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吧 关注:8贴子:21
  • 0回复贴,共1

为什么说红色管理更适合中国企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说红色管理更适合中国企业?
“红色管理”概念是相对于西方现代管理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它是从管理学角度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治党、治国、治军思想精华和实践经验的提炼,是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红色管理”过去管用,现在管用,将来仍然管用。尤其是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的当代中国,大力倡导“红色管理”,不仅是反复实践后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不断涌入,一大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热衷于西方各种流行的新概念、新理论,希望借此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不可否认,这些“洋理论”的确让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实际上,企业为赶时髦,今天学这个理论,明天学那个理论,最终导致了"邯郸学步"后的理论模糊和实践混乱。在西方各种管理学派、学说冲击下,国内学术界、管理界、企业界很多对中国本土化管理失去了信心、迷失了方向,甚至错误地认为 “中国共产党的管理,搞革命可以,搞建设不行”、“红色管理”已经过时。"红色管理"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受到冷落,面临严峻挑战。
从西方传进的现代管理理论是先进的,值得中国企业家去研究、参考和借鉴。但是,任何管理理论都必须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并不可能完全适用,如果盲目崇拜、照搬照抄,不仅仅收效甚微,甚至会死路一条。盲目运用西方管理导致企业惨痛教训的事件不胜枚举,像苏丹红、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企业过分注重投资回报和利润,而忘记了企业的价值和社会责任。问题出在哪里?一言以蔽之:水土不服!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遗害无穷。于是我们在寻找向内新的出路。但一些过于"怀旧"的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陶醉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把传统的“国学”改头换面、冠以现代管理名词就作为管理学说大力推崇,结果发现这些理论华而不实,最终也将被时代摒弃。
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再一次昭示我们:片面的“洋为中用”解决不了“水土不服”问题,片面的“古为今用”解决不了与国际接轨问题。只有“红色管理”既能解决“水土不服”,又能解决“国际接轨”问题,成为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管理优势。像中国的华为、联想、海尔、万科正是因为其企业家的军队管理思想使得它们能所向披靡、战胜市场,取得骄人成绩。
这同样也被无数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国有企业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但许多企业沉着应对,坚持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国有企业优势相结合,把本土优良传统与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大力深化改革,不断强化管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之路。回顾这段艰难历程,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深有感慨:是“红色管理”把国企带出了困境,带进了新的天地。“红色管理”再一次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展示了独特优势和神奇力量。
“红色管理”为何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为何保持长盛不衰的强劲力量?追本溯源,就是因为“红色管理”是在艰难曲折实践中孕育成长的,而且根植于中华土壤,融于民族灵魂,是本色的、主色的、正色的管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形势和环境不断变化,但只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体制不变,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坚持“红色管理”的信念就不能变,这是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的理性呼唤。
转自中国红色管理研究咨询中心


1楼2014-01-21 18: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