营房包围。1996年行祠公王托梦给家其(二房),诉说庙碑被小学生撒尿。由家其、茂德、报琏、德生、振、桂声、鑫德等倡议,重修于樟山西北侧。
          相传林氏太始祖殷比干遇害后魂直灵宵宝殿,玉帝嘉其忠义封国神,同王母娘娘随待左右辅佐玉帝,宋末战乱国神比干见其裔孙流离失所,特遣身边“行神祠”下凡,化名林樟柏到林坊始祖伯八公之子六十郎公家中为仆,并赐母鸡孵蛋一只嘱曰:“鸡抱子时风水地,天垂瑞象发祥基”。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六十郎公因避宋末战乱携家中仆人林樟伯逃难,从南剑(南平)虞栏阁迁清流南山螺村后又到李家仙水塘连城南顺里西山半径堡(即今林坊乡),林樟柏肩挑箩筐,一头是母鸡和孵小鸡的蛋,另一头是干粮、衣着、草药等,那年正月十三日行至林坊地界时,突然天上红霞满天、祥光万道,箩筐中的母鸡孵小鸡的蛋也钻出小鸡,樟柏高兴地喊:“这是风水宝地”,当即停步决定定居于此(土名:鸡麻笼,又名屋塘背)即是现在樟山脚下。


        4楼2015-05-17 08:21
        收起回复

            天后宫建于明景泰年间(约1450年),林坊四门先祖在水口山建造水口庙,康熙年间(约1680年)将水口庙改建为“天后庙”,乾隆元年(1736年)由四门乡贤将天后庙改建,取名为“天后宫”。同治6年(1867年)丁卯春月重建‘天后宫’,并建造下厅、门楼、右侧横屋6间,天后宫正龛天上圣母塑像雕刻而成置于宝座。2002年列为第6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楼2015-05-17 08:22
          回复
                            
              镇武庙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总面积670m 2 ,坐东向西,门前宽敞的大坪,左边小河直下,渐闻潺潺的流水,近年又在河上建成一座长10m的屋桥“崇民桥”,古式为主,现代为辅,与“镇武庙”相互交融,使文化遗产更完善、更雄伟壮观。“镇武庙”2012年列为第7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楼2015-05-17 08:2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6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