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海宝明/文 本报通讯员 刘亮 记者 卢锋/图
北坞村位于102国道夏垫段北侧,是京东地区最大的回族村。全村有1330多户,5000多口人,除去一户姓赵的汉族,全部是回族。北坞村隶属于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为便于管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坞村被政府有关部门划分为北坞一村、北坞二村、北坞三村、北坞四村四个行政村。
北坞原名东务,最早在东务居住的是靳、赵、曹三姓汉族,只有几十口人。北坞村这个京东最大回族村落的形成与明朝初期朱棣移民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史载,燕王朱棣即位以后,战争并没有立即结束,朱棣一方面大肆杀戮曾为朱允文出谋划策不肯降服的文臣武将,另一方面对曾经抗阻燕军的河北人民进行了灭绝性的报复,俗称“燕王扫北”。“燕王扫北”使河北地区的人民深遭劫难,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形成了“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惨状。为了充实靖难和扫北造成的空地,明朝政府大张旗鼓的推行屯戍和移民政策。北坞村的三大姓刘姓、李姓、何姓等回族先民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历经辗转,从南方迁此定居的,久而久之,北坞便形成了京东最大的回族村落。
北坞村有许多历史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大都与村中的大槐树有关。北坞街的老人们常说:“北坞街先有清真寺,后有大槐树。”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槐树种植的时间在北坞清真寺建寺之后。有资料记载,北坞村的大槐树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宫廷太监李仰泉所植。据北坞清真寺寺碑记载,李仰泉供职京师,官至内侍御太监,其亲支近脉也随其迁到了北坞。在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李仰泉出资修建了北坞清真寺,并在寺外植树百棵。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李仰泉购地十亩为自己营造墓地,李仰泉死后就安葬在自己在北坞营造的墓地内,后人称之为“官儿坟”。光绪十八年,北坞闹匪患,三河县知县赖永恭在李仰泉的墓园内盖正房五间、厢房六间作为哨官汪虎臣驻防之用。“官儿坟”成了汪虎臣的公馆,以后“官儿坟”相继成为青苗会、公立初级小学、招募保卫团的办公场所。“官儿坟”周围,李仰泉生前曾植槐树数棵,取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给李氏亲支近脉及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历经岁月更迭,只有一棵槐树留存至今。这棵树高达11米,树干直径近1米,粗壮的躯干,苍郁的树冠见证了北坞村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
无回不商,回回素有经商的传统,加之地处京畿要道的地理位置,明末清初,北坞村的商业发展很快,曾出现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条商业街以大槐树为中心,东西延长400多米,南北延长200多米。据老人传说,鼎盛时期,商业街的铺面、摊位鳞次栉比,风味食品多种多样。来往的商人过客川流不息,整条商业街颇为繁华壮观,素有“小北京”之称。北坞的商业街虽曾繁华,但是北坞的绝大多数回回一直没有摆脱穷困的命运。无论是“官儿坟”还是大槐树都没能保佑回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有到了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阳光雨露,5000多回族群众才真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仅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民宗部门还支持北坞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把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北坞清真古寺整修一新,北坞的回族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中国共产党。
北坞村位于102国道夏垫段北侧,是京东地区最大的回族村。全村有1330多户,5000多口人,除去一户姓赵的汉族,全部是回族。北坞村隶属于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为便于管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坞村被政府有关部门划分为北坞一村、北坞二村、北坞三村、北坞四村四个行政村。
北坞原名东务,最早在东务居住的是靳、赵、曹三姓汉族,只有几十口人。北坞村这个京东最大回族村落的形成与明朝初期朱棣移民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史载,燕王朱棣即位以后,战争并没有立即结束,朱棣一方面大肆杀戮曾为朱允文出谋划策不肯降服的文臣武将,另一方面对曾经抗阻燕军的河北人民进行了灭绝性的报复,俗称“燕王扫北”。“燕王扫北”使河北地区的人民深遭劫难,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形成了“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惨状。为了充实靖难和扫北造成的空地,明朝政府大张旗鼓的推行屯戍和移民政策。北坞村的三大姓刘姓、李姓、何姓等回族先民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历经辗转,从南方迁此定居的,久而久之,北坞便形成了京东最大的回族村落。
北坞村有许多历史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大都与村中的大槐树有关。北坞街的老人们常说:“北坞街先有清真寺,后有大槐树。”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槐树种植的时间在北坞清真寺建寺之后。有资料记载,北坞村的大槐树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宫廷太监李仰泉所植。据北坞清真寺寺碑记载,李仰泉供职京师,官至内侍御太监,其亲支近脉也随其迁到了北坞。在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李仰泉出资修建了北坞清真寺,并在寺外植树百棵。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李仰泉购地十亩为自己营造墓地,李仰泉死后就安葬在自己在北坞营造的墓地内,后人称之为“官儿坟”。光绪十八年,北坞闹匪患,三河县知县赖永恭在李仰泉的墓园内盖正房五间、厢房六间作为哨官汪虎臣驻防之用。“官儿坟”成了汪虎臣的公馆,以后“官儿坟”相继成为青苗会、公立初级小学、招募保卫团的办公场所。“官儿坟”周围,李仰泉生前曾植槐树数棵,取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给李氏亲支近脉及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历经岁月更迭,只有一棵槐树留存至今。这棵树高达11米,树干直径近1米,粗壮的躯干,苍郁的树冠见证了北坞村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
无回不商,回回素有经商的传统,加之地处京畿要道的地理位置,明末清初,北坞村的商业发展很快,曾出现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条商业街以大槐树为中心,东西延长400多米,南北延长200多米。据老人传说,鼎盛时期,商业街的铺面、摊位鳞次栉比,风味食品多种多样。来往的商人过客川流不息,整条商业街颇为繁华壮观,素有“小北京”之称。北坞的商业街虽曾繁华,但是北坞的绝大多数回回一直没有摆脱穷困的命运。无论是“官儿坟”还是大槐树都没能保佑回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有到了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阳光雨露,5000多回族群众才真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仅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民宗部门还支持北坞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把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北坞清真古寺整修一新,北坞的回族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