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落吧 关注:2,001贴子:69,139
  • 32回复贴,共1

讨论一下慕容垂的林渚之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军次湖陆,攻慕容暐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距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
——《晋书桓温传》
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温击败之。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戊子,温至枋头。丙申,以粮运不继,焚舟而归。辛丑,慕容垂追败温后军于襄邑。
——《晋书卷八》
晋太和四年,桓温北伐,慕容暐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馀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率众八万来拒,温大破之,遂至枋头。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温,战败於襄邑,亦谓此也。
——《元和郡县图志》
帝纪和桓温传有矛盾之处,《桓温传》中,桓温败慕容垂於林渚,且慕容垂与傅末波一道;而《帝纪》中,桓温败慕容垂於七月,傅末波於林渚桓温裨将邓遐、朱序所败。
至于《晋书慕容暐载记》中,载:晋大司马桓温、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率众五万伐暐,前兖州刺史孙元起兵应之。温部将檀玄攻胡陆,执暐宁东慕容忠。暐遣其将慕容厉与温战于黄墟,厉师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以郡归顺。温前锋朱序又破暐将傅颜于林渚,温军大振,次于枋头。
《慕容暐载记》的记载更详细。傅颜为傅末波,败于林渚,与桓温传同。慕容厉的黄墟之败,帝纪和桓温传皆不载,然帝纪中慕容垂的七月之败,或为慕容厉遭误记?
《晋书》误记慕容垂之败的地方有先例。《晋书 桓石民传》载:明年,又与随郡太守夏侯澄之破苻坚将慕容垂、姜成等于漳口。
可在《晋书苻坚载记》中,“初,慕容暐屯郧城,姜成等守漳口,晋随郡太守夏侯澄攻姜成,斩之,慕容暐弃其众奔还。”
如此来看,桓石民击败的,实为慕容暐,非慕容垂。
那么桓温所击败的,亦非慕容垂乎?
对此,《资治通鉴》没有取慕容垂败於林渚的说法。载:温遣建威将军檀玄攻湖陆,拔之,获燕宁东将军慕容忠。燕主暐以下邳王厉为征讨大都督,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来降。前锋邓遐、朱序败燕将傅颜於林渚。暐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乃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秦。
秋,七月,温屯武阳,燕故兖州刺史孙元帅其族党起兵应温,温至枋头。暐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暐乃以垂代乐安王臧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帅征南将军范阳王等众五万以拒温。
如果慕容垂早先为桓温大败,再说出“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的话,未免有些不合理吧?
《册府元龟》亦载:桓温为大司马,率众五万伐慕容暐,前兖州刺史孙元起兵应之。温部将檀玄攻胡陆,执暐宁东慕容忠。暐遣其将慕容厉与温战于黄墟,厉师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以郡归顺。温前锋朱序又破暐将傅颜于林渚。温军大振,次於枋头。暐惧,谋奔和龙,慕容垂曰:“不然,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乃以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慕容德为征南将军,率众五万拒温,使其散骑侍郎乐嵩乞师於苻坚。坚遣将军苟池率众二万出自雒阳,师于颍川,外为赴援,内实观隙,有兼并之志矣。慕容德屯于石门,绝温粮漕,豫州刺史李那率州兵五千断温馈运。温频战不利,粮运复绝,及闻坚师之至,乃焚舟弃甲而退。德率劲骑四千先温至襄邑,东伏於涧中,与垂前后夹击,王师大败,死者三万馀人,苟池闻温班师,邀击于谯,温众又败死者万计。
那么,从整件事的发展逻辑上来看,慕容厉先败,慕容暐惧,慕容垂请击之,明显更合理一些。所以慕容垂败于林渚为误记,可能性不小。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4-05-08 14:56回复
    恩,是的。《十七史商榷》也持此观点。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5-08 19:32
    收起回复
      通鉴归纳的正确
      依照次序,先是慕容厉于黄墟逆战失利,单骑遁还,接着是傅颜在林渚败于邓遐、朱序,随后慕容暐再派慕容臧出战,但又败衅于恒温,最后才是慕容垂请战。
      吴士鉴《晋书斠注》中也指出了这个问题,引用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说法,认为《晋书卷八》此处中的慕容垂当作慕容厉,慕容厉败后是傅颜(他漏说了还有慕容臧),然后才是慕容垂请战,遂有枋头之役。


      3楼2014-05-08 19:47
      收起回复
        其实我想问问@不飞凤的意见。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4-05-08 23:34
        回复
          我的意见很简单,也只说多一次
          林渚之战或者枋头之战神马也好
          就这事上《晋书》所写不能轻率当成误笔看待
          首先「纪」、「传」都同时都写了,而且这里的卷还是在「载记」之前,前面的卷写了,后面的卷不写这是很正常的事(栾布、耿秉、虞诩、薛安都...一大堆人的事绩都是在其他卷中)...不能以某卷有写某卷没写於是得出是错的结论
          说「纪」、「传」都写错而「载记」就写对是不合理的,就史书而言,在「同一本史书」中,三处同写一事,两处写错一处写对的可能性不高,再从误抄误笔的情况上来看
          通常误写有三种情况
          一、字似而误写:如纲写成钢
          二、坏字传抄之误:如「天」字脱色剩「一」字
          三、前字意识之误:如五百二十写成五百五十(前面「五」字的意识影响了后面写字)
          但记此事上,垂字与厉字(或者忠字)是不存在以上三种情况,如果纯粹写错是不会同时两处也写错
          再看《元和郡县图志》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是那麼多书(关於此事)中,除了晋书外最早的,如果他是抄《晋书》证明旧本《晋书》的确写了慕容垂之败,如果他抄《十六国春秋》那更证明在最早的史料中是写慕容垂败的
          通鉴不写不代表没,事实上通鉴吞人战绩、错误归纳战事不少,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於司马光《通鉴考异》中没为此事提出任何意见,所以怎能认为是他考究出对错而写
          何况在晋书记事中,没说慕容「厉」是整场战争主帅,而且其中更说参战者慕容垂溥末波「等」,这个等本身就能省略人名,安知「慕容厉」、「溥颜」非省略在「等」中呢?
          至於神马猜忌,实际上此时慕容暐与评对他的猜忌还没到不让他领军的地步,前一年才让他「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是枋头之战后爆发的,再者说猜忌,派了那麼多将去难道还不够牵制慕容垂吗?
          而慕容垂后来进言亦不见有何不妥,没规定前面败了后面就不准提意见,没规定前面败了后面不能请再出战,最重要的是「如何败」没详细讲明,要是败因不在慕容垂呢?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慕容垂本身就是被借名,燕军想以慕容垂之威名慑敌,让他为主帅,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真主帅,被诸将牵制甚至完全没指挥到战事,因为挂他的名,燕将败了,史官算在他头上
          与其说晋书同一事两处写错一处写对,倒不如说败因不在慕容垂或慕容垂被挂名更容易令人接受


          5楼2014-05-09 17:37
          收起回复
            如果再加上这段呢
            《魏书》: 桓温率众北讨慕容暐至金乡凿钜野三百馀里以通舟军自清水入河。【慕容垂逆击破之获其资仗。】温之北引也先命西中郎将袁真及赵悦开石门而袁真等停于梁宋石门不通粮竭。温自枋头回军垂以步骑数万追及襄邑大败温军。
            这段就是时间比较模糊,不知道是至枋头前还是至枋头后。
            如果是前,那么说明慕容垂确实与桓温交手了,且获其资仗,也为后来请战添了底气,同时促进了桓温粮竭。
            如果是后,貌似也合理。慕容垂请战后,慕容德屯石门,袁真不得进,李邦断粮道。桓温频战不利为垂获其资仗,粮竭而遁。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5-09 20:48
            收起回复
              怀古


              7楼2018-05-19 21:22
              回复
                怀念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26 09:02
                回复
                  学习了。
                  如果慕容垂先败于桓温,很多不同的人物传记都会记载,特别是慕容垂载记和慕容暐载记。其次,输过一次还会腆着脸说我去试试,不行陛下再跑的话吗?无论司马光还是吴士鉴、王鸣盛,已经说清楚了,替慕容厉背锅了。
                  不过,慕容垂亲自带兵,确实战败一次,邺城下被刘牢之赶跑了。后来五桥泽道明又找回了场子,就那么一次。
                  话说,慕容恪也败过一次,东安平(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被段龛突袭,但很快就把段龛打回广固了。


                  IP属地:四川9楼2024-05-26 15: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