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首里城 “西面”考论
首里城作为国都,城与王府正殿朝向西面,这与东亚文明圈各国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这是令人费解却又饶有兴趣的问题。
首先,在冲绳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基于当地 “太阳子思想”而阐发的解说,这在今天首里城的观光介绍中仍可看到。这种说法认为琉球王与太阳神之间是父子关系,琉球王作为太阳之子不面向太阳 ( 南面) ,而是和太阳一样面向西面。这种基于本地文化体系的阐述,具有琉球王国文化的特征。但是,首里城建筑于三山时代,早于琉球王国时期,而且修筑首里城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以掌控具有军事和经济地位的那霸·泊港。今天从首里城的正殿向前看,便可以看到该城西面远处的那霸·泊港。显然,军事功能是修建首里城的最大理由。如果从 “太阳子思想”出发,阐述琉球王与太阳神的关系以此来说明首里城朝西的现象,这也应是琉球王国时期人们的说法。
其次,认为首里城西向,是因为琉球王国与中国明清王朝之间存在着朝贡关系。在琉球王即位之际,中国王朝要派遣使节前来行册封之礼,琉球国人称册封使为天使。《琉球国志略》记载:
王府,在首里田万松岭,东上数里许。……城四面门各一,前西向即欢会门,后东向为继世门,左南向为水门,右北向为久庆门。……王殿在山顶。康熙元年毁,五十一年重建 ( 前使臣张学礼时,殿尚未建……) 。前奉神门,左右三门并峙在广福门内,与殿皆西向,山形本南北向。以中国在海西,表忠顺面内之意故也。
这里介绍了首里城及正殿等建筑,最后说明首里城西向的理由是: “以中国在海西,表忠顺面内之意故也。”该书作者周煌是清乾隆二十年 ( 1755) 册封使节中的一员。同样的记载在嘉庆五年 ( 1800)册封副使李鼎元 《使琉球记》中也可见到。
中国册封使节来到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城,看到该城是 “西向”而不是 “南向”,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康熙五十七年 ( 1718) 册封副使徐葆光在 《中山传信录》中记述了从那霸到首里城的里程,着重记述了正殿西向的现象,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 “山形殿址本南北向,由那霸至中山,从西冈上,故门皆西向。”在他之后,先后出使琉球国的周煌和李鼎元向琉球人询问首里城西向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 “为了向中国表达忠顺的意思”。周、李二人到琉球王国的时间,前后间隔了半个世纪,却得到了同样的回答,这表明18 世纪中叶以来,琉球王国人皆认为首里城西向是为了向中国表示忠顺。但是,首里城建筑于中山国时代,此时这一地区还没有与中国王朝之间建立稳定的朝贡关系,彼此交往不很频繁,受中国文化影响也不够深,这种 “向中国表达敬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况且,中山国若要向中国表达敬意,应遵循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东亚传统,城与王宫正殿、官署衙门都应该南向,例如朝鲜半岛各王朝的王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在营造都城,建筑宫殿时皆是如此。
围绕首里城西向的问题,近年来学界又有新见解。冲绳考古学专家安里近氏在 《琉球的王权与城》一文中认为: “从规模、构造方面对城进行分类,分为小型城和大型城,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大型城,伴随着数量日趋减少,规模则越来越巨大,象征着王权的正殿在构造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平地立柱式建筑向筑台基置础石式建筑物变化,与之同时,正殿也由南向变为西向。建筑物平面由方形变为长方形”。这是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得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是,安里近氏关于正殿朝向的看法,笔者不能认同。安里近氏研究的对象是散在冲绳各地的古城,将各地区政治势力建造的据点总括到一个系统内进行讨论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关于正殿的朝向 “从南向西变迁”的看法,实际上,无论哪个正殿都不是 “正西”或 “正南”。确定正殿的方向,最初以观测太阳和用磁石测定的方法,以此确定南面是很容易的事情,安里近氏所例举的各地的城,只是大体向西或向南,不应解释为方位的意识,而是基于地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