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司统计90%左右的散户,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白银市场非常复杂,一般人很难赚钱出来,如果你自己不能把握市场节奏,不如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合作共赢,你就是白银里少数赚钱的人。
什么点位入场,多大仓位合适?相信很多人都能给出充分且合理到无懈可击的理由。看上去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什么新东西,不该在讨论范围了。但是,如果耐心观察,你会发现那些信心满满、观点鲜明的投资者在目标出现后却时常犹豫不决,这让人很费解,不是看得很清楚吗?是什么让这些“理性的人”患得患失的呢?
不得不说,理性是一种不着边际的东西,有些人坚信自己是理性的,从而理直气壮地做出判断,然而正是这份对自己理性的过度信赖导致了他们日后的失败。不难看出,正视人性已经成为大家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什么位置入场,我们暂且将理性逻辑放在一边,先去认识下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账户吧。
一、心理账户的魔力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Thaler)首次提出Psychic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1981年,丹尼尔·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1984年,他们认为心理账户概念用mentalaccount表达更贴切。卡内曼于2002年10月9日,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1981年,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研究人们决策判断过程的认知心理规律,文章介绍了演出实验。
决策情境1:你打算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美元,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美元**。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
决策情境2: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10美元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美元,你是否会买票?卡内曼和特沃斯基调查显示:在决策情境1中,88%的调查对象选择会;1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调查对象为183人);在决策情境2中,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5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调查对象为200人)。
如果我们从金钱的角度上去看,两种情境下,他们所损失的金额是一样的,都是10美元,只是一个是以现金形式丢失,而另一个是以电影票形式丢失,为什么会导致决策上的差异呢?他们认为,两种实验情境出现明显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在考虑情境1的决策时,人们把丢失的10美元**和看演出的10美元分别考虑,而在情境2中,则把已经**演出票的钱和后来买票的钱放在同一个账户来看待,认为如果看这场演出,则需要花费20美元,一部分人觉得太贵了,于是改变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家假设资金是可以替代的,但在心理账户的资金分类中,该假设却不一定成立,金钱并不总是可以替代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这一结论很重要,尤其对从事金融投资的人们而言,这一现象在决策过程时常伴随出现。
二、目标价位的得失
聪明的人能从自己失误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而智慧的人则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去发现真理。反思与借鉴一直是我们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心理账户毋庸置疑是存在的,那么在交易中,我们该怎么观察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呢?我们不妨从一些假设情境开始。
决策情境3:假设你认为白银3380有支撑,是做多的理想位置。但面对目标价位时,你略作犹豫,价格已经在触及3380后回升至3410,请问你是马上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落至3380再做多?
决策情境4:假设你认为白银3380有支撑,是做多的理想位置。但面对目标价位时,你略作犹豫,价格已经跌破了3380,现在价格是3330,请问你是马上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升至3380再做多?
在决策情境3中,人们倾向于等回落至3380再做多,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现价3410做多,比错过的目标位多付出了30个点的成本;在决策情境4中,人们倾向于现价3330做多,因为他们会认为比预期的目标多赢得了30个点的交易成本。
当人们形成判断之后,就已经为这笔交易开启了心理账户,目标价位出现后,大家的注意力都开始转向了这个心理账户的变化,所以当目标位出现后,人们时常犹豫不决。在上述的决策3中,价格向有利于判断方向上运行,但由于对入场价位患得患失的心理,人们很容易错过机会;在决策4中,价格向不利于判断的方向上运行,但由于心理账户上已经占便宜了,反而会更加积极的入场。
三、目标仓位的轻重相对于入场目标价位的判断,在入场仓位选择上,也可能会存在同样的问题决策情境5:假设你判断白银3380是理想的做多位置,在价格出现时,为谨慎起见,你以预定计划的一半仓位入场了,此时价格升至3410,请问你是马上兑现另一半预定仓位,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落至3380再做?
决策情境6:假设你判断白银3380是理想的做多位置,在价格出现时,为谨慎起见,你以预定计划的一半仓位入场,此时价格跌至3330,请问你是马上兑现另一半预定仓位,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升至3380再做?在决策情境5中,人们会倾向于等待价格回落再补多单,他们会认为如果现价补多,比预定的目标位多支付了30个点的成本;而在决策情境6中,人们倾向于现价补多,他们认为相对于预定的目标位,多赢得了30个点的成本优势。这一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就是大家时常能看到的:亏损加仓很积极,而盈利加仓却表现的极为谨慎。
认为自己能理性看待行情并作出合理选择的想法是幼稚的,对于入场目标问题,当你做出判断和计划时,就已经为自己开设了心理账户,无论是目标价位,还是目标仓位都会倾向去以心理账户衡量得失,而忽略了理性看待行情本身。
什么点位入场,多大仓位合适?相信很多人都能给出充分且合理到无懈可击的理由。看上去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什么新东西,不该在讨论范围了。但是,如果耐心观察,你会发现那些信心满满、观点鲜明的投资者在目标出现后却时常犹豫不决,这让人很费解,不是看得很清楚吗?是什么让这些“理性的人”患得患失的呢?
不得不说,理性是一种不着边际的东西,有些人坚信自己是理性的,从而理直气壮地做出判断,然而正是这份对自己理性的过度信赖导致了他们日后的失败。不难看出,正视人性已经成为大家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什么位置入场,我们暂且将理性逻辑放在一边,先去认识下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账户吧。
一、心理账户的魔力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Thaler)首次提出Psychic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1981年,丹尼尔·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1984年,他们认为心理账户概念用mentalaccount表达更贴切。卡内曼于2002年10月9日,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1981年,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研究人们决策判断过程的认知心理规律,文章介绍了演出实验。
决策情境1:你打算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美元,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美元**。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
决策情境2: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10美元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美元,你是否会买票?卡内曼和特沃斯基调查显示:在决策情境1中,88%的调查对象选择会;1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调查对象为183人);在决策情境2中,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5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调查对象为200人)。
如果我们从金钱的角度上去看,两种情境下,他们所损失的金额是一样的,都是10美元,只是一个是以现金形式丢失,而另一个是以电影票形式丢失,为什么会导致决策上的差异呢?他们认为,两种实验情境出现明显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在考虑情境1的决策时,人们把丢失的10美元**和看演出的10美元分别考虑,而在情境2中,则把已经**演出票的钱和后来买票的钱放在同一个账户来看待,认为如果看这场演出,则需要花费20美元,一部分人觉得太贵了,于是改变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家假设资金是可以替代的,但在心理账户的资金分类中,该假设却不一定成立,金钱并不总是可以替代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这一结论很重要,尤其对从事金融投资的人们而言,这一现象在决策过程时常伴随出现。
二、目标价位的得失
聪明的人能从自己失误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而智慧的人则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去发现真理。反思与借鉴一直是我们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心理账户毋庸置疑是存在的,那么在交易中,我们该怎么观察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呢?我们不妨从一些假设情境开始。
决策情境3:假设你认为白银3380有支撑,是做多的理想位置。但面对目标价位时,你略作犹豫,价格已经在触及3380后回升至3410,请问你是马上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落至3380再做多?
决策情境4:假设你认为白银3380有支撑,是做多的理想位置。但面对目标价位时,你略作犹豫,价格已经跌破了3380,现在价格是3330,请问你是马上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升至3380再做多?
在决策情境3中,人们倾向于等回落至3380再做多,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现价3410做多,比错过的目标位多付出了30个点的成本;在决策情境4中,人们倾向于现价3330做多,因为他们会认为比预期的目标多赢得了30个点的交易成本。
当人们形成判断之后,就已经为这笔交易开启了心理账户,目标价位出现后,大家的注意力都开始转向了这个心理账户的变化,所以当目标位出现后,人们时常犹豫不决。在上述的决策3中,价格向有利于判断方向上运行,但由于对入场价位患得患失的心理,人们很容易错过机会;在决策4中,价格向不利于判断的方向上运行,但由于心理账户上已经占便宜了,反而会更加积极的入场。
三、目标仓位的轻重相对于入场目标价位的判断,在入场仓位选择上,也可能会存在同样的问题决策情境5:假设你判断白银3380是理想的做多位置,在价格出现时,为谨慎起见,你以预定计划的一半仓位入场了,此时价格升至3410,请问你是马上兑现另一半预定仓位,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落至3380再做?
决策情境6:假设你判断白银3380是理想的做多位置,在价格出现时,为谨慎起见,你以预定计划的一半仓位入场,此时价格跌至3330,请问你是马上兑现另一半预定仓位,入场做多,还是等价格回升至3380再做?在决策情境5中,人们会倾向于等待价格回落再补多单,他们会认为如果现价补多,比预定的目标位多支付了30个点的成本;而在决策情境6中,人们倾向于现价补多,他们认为相对于预定的目标位,多赢得了30个点的成本优势。这一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就是大家时常能看到的:亏损加仓很积极,而盈利加仓却表现的极为谨慎。
认为自己能理性看待行情并作出合理选择的想法是幼稚的,对于入场目标问题,当你做出判断和计划时,就已经为自己开设了心理账户,无论是目标价位,还是目标仓位都会倾向去以心理账户衡量得失,而忽略了理性看待行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