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天下吧 关注:1,498贴子:25,151

【转载】中国龙文化的重大变迁及其发展阶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龙文化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研究龙的学者大多是根据朝代把龙分为商周之龙、春秋战国之龙、秦汉之龙、隋唐之龙、唐宋之龙、明清之龙等,并作一些比较,说明各个朝代龙形象的不同点。遗憾的是,没有人研究过促成中国龙文化发生重大变迁的若干阶段。
  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具有传统特征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6月至10月间发掘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 . 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龙身至尾部宽约1米或不足1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这是考古学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的堆塑龙形。其次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蚌壳龙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 . 78米,高0 . 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1993年6月,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远古先民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其年代与河南濮阳蚌壳龙的时间相当。其龙身长4 . 46米,高2 . 28米,宽0 . 3至0 . 65米,昂首直身,曲颈卷尾,背部有三鳍,腹下伸三足,长颈曲折弯卷,独角上扬,恰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
  从这三例龙形象来看,不是自然界中有龙,而是人们创造了龙,是文化龙,由此可推测,中国龙的起源至少在一万年以上。也就是说,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漫长的岁月里,龙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研究龙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对全面、系统了解中国龙文化很有意义。根据目前的资料,笔者认为,龙文化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9 13:19回复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石龙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19 13:20
    回复
      河南西水坡文明遗址出土的蚌壳龙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7-19 13:21
      回复
        湖北黄梅县焦墩遗址,卵石龙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19 13:22
        回复
            史载伏羲氏“蛇身人首”,意即伏羲氏族的图腾标志或图腾祖先为“蛇身人首”形象,亦即其氏族图腾为蛇。又传说华胥“感蛇而孕”而生伏羲,意即伏羲氏族的始祖母华胥因蛇而孕生下一子,其后裔后来繁衍成一大氏族即伏羲氏族。
            伏羲女娲图唐代吐鲁番遗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7-19 13:24
          回复
              褚兰墓盖的莲花纹周围有伏羲女娲相环绕而飘飘起舞,象征阴阳交感、化育万物。
              安徽宿县褚兰汉墓顶盖石画像
            ( 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民国大家闻一多先生的论著《伏羲考》,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伏羲“人面蛇身”的形象,其实,应该是人面龙身,因为,“蛇”并不是蛇这种动物,而是文化意义上的“玉雕龙”。)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19 13:25
            回复
              名称:玉雕龙年代: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左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时间:1971年出土地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玉雕龙通体为墨绿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它以后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7-19 13:25
              回复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尚的神异动物。作为一种图腾象征,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的真相,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红山文化玉雕龙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从这件玉雕龙的形状,有人推测来源于马,野猪,熊等形象。这是件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不但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
                  那么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雕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从此,这件形状像 “C”字的玉龙,成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19 13:26
                回复
                  二 神灵崇拜
                    人类进入生产性经济时代,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从“人类—动植物”的二元结构发展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现象”的三元结构。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在自然力面前软弱无力,束手无策,于是便把各种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化,虔诚敬拜。在各种自然神中,雷神是最早形成的神灵之一。最早的雷神形象是龙。
                    所谓神灵崇拜阶段,即把龙当作神灵来崇拜。神灵崇拜又包含三种形式:自然神崇拜、保护神崇拜和神兽崇拜。这三种崇拜既互相关联,又各有差异。其中自然神崇拜是最早、最主要的,其他两种崇拜形式都由自然神崇拜派生。自然神崇拜即把龙视为主宰雨水的雷神、水神、虹神、星神等来崇拜。不过,并不是说在自然神崇拜阶段,龙已不再具有图腾的特性。图腾和自然神虽有差别,但也有联系。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图腾观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期,至新石器时代,图腾崇拜开始演化,其残余形式仍长期延续。而神的观念的产生较图腾观念晚得多。塔斯马尼亚和澳大利亚土著是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民族之一,其社会发展水平被认为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至中石器时代。据考察,塔斯马尼亚人未被发现有神和神灵观念。澳大利亚人的宗教形式主要是图腾崇拜和巫术,大多数部落不仅“没有关于一神或多神的观念,没有对神的崇拜” ,而且“万物有灵观念、灵魂和精灵信仰虽已出现在澳大利亚人中,但仍十分朦胧,在其宗教中并无多大作用” 。仅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部落中,才出现神的萌芽形态。至新石器时代,各种具有神性和神职的神才开始形成,如被认为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中,已有了日、月、水、火、土、风等自然神的雏形。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发明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即学术界称之为“产食革命” (Food Production Revolution)的阶段。人类倘若不会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将永远处于渔猎采集的原始状态,文明也就无从产生。人类在渔猎时代的社会生产主要是攫取性的,与一般动物捕获食物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攫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之一。而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则是一般动物不具有的技能。因此,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有的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 。这一大革命必然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居住方式也开始由游徙过渡到定居,从而逐步抛弃从动物界遗传下来的本能的生产活动和居住方式。宗教信仰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巫术等过渡到多神崇拜阶段。龙图腾崇拜也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龙神崇拜阶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7-19 13:26
                  回复
                      一般认为,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大量的中外考古资料说明,农业、畜牧业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攫取性的社会生产开始过渡到生产性的经济生产。中国新石器时代一般认为是在4000年前至一万年内的时期,而前述6000年前至8000年前的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由此也可说明当时的龙崇拜已不再是单一的图腾崇拜,而主要是龙神崇拜。
                      从中国的传说来看,中国的农业革命发生在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时代。 《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其意为: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兴起,砍削木头作为耜,揉曲木头作为耒,将耕地锄草的方法教给天下人们。其他古籍也有关于神农氏好耕种的记载,如《太平御览》卷721引《帝王世纪》 :“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 ” 《淮南子·修务篇》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 《管子·形势》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 《管子·轻重戊》 :“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 《庄子·盗跖》 :“神农之世, ……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 《绎史》卷4引《周书》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 《商子·画策》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由上可知,在神农氏领导下,先民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生产大革命,从以渔猎为主的阶段进入以农业为主的阶段。
                      随着产食革命或农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思维也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在采集和渔猎经济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人类与动物及植物的关系,因而人们经常观察、思考的是人与动物及植物之间的关系,各种动物的习性有什么不同?各种动物的栖息特点有什么不同?对不同动物应采用哪些不同的狩猎方法?何时狩猎哪种动物合适?各种植物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吃哪一种野菜?什么时候采哪一种野果?因而当时人类的思维结构主要是“人—动植物”的二元结构。图腾崇拜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人们把某一种动植物与某一群体进行类比,并作为标志和象征。
                      人类进入生产性经济时代,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种植的作物到了一定时期便有收成,饲养的牲畜每年都会繁殖幼畜。但是,种植的作物并不是每年都能取得一样的好收成,时好时坏,有时甚至颗粒无收。倘若洪水泛滥或飓风肆虐,即使快要收获的庄稼也会付诸东流;倘若风调雨顺,即使播种后不怎么管理也会有一定收成。饲养的牲畜也一样,如果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将会冻死牲畜;如果天气较暖和,则牲畜能较安全地度过冬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观察、思考人与动物和植物的关系,而且观察、思考自然现象与动物和植物的关系,把地上的动植物与天上的自然现象分开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影响农牧业生产?怎样影响农牧业生产?这样,人们的思维基本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人类的思维从“人类-动植物”的二元结构发展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现象”的三元结构。
                      新石器产食革命的发生和原始思维的变革,引起社会意识和宗教观念的变化。由于原始农牧业经济与自然现象的变化关系密切,庄稼收成的好与坏,牲畜头数的增与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但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在自然力面前软弱无力,束手无策,于是便把各种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化,虔诚敬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19 13:27
                    回复
                        从中外原始民族的宗教信仰来看,在各种自然神中,雷神是最早形成的神灵之一,而天神或上帝等是较晚时候产生的。雷神的形成与早期农牧业生产密不可分。首先,古代人们以为雷与农作物和牧草的发芽、生长、结果有关。当他们发现,春雷响后,万物复苏,因而误以为雷有催生万物的功能。《说文》云:“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 《易·说卦传》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春分到秋分期间,是雷电活动的时期,同时也是万物迅速生长、结果的时期。秋分以后,天气渐凉,一般不会再有雷电,而此时万物也逐渐枯黄、衰落。古人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他们说:“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出,出则万物亦出,此其常经也。 ”这种现象自然会使古人以为万物生长、枯黄与雷的出没有必然的联系,进而误以为雷主宰万物生长,是农牧业的保护神。在北方民族中,不少民族在春雷第一声响后要用鲜奶举行祭祀仪式。在他们看来,春雷响后,牧草长出新芽,牛羊开始产羔。母羊吃了嫩草,奶汁较多,除了喂羊羔之外,还可供人食用,因此他们认为春雷给人们带来了羊羔和鲜奶。其次,雷电往往与雨水相伴随,春、夏、秋之际,雷鸣电闪之后往往就有一场大雨。古人不清楚雷电和雨水的关系,误以为雨水是雷电带来的,雷主宰雨水。由于雨水是农牧业的命脉,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人们自然会祈求主宰雨水的雷神保佑。
                        雷神观念产生之后,人们便开始塑造雷神形象。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雷神形象,史籍中有不少记载,如前所述,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雷神形象为“龙身而人头” , 《淮南子·地形训》称其为“龙身人首” 。 《易·说卦传》 :“震为雷,为龙” ,亦即雷电如龙。古代蒙古人也认为龙能打雷降雨,雷声是龙发出的声音,当龙尾迅速蜷曲的时候就发出闪电。14世纪的波斯文史籍《史集》载:“据说,在蒙古斯坦经常打雷。蒙古人认为,雷电出自某种类似于龙的动物,而且在他们的地区上,居民仿佛亲眼见到它怎样从天上降到地上,以尾击地,蜿蜒而动,并从口中喷出火焰。 ”在国内外许多民族中,都有把龙视为雷神形象的资料。因而,最早的雷神形象当是龙,至于其他雷神形象,是后来产生的,有的则是因民族、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龙形象。
                        后来,自然神灵越分越细,雨神、水神、虹神、星神也先后产生,龙又成为这些神的象征被加以崇拜。
                        据上,由图腾崇拜发展到神灵崇拜,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大革命--农业革命形成的,是由内部创新、变革引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7-19 13:28
                      回复
                          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的长篇铭文记载云:“中直柱,双结龙,主守中溜辟邪殃。 ”作为中直柱,正是撑天的巨柱,天地的沟通,正是靠两龙相交而进行的。
                          山东苍山元嘉元年墓中的双结龙图像  左:墓门中立柱正面画像 右:墓前室北中立柱正面画像
                        (  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成为“龙王”,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古印度本来没有龙的观念,梵文中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象”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象”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7-19 13:28
                        回复
                          因陀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7-19 13:29
                          回复
                            三 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
                              在中国历史上,龙在树立权威、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其原因是龙在各民族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石器时代,龙便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的象征,人们相信雨水、旱涝均由龙神主宰,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因而在众多神灵中,龙受到最普遍的崇拜。
                              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是随着秦汉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而形成的。秦之前,各国诸侯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秦荡平六国,统一全国。为巩固政权,在行政上实行郡县制,以分化、削弱诸侯旧有势力。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汉继秦制,并吸收秦亡的经验教训,采取各种方式维护政权和保障国家统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使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龙文化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借鉴的空间,同时也有了整合、升华的基础。
                              统治地域如此广大的国家,除了采取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之外,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神化帝王,树立帝王的绝对权威。如何树立权威?纵观历史,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把自己说成是神的化身或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神灵保护的人;二是所谓“君权神授” ,即把自己获得王权说成是上帝的旨意、神的安排;三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既宣扬自己的王权是神授予的,又说自己是神的化身或神之子。关于这些,在中外各民族中可找到大量的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龙在树立权威、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其原因是龙在各民族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前所述,在新石器时代,龙便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的象征,受到各地的普遍崇拜。人们相信雨水、旱涝均由龙神主宰,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或风调雨顺,或旱或涝,决定着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因而在众多神灵中,龙受到最普遍的崇拜。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夺取王权或巩固王权,充分利用人们崇敬龙神的心理,通过各种方式神化自己,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
                              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借助龙树立权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把自己的诞生神秘化,声称与龙有密切的关系,说自己是龙种、龙子。秦始皇被称为“祖龙” ,虽然“祖龙”究竟指的是什么,史家说法不一,但秦始皇与龙神拉上关系当是无疑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7-19 13:30
                            回复
                                汉朝各代帝王更加精于利用龙神的神力和地位以树立权威,每一代帝王都说自己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传说汉高祖刘邦系其母刘媪与蛟龙交合而生, 《史记·高祖本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因为是龙之子,故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注曰:“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 ”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地位、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使众人信服,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荒诞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不是凡人,以使人们像尊崇龙一样尊崇他、畏惧他。正如古埃及自奉太阳神为主神之后,历代国王被认为是太阳神,“在世之日即被崇敬为神,敬献祀品,并有专职祭司在供奉国王神位的寺庙里专司祭祀礼拜。 ”人们“绝对相信国王真实的神性” ,认为他是“伟大的神” ,是“太阳神的儿子……他的各种称号直接渊源于太阳神的称号” 。
                                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龙神崇拜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使原来不崇拜龙的地区和民族崇拜龙。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使之逐步趋同,使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龙形象逐步趋于统一。从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后的龙形象均大同小异来看,说明帝王崇拜与龙神崇拜相结合对各地龙文化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使中国龙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龙崇拜的这一发展阶段的基础,也主要是由内部创新、变革引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7-19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