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历史文化吧 关注:89贴子:2,251

《封龙山颂碑》: 我国现存气魄最大的汉隶碑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北1楼2014-07-30 10:06回复





    ■《封龙山颂碑》碑身拓片,整体无碑穿,断裂痕迹明显,为后期所拓。
    ■《封龙山颂碑》局部拓片,如“音”字、“史”字,结体偏长,重心较高,重心明显上移。  ■《封龙山颂碑》局部拓片,繁体“龙”字左侧偏旁亦把重心放高,引发视觉偏移,可见匠心独运。
    ■《白石神君碑》碑身拓片。
    ■《白石神君碑》局部拓片,可看到隶书已经十分成熟,笔致出现方笔,已现楷书行笔雏形。
    □本报记者 牛珍涛 图/郄磊翻拍


    IP属地:河北2楼2014-07-30 10:14
    回复
      《封龙山颂碑》 命运多舛
      就众多封龙山汉碑而言,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封龙山颂碑》了。这通碑刻立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原本在距元氏县西北45里的王村山下。全碑纵166厘米,横100厘米,碑体可谓宏大,但其间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乏有识者。宋代,郑樵所著《通志·金石略》有著录,但没有拓本传世。直到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十一月,时任元氏知县的碑学行家刘宝楠,于无意间访得,遂奉为圭臬,当即拓印,有记录可考的最初拓本两通,并命人将其移置城中薛文清祠之东厢。得遇伯乐,按说是幸事,孰知,福兮祸之所伏,在搬移过程中,此碑却断为三截,令人扼腕叹息。传说是搬运的民夫嫌其太重了,原本想偷偷凿成两段,以便运送,不想却裂为三截。虚耶实耶,无从考证矣。


      IP属地:河北3楼2014-07-30 10:14
      回复
        《封龙山颂碑》刻立之时正处桓帝当政。罗贯中曾直言:“天下大乱‘殆始于桓灵二帝’。乱世之时,民众立碑,祀山颂神,以求平安。”据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刘宝楠原拓片来看,碑文共15行,行26字,为264字,碑末题名71字,虽残损严重,一些字已不可辨识,但整体有巍然之气,兼具“兵戈铁马”之势。清代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曾评曰:“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亦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而杨守敬更有激赞:“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东汉碑碣是汉隶的代表之作,而《封龙山颂碑》的书法成就,尤显重要。其文全用隶法,方圆兼备,藏露互见,起笔收笔处或不加收束,变化最为丰富;其笔致亦每每稳中有险,平中出奇,圆润似《石门铭》,然而《石门颂》虽用隶法,但线条形似篆书,故《封龙山颂碑》的外形方硬有过之之态;虽与《礼器碑》同为丰碑大碣,笔画瘦硬之态亦相类似,却又在厚朴遒润之间显示出线条的张驰有度,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综合而言,此碑兼具了《石门铭》的雄放和《礼器》的庙堂之气。


        IP属地:河北4楼2014-07-30 10:14
        回复
          《封龙山颂碑》的结字,大多字形偏长,重心较高,下部时见散开之势,这样,往往结字的上下、左右两部分就会引发视觉偏移,如“龙”字左边的偏旁“ ”、“名”、“与”、“音”等,更显平处见奇,匠心独运。
          《封龙山颂碑》命运可谓多舛,现已遗失,对其踪迹,当地有两个说法,一是焚毁说:言该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炼钢铁时期,被砸碎当做炼钢的辅料焚毁;二是埋藏保护说,言在当时为了保护此碑,有识之士将其埋在某处,以期日后发掘。后一说法目前虽没有更多线索支持,但相信所有人都盼望着这块古老的碑刻没有被毁,目前正静静地躺在某处地下,等待某一天惊艳面世。


          IP属地:河北5楼2014-07-30 10:14
          回复
            近两千年的风雨波折,古碑默然经历。它不知道,对于自己的断代以及书法价值,金石学家乃至书法家们出现了极大争执乃至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种现象,极为罕见。
            一种说法是认为此碑系魏晋时期后刻的,其中态度最为坚定的,当属洪适。洪适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他认为《白石神君碑》绝不可能是汉代所刻:“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清末民初的金石学家杨守敬亦表示:“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


            IP属地:河北7楼2014-07-30 10:15
            回复
              而另一种说法则坚持说该碑系汉碑无疑,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坚定认为该碑确系汉碑无疑:“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最为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清晚期的书法家、鉴定家郭尚先跟翁方纲意见相近:“《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
              这就太诡异了,同一块碑刻,在众人的眼中,竟然出现了云泥之别!
              客观来说,汉代碑刻的隶书,总体上呈现的是浑厚朴拙的气象,就此而言,《白石神君碑》确有不足:字体构造一味取方正一路,笔画线条过于刻板,横笔的波挑与捺笔的雁尾,千篇一律,缺乏变化,另外在折转上,也统一用方笔呈现,过于循规蹈矩,与现存诸多汉代碑刻有很大差别。然而,这通碑刻所立时间已至汉末,刻立次年,即爆发了黄巾起义,故而,学界认为,其稍去汉隶雄劲之风,逐渐显现楷书多用的方笔,亦在情理之中,以此断为魏晋后刻,似失之偏颇。


              IP属地:河北8楼2014-07-30 10:15
              回复
                另外,此碑尾部刻有晋代前燕元玺三年程疵家题字,潜心研究元氏诸汉碑多年的崔竹元表示,其字形与正碑文迥异,系后刻,不足为此碑断代凭证。他表示,对于此碑,历代书画家多有临习,如清代的何绍基、赵之谦、郑孝胥等,现代书画大家范曾亦曾临写并用其中“年谷岁熟”之句作画。
                那么,元氏为何有这么多汉碑遗存?有专家考证,在周代乃至秦汉时期,常山郡治位于元氏,且这里是汉明帝刘庄的出生地,因此,东汉王室多有来此地祭奠之举,虽无明确的登山祭祀之记载,但自秦汉以降,元氏境内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灵山、无极山、长山(今九泉山)已经号为北方的六大名山,各山均有汉碑、神祠营建,逐渐形成了仅次于泰山文化圈的封龙山文化圈。故而元氏县多汉碑亦在情理之中了。


                IP属地:河北9楼2014-07-30 10:15
                回复
                  @故纸园丁


                  IP属地:河北10楼2014-08-01 10:51
                  回复
                    @12345lhgf


                    IP属地:河北12楼2014-08-01 10:54
                    回复
                      @zslhsy


                      IP属地:河北13楼2014-08-01 10:55
                      回复
                        分享一张大约拍摄于1910年代早期直隶省元氏县白石神祠旧影


                        14楼2014-08-01 17:01
                        收起回复
                          @封龙山人


                          IP属地:河北15楼2014-08-19 16:53
                          回复
                            @墨韵堂主人


                            IP属地:河北16楼2014-08-26 15:27
                            回复
                              @境界鹿泉


                              IP属地:河北18楼2014-08-26 15: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