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看过得好书吧 关注:17,030贴子:325,736
  • 19回复贴,共1

生命尽头的孤独,一辈子漂泊流浪的灵魂——记《永恒和一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4-01-05 21:11回复
    一日的漂泊
    罹患晚期癌症的老诗人亚历山大明天就要入院了,这伪装成日常的普通一天就是亚历山大在自由世界中生活着的最后一日,他在最后的一日里向所有的一切告别,告别爱犬、告别女儿、告别老母亲、告别亲人、告别往日眷恋的回忆。疏离和孤独在这最后的一日里仿佛格外沉重,女儿和自己隔膜已久,疗养院中的老母亲也神志恍惚得认不得自己了,爱妻更是早已逝世,人间普通的亲情和温暖已难以寻觅,离群索居的亚历山大每日里得到的仅有温暖是寓所对面的陌生人总用相同的音乐回应他,这成了他孤独日子里难得的慰藉,因为难得,更反衬出了他的孤独和凄清。阿尔巴尼亚小孩说得很对,“你虽然在微笑,其实很伤心”,和亚历山大抑郁凄凉的内心相应和,镜头表现的画面也格外地阴冷荒凉。
      亚历山大想将一直相伴着自己的爱犬托付给女儿,却遭到拒绝,更得知承载着往日记忆的海边老房子被女婿卖掉了,将要进行拆迁,这意味着过往美好记忆的结束。黯然离开的亚历山大在老管家欧拉尼娅儿子的婚礼上将爱犬托付给了刚辞退的她,贸贸然闯入正在进行中婚礼的亚历山大看起来和这代表着爱情和幸福的仪式格格不入,更遭到了欧拉尼娅的责备,仿佛意味着这属于爱情和幸福的世界早已不欢迎他。
      亚历山大和十九世纪的诗人索罗慕斯一样,都是流浪者、被放逐者、追求个体自我存在感的人,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名声很大的他会不顾别人的不解,穷尽后半生之力去续写索罗慕斯的未完成诗篇《解放受困之人》(Free Besieged),但他却遇到了词穷的痛苦,而无法完成这一写作使命,是对他自我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否定,这种挫败感一直纠缠着他的余生。为了他的诗作,为了他的自我存在,他已经舍弃或者忽视了常人所珍视的爱情和亲情,牺牲这么多,却依然无法改变他无能无力的事实,“安娜,我唯一的遗憾,是唯一的吗?就是我一事无成,续诗计划毫无进展,只有零碎的字句”,自我意义的丧失伴随着孤独,更加重了他的茫然和迷失。
      亚历山大和小男孩共同乘坐的公车就如人生的生死轮回一般,走完了一圈又回到了起始的原点,最后亚历山大从小男孩那里买了三个词:蔻芙拉(korfulamu)、放逐者(xenitis)、深夜(argathini)。蔻芙拉,花之心,代表着爱、亲密、抚慰,是亚历山大的希翼,放逐者代表着亚历山大漂泊的灵魂状态,深夜则是亚历山大黄昏迟暮的生命状态,这三个词揭示出了了年迈亚历山大的孤独和渴求。深夜中,亚历山大的车停在了十字路口,绿灯亮起,别的车早已走光,就他的车停了整整一夜,仿佛时间被定格了。寂寥的雨夜中,无处可归的他表情莫名呆滞,寂静和孤独于此时漫无边际地铺陈开来。幻觉中童年母亲呼唤他回家的声音不能自止,仿佛在呼唤迷失在尘世的灵魂回家,仿佛那才是人生最后的安息和归


    IP属地:广东3楼2014-01-05 21:12
    收起回复
      时间的漂泊
      在亚历山大最后一日的漂泊之旅中,过去时光的记忆不断闯入现在的时空,亚历山大想起了过去和妻子安娜相处的美好时光。在回忆、幻想、现实中不停穿梭的亚历山大时不时地闯入了过去的时空中,身穿黑色长风衣的老迈诗人不合时宜夹杂在一色身着清凉夏装、欢声笑语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年老体衰的亚历山大和记忆中年轻貌美的妻子互相拥抱、接吻、共舞,也是显得十分不相称,但是搂抱着年轻妻子的他仍然满脸欢容。这样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早已远去,而他无法挽留,只能在记忆中一遍遍重现,贪婪地需索着那些逝去的暖意和欢乐,借此来逃避抗衡如今能够压垮人的孤独和寒冷。
        安娜是如此地爱着亚历山大,但身为一个热恋中的女人,一心渴求爱情的她侵占威胁到了亚历山大的自我空间和自我世界,诗人内心的自我完胜于其他,包括爱情和亲情,所以在爱和痛苦间挣扎的安娜始终无法走进亚历山大的心灵界限之内。不顾安娜一再的请求,不顾安娜说自己叛徒的谴责,亚历山大依然固执地爬上山崖寻找童年留字的石刻,最后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这幕场景很明显地是对他人生选择的暗喻,他选择了自我,忽视离弃了亲情和爱情,没有好好珍惜自己曾拥有过的幸福家庭生活。
        安娜迟来的信诉说着她对亚历山大的让人揪心的爱,但斯人已逝,追悔亦是莫及,那些美好只能一次次在心头回放,那时碧海蓝天,亲朋欢聚,爱意正浓,少妇正芳华,而我却缺席。


      IP属地:广东4楼2014-01-05 21:13
      回复
        彼此的漂泊
        阿尔巴尼亚流浪男孩逃离荒芜战乱的故园,和仅有的同伴赛林穿越致命的雷区偷渡来到希腊,以在大街上给人擦车窗为生,随时面临着被警察追捕遣送回国的命运,被人贩子绑架贩卖的现实让他看到了自我的无助,同伴赛林无声无色的死亡则让他窥见了自己未来可能的命运。亚历山大从警察和人贩子手中两次解救了他,柔弱孤苦的他不顾一切地向偶遇到的诗人寻求着庇护和安慰。老少两人一路相伴回家,但到了希阿边界,铁丝网上满满挂着的偷渡者的尸体让被震撼到的两人共同逃离这残酷的一幕,家已归不得了。“我说谎,我没有家人”,连仅有的亲人奶奶也是编造出来的,流离漂泊的小孩彻底无依无助,这最后相伴的一天是小孩仅有的温暖,深夜他就要搭乘不知前往何处的轮船,继续自己茫然未知的人生。
          小孩要离开的时候,亚历山大不顾一切地大喊,“留下来陪我!你的船过两小时才开,而我只剩今晚”,是什么样的内在孤独和痛苦使得一个颇负盛名的骄傲的成年人对着一个陌生的孩子喊出这样无助的话来,两个人共同的恐惧和害怕使得彼此紧紧拥抱,相互慰藉取暖。亚历山大是时间的漂泊者、灵魂的漂泊者,小孩则是空间的漂泊者、躯壳的漂泊者,一个自我放逐、老无所依,一个被迫流亡、漂泊无依,两个迷失在生命中的人,都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困境,不知出路究竟在于何方。对于刻骨孤独和未知明日的共同恐惧和逃离让他们脆弱发颤的心灵互相靠拢,越来越近,在生命早晚的彼此两端两人互相呼应咬合,成了一个循环的-圆环。度过着共同的一天之后,这对忘年交彼此分离,老人快要死了,而小孩前途未卜,两人已无再次相见的可能,这一别就是永远。


        IP属地:广东5楼2014-01-05 21:13
        回复
          永恒的漂泊
            亚历山大对着老母亲痛心地诉说,“为何我们必须腐臭,徘徊在痛苦与欲望之间?为何我一生都在漂泊?”,自我意识越强,思想和精神越独立的人,孤独感也会愈发浓郁,很不幸地诗人就是这样的人,灵魂始终处于漂泊和流浪状态的他无法改变自己在不断地丢失着的现状,无法填补内心那巨大的空洞,无处分享自己的孤独。为了梦想与追寻,固执地选择了保持住自我的完整,舍弃忽略了外在世界和常人家庭的温暖和爱,他的选择和放弃早已注定了日后的疏离、隔阂、空寂,以及永恒的孤独和漂泊。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痛苦和宿命,没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个现实,我们本是宇宙中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孤零零地从虚无中来,孤零零地向着虚无中去,什么也无法带走。在根本上我们是彼此分离和隔阂的,不同灵魂之间的沟通永远带着看不见的鸿沟和相互间的无法被完全理解,没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个现状,就连爱和温暖亦是如此。爱和温暖只能够带来一时的情感和精神慰藉,借此慰藉内心存在的孤独,给人造成孤独可以消除的假象。但孤独只能暂时蛰伏,无法永远消除,孤独之无法彻底被消除,使得我们对爱和温暖的需索永无止境。
            但爱和温暖不会永远存在,而孤独伴随着自我永远存在,自我在,孤独就在。孤独的灵魂在无助的空寂中冷得发冷,寻求一丝暖意而不得。喜欢孤独伴随着的自我,却又害怕着孤独带来的寒冷,不休止地寻找渴求着人间最普通的温暖和爱,借此填补着内心永难被填满的巨大孤独黑洞,需要着这永远难以被完全满足的需要,这是我们生而为人宿命中的悲剧。


          IP属地:广东6楼2014-01-05 21:13
          回复
            @茶宴1111 @时光礼物少年


            IP属地:广东8楼2014-01-05 21:15
            收起回复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1-07 02:07
              回复
                @茶宴1111
                其实我和别人交流过,《永恒和一日》的情感传递,使用的不是通常的剧情模式,而是直接的心灵触摸模式,导演直接把情感投射到观众心中,接受到这种语言的观众会莫名地被感动,甚至情绪激荡不能自已,但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因为无法用通常的理性思维来分析。我自己是不能感受到这种情绪,但别人能够感受到。由于关系到别人的一些私人情绪之类的,所以他原本的分析和情感阐述就不贴了。
                  贴一段心灵触摸的例子。
                   看到哭
                   by 海树
                  昨天上课看了胶片版的《永恒的一天》,我从Bruno去营救那个小孩的那场就开始忍不住的哭,一直哭一直哭到停尸房那一场才终於可以控制自己。
                  我从第十几分钟就开始哭,当然并不是为故事感动,也不是为画面震动,也不是为音乐激动,打动我的就是电影,不是它的某一个部分,而是全部。
                  不过巧得很的是,我哭的原因居然和片子最重要的一个词一样——“语言”。
                  安哲使用的电影语言对我就如同希腊语对片子那个出生在意大利的希腊诗人一样,是我丢失的母语。我也许已经失去使用它的能力,但是我却感受得到,我轻易便能理解,因为它是我的母语,不管我现在使用的是那种语言,都无法与它相比。而安哲居然可以用这种语言写诗,他能凭此展现了我能理解却无法构建的美,我实在是感动,原来这世界上还真有这种语言存在,还有人可以使用他,即使用这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并不是能感动所有人的作品,但对我而言,对属於同一种语言的人来说,他有无法估计的力量。
                  同样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是看DVD版的《安德烈·鲁勃廖夫》,我也是只看了十几分钟便开始哭,然后便停住,不愿接受以DVD的画质继续看下去。我想那时我的感动还并不清晰,我只是感觉到了却没能理解到我感动的最根本的原因。直到几年后我坐在戏院里,在安哲的电影下面,我终於获得直面我的母语的机会。
                  我想我走到这里,我对我真正属於的,真正喜欢的,以及将要去做的事情,已经非常清晰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活著的导演,是我愿意在他的剧组里干一辈子哪怕一辈子都只是个推Track的人。我为此感到幸福。
                  我的喜爱其实也可以说无关与这部电影的内涵或技巧,它对我说无需分析,我被感动完全是因为它说的方法(语言)让我感觉到一种陌生的亲切感,直指我心。
                  回应“安哲沉闷吗?安哲是伪大师吗?我们是真观众吗?”
                  我是真正能enjoy安哲的电影的人 我看的时候完全不觉得闷——我也完全不觉得安哲会抱著我要让观众觉得闷这种想法老拍片。
                  只是大家的“母语”不同,沟通难免有点障碍。
                  我也不觉得提供文化水平对欣赏安哲会有太大的帮助(一定是对理解内涵有帮助),不过艺术之动人之处并不应该是用言语可以分析的 它如果不能打动你的真心,看再多影评和影片分析也是不能 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你会再经历人生,会再感悟世事,作品不会改变,但欣赏他的你却可能会变得和他契合。
                   所谓的诗意,并不能以言语来表达。又或者,太少语言以表达。电影有时候只是一个世界的开口,让你进入,去触摸,去感受作者感受的,而不是挥舞着标尺刀剑去测量去损毁。有时候一个人的老迈,老到一定程度,其中孤独和脆弱就足以动人。


                IP属地:广东10楼2014-01-08 11:26
                收起回复
                  先说说看电影的问题。我看电影,一般不写评论。除了极个别能冲击到我的电影,是我特有感触的才写点与之共鸣的东西。
                  所以我不知道你是有感而发还是为了写而写?
                  我始终觉得你我站的位置大不同。
                  你好似一个旁观者,冷静的看。
                  而我不是,我认同的好电影,一定有现实的真实,不管形式如何。是我熟悉的生活的反应,能与我的环境契合,这样的才能打动到我,引起我共鸣。
                  无论文艺片还是娱乐片,当然,娱乐片的尺度就特别放宽了,开心一笑就好。文艺片是文艺片的写法,娱乐片有娱乐片的好。
                  电影好看了,我会找原著来读,然后比较,往往各有千秋。看电影和看书的感觉是不同的。好的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立马就能戳中你的心,把你带入,这是书中描写不到的,同样,很多原著的优秀也是电影不能替代的。
                  所以,无论是电影或书,我最怕的就是剧透。
                  特别是书,现在特别流行一种写法,作者写着写着就来一句“剧透”或是作者自己的评论,真叫人受不了。曾经因一句话我弃了一本书,大意是说男主看见好友哭,说只见过两次,一次怎么着,另一次宁愿不见,我“痛恨”死了,我估计我地等到整书结束,并且一路不停的被打预防针。这样的描写其实很影响阅读的快感。我喜欢随着情节喜怒悲欢。
                  再说你的评。像在看缩写。有这样写的,但我不喜欢。
                  我写的评只给看过书(电影)的人看,而不是给没看过的。
                  当然,这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在你的评里,看不到我的共鸣。你有很独到的东西,却不能打动我,或是我们的经历不同吧。有些好评说出的话是我看到却说不出的,深得我心的。我在你看不到。
                  我比较了你的和冬劫的《星之海洋》,说实话,他的更能契合我心一点。虽然你们的侧重点不同,本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换句话说,冬劫的几句话迎合到我的感受而已。你的《星》是深入分析了黄而,但冬劫的一句话就总结了。我更喜欢那样的。
                  言简意赅。
                  还有就是,你总环绕着各种概念,理论在写,这个我大体的感受


                  11楼2014-01-08 16: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