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到了这个年龄,比较能够用老子的概念来看生命,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没有一种生命是有特权的,人跟一棵树是一样的,没有特别高贵,特别珍贵,特别不一样,人跟蚂蚁是一样的。
《郊游》在2013年威尼斯影展夺得评委会大奖,蔡明亮说是他的“最后一部剧情长片”。时代周报图片库
台湾导演蔡明亮一袭招牌唐装登上法国电影资料馆亨利·朗格卢瓦大厅的舞台,奏响了个人作品回顾展的序曲。晚会内容除了新作《郊游》的首映礼,还搭配了一堂名为“蔡明亮论蔡明亮”的“大师电影课”。面对400多个座位爆满的壮观场景,蔡明亮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激神情—这些来捧场的正是他在应对台湾媒体时经常提起的“最尊重电影艺术的法国观众”。相比去年仅20余人参与的尴尬见面会,以及亚洲媒体无休无止的“八卦提问”,蔡明亮的艺术家身份似乎在这个“甲午年的巴黎春天”才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电影改变世界,前提是人心变得柔软
两天前,他刚从法国导演克莱尔·丹尼斯的手中接过由多维尔亚洲电影节颁发的特别奖。颁奖时,丹尼斯的评语既感性又一语中的:“他用最个人的方式拍出诉诸普世精神的作品,这种方式虽有风险,却恰到好处。蔡明亮独树一帜的长镜头不是要让我们去推崇其中的风格,而是要让我们能进入慢慢流逝的时间当中。”
从2013年9月在威尼斯影展夺得评委会大奖,再到11月在金马奖的角逐中,击败了王家卫、贾樟柯和杜琪峰等同辈大师而摘下最佳导演奖,《郊游》虽是蔡明亮口中的“剧情长片告别作”,却让他重新成为国际电影圈的焦点。2009年的《脸》拥有“卢浮宫首部典藏电影”的美誉,但片中的文化符号经历了过度的挪用和多次转置,最终散发出一种失重又迟钝的疲态感;此外,蔡明亮试图以当代装置艺术来重新思考电影,这种拍摄形式只换来了影评界冷漠的礼遇。《郊游》姗姗来迟,片中依然充斥着蔡明亮签名式的长镜头,依然可以看见那些熟悉而忧郁的面孔—李康生、陈湘琪、杨贵媚和陆弈静,依然是无法自拔的疏离主题,还有那些颓败、漠然如昔的城市荒原景致,但相比于他以往的作品,该片有着更深刻、更怪诞、更难辨析的电影经验,像一堆零散的酒药在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缓缓酝酿、发酵。那些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甚至叫人按捺不住的缓慢镜头究竟在诉说着什么?是假装客观地还原现实的时空,还是把观众带向另一个更飘忽神秘、更形而上的个人世界……此中的玄机恐怕是导演不愿说清,也无法说清的心结。
对话中,蔡明亮对策展的主持人贝尔纳尔·贝扬表示,拍摄此片时,他常常想起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观众看他的电影就应该像仰望天上的月亮,因为月亮不会对赏月者进行回应,而他的电影也不会给观众任何解释。他甚至表示非常着迷于“湖”这个概念:面对湖,哪里都不能去,于是只能往下沉。这些言论听来颇有故弄玄虚之感,但《郊游》确实是一部企图让观众沉入“心湖”的作品。
评论界时常讥讽蔡明亮是“缺乏社会意识的纯艺术片导演”,他却再三表示,电影应该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现状的艺术,而改变的前提是,人心必须变得更加柔软。十几年前,他曾说过:“当这个世界变温柔了,人们就会愿意看懂我的电影。”如今,他的电影是否改变了世界?世道人心是否变得更加温柔?我们不得而知。但夜晚放映的《郊游》给了观众一个扪心自问的机会,每人凭借各自的机缘,去寻找自己心中的湖泊。
《郊游》在2013年威尼斯影展夺得评委会大奖,蔡明亮说是他的“最后一部剧情长片”。时代周报图片库
台湾导演蔡明亮一袭招牌唐装登上法国电影资料馆亨利·朗格卢瓦大厅的舞台,奏响了个人作品回顾展的序曲。晚会内容除了新作《郊游》的首映礼,还搭配了一堂名为“蔡明亮论蔡明亮”的“大师电影课”。面对400多个座位爆满的壮观场景,蔡明亮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激神情—这些来捧场的正是他在应对台湾媒体时经常提起的“最尊重电影艺术的法国观众”。相比去年仅20余人参与的尴尬见面会,以及亚洲媒体无休无止的“八卦提问”,蔡明亮的艺术家身份似乎在这个“甲午年的巴黎春天”才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电影改变世界,前提是人心变得柔软
两天前,他刚从法国导演克莱尔·丹尼斯的手中接过由多维尔亚洲电影节颁发的特别奖。颁奖时,丹尼斯的评语既感性又一语中的:“他用最个人的方式拍出诉诸普世精神的作品,这种方式虽有风险,却恰到好处。蔡明亮独树一帜的长镜头不是要让我们去推崇其中的风格,而是要让我们能进入慢慢流逝的时间当中。”
从2013年9月在威尼斯影展夺得评委会大奖,再到11月在金马奖的角逐中,击败了王家卫、贾樟柯和杜琪峰等同辈大师而摘下最佳导演奖,《郊游》虽是蔡明亮口中的“剧情长片告别作”,却让他重新成为国际电影圈的焦点。2009年的《脸》拥有“卢浮宫首部典藏电影”的美誉,但片中的文化符号经历了过度的挪用和多次转置,最终散发出一种失重又迟钝的疲态感;此外,蔡明亮试图以当代装置艺术来重新思考电影,这种拍摄形式只换来了影评界冷漠的礼遇。《郊游》姗姗来迟,片中依然充斥着蔡明亮签名式的长镜头,依然可以看见那些熟悉而忧郁的面孔—李康生、陈湘琪、杨贵媚和陆弈静,依然是无法自拔的疏离主题,还有那些颓败、漠然如昔的城市荒原景致,但相比于他以往的作品,该片有着更深刻、更怪诞、更难辨析的电影经验,像一堆零散的酒药在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缓缓酝酿、发酵。那些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甚至叫人按捺不住的缓慢镜头究竟在诉说着什么?是假装客观地还原现实的时空,还是把观众带向另一个更飘忽神秘、更形而上的个人世界……此中的玄机恐怕是导演不愿说清,也无法说清的心结。
对话中,蔡明亮对策展的主持人贝尔纳尔·贝扬表示,拍摄此片时,他常常想起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观众看他的电影就应该像仰望天上的月亮,因为月亮不会对赏月者进行回应,而他的电影也不会给观众任何解释。他甚至表示非常着迷于“湖”这个概念:面对湖,哪里都不能去,于是只能往下沉。这些言论听来颇有故弄玄虚之感,但《郊游》确实是一部企图让观众沉入“心湖”的作品。
评论界时常讥讽蔡明亮是“缺乏社会意识的纯艺术片导演”,他却再三表示,电影应该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现状的艺术,而改变的前提是,人心必须变得更加柔软。十几年前,他曾说过:“当这个世界变温柔了,人们就会愿意看懂我的电影。”如今,他的电影是否改变了世界?世道人心是否变得更加温柔?我们不得而知。但夜晚放映的《郊游》给了观众一个扪心自问的机会,每人凭借各自的机缘,去寻找自己心中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