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虏渠的思考
----------------------寻找历史上更伟大的运河
曹操比隋炀帝早四百年借运河运输远征塞上,可是平虏渠的相关史料竟零零星星、一鳞半爪,成为历史的谜题。
现在伟大的隋唐大运河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我们不由得怀想起曹操运河的曲折和艰难,为了探索曹操运河的真面目,我借助网络的便利得到了众多前人的成果,在军事,经济,地理,工程,水利推理中与权威部门的勘察结论相印证,推理出曹操平虏渠的路径的轮廓:
首先说一下曹操开凿北方运河网的历史背景:
曹操是白手起家,靠大家伙集资、兄弟扶持才拉起了队伍,东征西讨,艰苦创业,而且他面对的袁绍也是一个强敌。
袁绍怎么强呢?单靠数据罗列有点乏味,我们可以用他的敌人来证明袁绍有多强。
袁绍灭掉的一只割据势力是公孙瓒,公孙瓒号称白马银枪,横扫塞北乌桓契丹等少数民族,其白马义从是最早的特种部队,三国演义之中虚构的在长坂坡重围中杀得七出七入的赵云赵子龙就曾是公孙瓒手下的一个无名将领。
你说公孙瓒厉害不?可是他一样败在袁绍手下。
怎么败的呢,袁绍先是外交上团结公孙瓒的敌人:乌桓,鲜卑,刘虞,……等等,从军事上避免与公孙瓒骑兵正面交锋,把公孙瓒引到骑兵不容易发挥战斗力的沼泽水网之地作战,多次打败公孙瓒后,公孙瓒龟缩防守,挖十几层壕沟,筑很多土山,土山上建高高的楼观,公孙瓒有兵有粮有城,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袁绍截断了公孙瓒的内外联络,消灭了公孙瓒的援军友军,历经多年,最后挖地道用木柱支撑挖到到公孙瓒城下,最后把用来支撑地道的木柱点燃,使城墙塌陷,《后汉书.公孙瓒传》里描述: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
所以《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袁绍。
袁绍这么厉害,曹操在袁绍大军压境之前,还能转身去击溃刘备的部队,再回来又打败了数量远在曹军几倍之上的袁绍军队。
只能说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公孙瓒用鲜卑,乌桓,黄巾军,刘虞来证明了自己的勇武,袁绍用吞并公孙瓒来证明了自己的强大,曹操则以劣势兵力,战胜了家世,声望,官职、兵力、财力……都远胜自己的袁绍,证明自己才是胸怀天下之志的英雄。
曹操以弱胜强,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他本来就不大的根据地的人口锐减,曹操的《蒿里行》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所以曹操不得不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粮食生产和运输问题,生产粮食就是用屯田的办法,而运输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讲的曹操的伟大之处—开挖运河,疏通瘀塞荒废的河道,来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
曹操攻邺灭袁绍后,大兴运河之利,利用舟船,克服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人口稀少的困难,建木枋扼淇水以入白沟-黄河故道。沟通连接黄河,沿河顺流而下,远征南皮。
南皮城池坚固,兵员众多,粮草充足,难以攻克,曹操军粮耗尽,进退两难。
一代枭雄曹操,筑假粮台以安军心,欺骗震慑城内袁军,背水决战,险险地攻破南皮。
攻破南皮之后,并州还有高干,河北还有常山,中山,河间景成……等富庶之地,还要追击逃往故安的袁尚袁熙,袁熙盘踞在涿郡的故安,(建安九年,袁谭败袁尚于中山,尚走故安,依袁熙。)
所以当时南皮战役之后的曹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粮食军需补给,其次是占领常山中山河间景城这些富庶之地,作为根本,最后才是反击乌桓。
而平虏渠是为了反击乌桓所开,按照开渠的惯例,应该是在当时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有水利基础条件的地区。
在历史上,东西走向的滹沱河因为南北走向的山经黄河和禹贡黄河、西南东北向的秦汉大河的北流影响,在黄河北流形成的高大沙堤前,形成不少的巨大泊淀,由于山洪的爆发,“高河”屡次被“滱水”冲决,多次改道决口,形成了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如渔网一样交错的无数古河道。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国家叫中山,位于滹沱河上游,是疆土不大却文化灿烂的小国-就是依赖航运发达,商贸繁荣才可以和赵国魏国抗衡几百年,他们到齐国有便利的航运通道,应该就是在滹沱河故道上。
所以我认为:曹操出于政治家军事家的考虑,应该从南皮循滹沱河故道而上,经过富庶的景城,古河间(今献县河城街)补充粮草给养,收复常山中山等地发展经济,壮大自己,选择在饶阳,沿原来滹沱河北支故道凿渠通泒水(今潴龙河)北上,到达蠡县高阳,过白洋淀到易州(今雄县),收复涿郡,沿永定河北上幽州,夺回被乌桓占领的幽州。
大家读三国应该知道乌桓也是很强大,曹操远征乌桓,险胜。曹操征服乌桓后,乌桓铁骑成为了曹操的又一只战斗力极强的主力。
回军时,军师郭嘉病逝于易州。这段曹军两过易州的重要史实,证明争议中的曹操平虏渠是从饶阳沿滹沱河故北支入泒水北上,假如像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的,曹操平虏渠是远在饶阳东部四百里外的青县木门店北上天津,有如此便捷通路,郭嘉怎么又绕路远走易州并在易州病死?
方志史料1记载:
东汉时,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涿郡的繁荣,必然是缺不了运河之功。
重要了解一下曹操北伐的重要节点—汉易县2(今雄县):
雄县:……汉易县地,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
东汉:易县属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归河间国。
三国魏:易县更名易城县,属河间郡。
晋:易城县属河间国。
3废易县「在今县北三十五里。本燕故邑也。……汉因置易县。后汉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至易,留辎重,轻兵兼道而进。(本文作者注:因为曹操同意军事郭嘉的看法,必须击破乌桓以永绝后患,否则养虎遗患,后患无穷)
又《括地志》曰:归义废县东南十五里,有故易城,乃汉易县治云」。
4易京城「在县西南。……后汉末,公孙瓒据幽州,有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间可避世。瓒以为易京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固堑十重,于堑里筑京,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后汉史》:瓒筑易京城,修营垒楼观临易河,通辽海(有待考证:这是不是曹操凿渠通海的说法来源?),以铁为门,乃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矣。
及为袁绍所攻,瓒南界别营,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为地道穿楼下,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之,楼辄倾倒,稍至京中。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竟为绍所破。
这就是被动挨打早晚必被消灭的历史教训。
易京城东面,就进入了巨大的雍奴薮
《尔雅·十薮》5注曰:“薮,大泽也。”大泽,即今所谓沼泽湿地。故雍奴薮也称雍奴泽。辞海注释是生长着多草的湖泽
自今黄骅县西南境、沧县北境起,北经青县静海、唐官屯,西转大城北侧,任丘东界,文安西界,再北至霸县南境而东折信安、策城、王庆坨、韩家墅,又北折杨村、大良镇及宝坻西界、北界,复东经玉田县大安镇、鸭鸿桥与丰润县唐河甸、大漫港,以抵丰南县北界,是一条海拔五米的等高线……这一边长屈曲千里的巨大洼地,便是雍奴薮的范围。6(以上摘自《中国运河史》)
这雍奴薮里有一个雍奴城,在现天津武清境内大宫城,因为在雍奴薮之北,又称雍阳。
雍奴泽至唐代也无大变化,故《新唐书·地理志》中说鄚县(今任丘县北鄚州村)以北有99淀。今天尚存的有武清三角淀,宝坻东北的青淀洼,丰润县和丰南县的大黄浦洼、黄庄洼、里自沽洼、唐河殿、油葫芦泊、草淀、宁河县的七里海,以南的贾口洼、黑龙港、团泊洼、鱼津洼、北大港、文安洼、溢流洼、东淀、白洋淀等等,便是这些淀泊的遗址。
----------------------寻找历史上更伟大的运河
曹操比隋炀帝早四百年借运河运输远征塞上,可是平虏渠的相关史料竟零零星星、一鳞半爪,成为历史的谜题。
现在伟大的隋唐大运河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我们不由得怀想起曹操运河的曲折和艰难,为了探索曹操运河的真面目,我借助网络的便利得到了众多前人的成果,在军事,经济,地理,工程,水利推理中与权威部门的勘察结论相印证,推理出曹操平虏渠的路径的轮廓:
首先说一下曹操开凿北方运河网的历史背景:
曹操是白手起家,靠大家伙集资、兄弟扶持才拉起了队伍,东征西讨,艰苦创业,而且他面对的袁绍也是一个强敌。
袁绍怎么强呢?单靠数据罗列有点乏味,我们可以用他的敌人来证明袁绍有多强。
袁绍灭掉的一只割据势力是公孙瓒,公孙瓒号称白马银枪,横扫塞北乌桓契丹等少数民族,其白马义从是最早的特种部队,三国演义之中虚构的在长坂坡重围中杀得七出七入的赵云赵子龙就曾是公孙瓒手下的一个无名将领。
你说公孙瓒厉害不?可是他一样败在袁绍手下。
怎么败的呢,袁绍先是外交上团结公孙瓒的敌人:乌桓,鲜卑,刘虞,……等等,从军事上避免与公孙瓒骑兵正面交锋,把公孙瓒引到骑兵不容易发挥战斗力的沼泽水网之地作战,多次打败公孙瓒后,公孙瓒龟缩防守,挖十几层壕沟,筑很多土山,土山上建高高的楼观,公孙瓒有兵有粮有城,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袁绍截断了公孙瓒的内外联络,消灭了公孙瓒的援军友军,历经多年,最后挖地道用木柱支撑挖到到公孙瓒城下,最后把用来支撑地道的木柱点燃,使城墙塌陷,《后汉书.公孙瓒传》里描述: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
所以《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袁绍。
袁绍这么厉害,曹操在袁绍大军压境之前,还能转身去击溃刘备的部队,再回来又打败了数量远在曹军几倍之上的袁绍军队。
只能说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公孙瓒用鲜卑,乌桓,黄巾军,刘虞来证明了自己的勇武,袁绍用吞并公孙瓒来证明了自己的强大,曹操则以劣势兵力,战胜了家世,声望,官职、兵力、财力……都远胜自己的袁绍,证明自己才是胸怀天下之志的英雄。
曹操以弱胜强,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他本来就不大的根据地的人口锐减,曹操的《蒿里行》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所以曹操不得不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粮食生产和运输问题,生产粮食就是用屯田的办法,而运输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讲的曹操的伟大之处—开挖运河,疏通瘀塞荒废的河道,来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
曹操攻邺灭袁绍后,大兴运河之利,利用舟船,克服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人口稀少的困难,建木枋扼淇水以入白沟-黄河故道。沟通连接黄河,沿河顺流而下,远征南皮。
南皮城池坚固,兵员众多,粮草充足,难以攻克,曹操军粮耗尽,进退两难。
一代枭雄曹操,筑假粮台以安军心,欺骗震慑城内袁军,背水决战,险险地攻破南皮。
攻破南皮之后,并州还有高干,河北还有常山,中山,河间景成……等富庶之地,还要追击逃往故安的袁尚袁熙,袁熙盘踞在涿郡的故安,(建安九年,袁谭败袁尚于中山,尚走故安,依袁熙。)
所以当时南皮战役之后的曹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粮食军需补给,其次是占领常山中山河间景城这些富庶之地,作为根本,最后才是反击乌桓。
而平虏渠是为了反击乌桓所开,按照开渠的惯例,应该是在当时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有水利基础条件的地区。
在历史上,东西走向的滹沱河因为南北走向的山经黄河和禹贡黄河、西南东北向的秦汉大河的北流影响,在黄河北流形成的高大沙堤前,形成不少的巨大泊淀,由于山洪的爆发,“高河”屡次被“滱水”冲决,多次改道决口,形成了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如渔网一样交错的无数古河道。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国家叫中山,位于滹沱河上游,是疆土不大却文化灿烂的小国-就是依赖航运发达,商贸繁荣才可以和赵国魏国抗衡几百年,他们到齐国有便利的航运通道,应该就是在滹沱河故道上。
所以我认为:曹操出于政治家军事家的考虑,应该从南皮循滹沱河故道而上,经过富庶的景城,古河间(今献县河城街)补充粮草给养,收复常山中山等地发展经济,壮大自己,选择在饶阳,沿原来滹沱河北支故道凿渠通泒水(今潴龙河)北上,到达蠡县高阳,过白洋淀到易州(今雄县),收复涿郡,沿永定河北上幽州,夺回被乌桓占领的幽州。
大家读三国应该知道乌桓也是很强大,曹操远征乌桓,险胜。曹操征服乌桓后,乌桓铁骑成为了曹操的又一只战斗力极强的主力。
回军时,军师郭嘉病逝于易州。这段曹军两过易州的重要史实,证明争议中的曹操平虏渠是从饶阳沿滹沱河故北支入泒水北上,假如像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的,曹操平虏渠是远在饶阳东部四百里外的青县木门店北上天津,有如此便捷通路,郭嘉怎么又绕路远走易州并在易州病死?
方志史料1记载:
东汉时,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涿郡的繁荣,必然是缺不了运河之功。
重要了解一下曹操北伐的重要节点—汉易县2(今雄县):
雄县:……汉易县地,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
东汉:易县属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归河间国。
三国魏:易县更名易城县,属河间郡。
晋:易城县属河间国。
3废易县「在今县北三十五里。本燕故邑也。……汉因置易县。后汉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至易,留辎重,轻兵兼道而进。(本文作者注:因为曹操同意军事郭嘉的看法,必须击破乌桓以永绝后患,否则养虎遗患,后患无穷)
又《括地志》曰:归义废县东南十五里,有故易城,乃汉易县治云」。
4易京城「在县西南。……后汉末,公孙瓒据幽州,有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间可避世。瓒以为易京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固堑十重,于堑里筑京,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后汉史》:瓒筑易京城,修营垒楼观临易河,通辽海(有待考证:这是不是曹操凿渠通海的说法来源?),以铁为门,乃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矣。
及为袁绍所攻,瓒南界别营,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为地道穿楼下,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之,楼辄倾倒,稍至京中。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竟为绍所破。
这就是被动挨打早晚必被消灭的历史教训。
易京城东面,就进入了巨大的雍奴薮
《尔雅·十薮》5注曰:“薮,大泽也。”大泽,即今所谓沼泽湿地。故雍奴薮也称雍奴泽。辞海注释是生长着多草的湖泽
自今黄骅县西南境、沧县北境起,北经青县静海、唐官屯,西转大城北侧,任丘东界,文安西界,再北至霸县南境而东折信安、策城、王庆坨、韩家墅,又北折杨村、大良镇及宝坻西界、北界,复东经玉田县大安镇、鸭鸿桥与丰润县唐河甸、大漫港,以抵丰南县北界,是一条海拔五米的等高线……这一边长屈曲千里的巨大洼地,便是雍奴薮的范围。6(以上摘自《中国运河史》)
这雍奴薮里有一个雍奴城,在现天津武清境内大宫城,因为在雍奴薮之北,又称雍阳。
雍奴泽至唐代也无大变化,故《新唐书·地理志》中说鄚县(今任丘县北鄚州村)以北有99淀。今天尚存的有武清三角淀,宝坻东北的青淀洼,丰润县和丰南县的大黄浦洼、黄庄洼、里自沽洼、唐河殿、油葫芦泊、草淀、宁河县的七里海,以南的贾口洼、黑龙港、团泊洼、鱼津洼、北大港、文安洼、溢流洼、东淀、白洋淀等等,便是这些淀泊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