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7,021贴子:90,889
  • 5回复贴,共1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阅读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老克的作品完全看心境的,兴致来了便看上几页,看上几页后很可能又没兴致了,所以帖子有可能断更。


IP属地:江苏1楼2014-01-02 15:36回复
    学生:为什么人会有爱的需求?
    克:你是指我们为什么要有爱?为什么应该有爱?我们可以没有它吗?如果你
    没有这所谓的爱,会发生什么结果?如果你的父母想出他们爱你的原因,你可能
    就不会在这里了。他们可能把你丢出去。他们认为他们爱你,因此想要保护你,
    想要看你受教育,他们觉得必须给你机会。这种保护你的感觉,这种要你受教
    育、你属于他们的感觉,是他们通称的爱。没有它,会发生什么结果?如果你的
    父母不爱你,会发生什么结果呢?
    你会被疏忽,你会是累赘,你会被排斥,他们会恨你。所以,还好有爱的
    感觉,也许乌云密布,也许污秽丑陋,但是仍然有感情,很幸运的是为你和我。
    否则,你我就无法接受教育,也将不会存在于世上。——《爱与寂寞》之“占有 拥有就是爱吗 ”
    ”如果你的父母想出他们爱你的原因,你可能就不会在这里了。他们可能把你丢出去“。看到这句我觉得,老克还是挺幽默的嘛
    ”所以,还好有爱的感觉,也许乌云密布,也许污秽丑陋,但是仍然有感情,很幸运的是为你和我。否则,你我就无法接受教育,也将不会存在于世上。“——老克还是挺现实的,哪怕这种爱是不正确的,但最起码为你我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不过按照老克的描述,这个世界未免太残酷了些。虽然我多多少少认同些。


    IP属地:江苏3楼2014-01-02 16:44
    回复
      秩序是什么?因为当心灵真正地了解是什么引起脱序的,然后出自于那些顿悟、觉察及观察,秩序自然会出现。
      对我而言,这不是秩序,因为那暗示着服从。有服从的地方,就有脱序。接受权威,就是
      脱序。
      心灵之所以服从、模仿,是因为服从、依循模式是比较安全的。这是显而易见的情形。你很世俗地为人处事,是因为服从比较妥当。
      如果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脱序的现象,不在外面,就在这里,深植在我们之中,也看清了所有的含意。然后,有了认知,秩序就来到了。而后我们不需依照那外加上的秩序而活。秩序是没有范本的,也不是蓝图,它来自于对脱序的了解。你愈了解人际关系里的脱序,就愈有秩序。
      那些东西收录在脑细胞里,就是记忆。所以我和你的关系是基于过去的种种。过去是我的生命。如果你观察过,你会看到你的心灵、生命、活动是根植于过去。而人际关系根植于过去必定会造成脱序。也就是,人际关系里的知识带来脱序。
      所以问题是:当你在伤害我、夸赞我、羞辱我时,心灵能擦掉它而不记住吗?你试过吗?你的心灵能做到吗?这就是爱。懂得不去记住侮辱、谄媚的心灵,了解什么是爱。
      ——《爱与寂寞》之“人际关系中是否有秩序 ”
      发现老克太tm机智了。我们问”秩序是什么“时,他没有直接给秩序下定义,而是告诉你,当你了解什么是”脱序“后,秩序自然就产生了。当然啦,我也多多少少认同些。


      IP属地:江苏4楼2014-01-02 17:53
      回复
        但是如果我们一起找出原则是什么,快乐的机制是什么,那么也许我们将知道真正的享乐是什么。
        你看过美丽的夕阳,然后你会说:“但愿我能回去再看一次。”在看到夕阳的时刻,你并没有快乐,你只是看见绝妙的事物,满是光芒、色彩和深度。当你离开回到你的生活中,你的思想说:“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我希望能再有这种经验。”所以,是思想让快乐永存不朽。这就是机制吗?然后会发生什么呢?你从此再也看不到那夕阳——再也看不到!因为最初看到夕阳的记
        忆仍然留存着,而你总是和它比较。因此,你再也看不见任何新的事物了。
        所以,有人问:你可以看到夕阳、美丽的脸、你的性经验或任何事物,看到它而且结束它,不再存留在心中——不管事情是极为美的或有很深的悲伤,或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你能看到它的美,而把它全部结束,完全地结束,不保留到第二天、下个月和未来吗?如果你保留起来,思想就会玩味。思想就是把那件事、那个痛苦,或能给你愉悦的事储存起来。所以一个人如何不去避免,而要意识到这全部的过程,而不让思想去操控?
        心灵如何能在需要的时候就运作,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运作呢?只有在真正觉察到思想的整个机制,思想的结构和本质的时候。它必须这样运作——绝对合乎逻辑、健康地、不会神经质或个人地——而它没有任何地位。所以,什么是美和思想?理智可以感觉到美吗?它可以描述、可以模仿、可以复制、可以做许多的事,但是所描述的是那不被描述的本身。我们可以再继续深入地谈论了。
        所以,有人不知不觉地发现或碰上,没有刻意,这个东西就称为爱,而其他的则不是。当我们真正了解快乐的性质和思想如何破坏能令人极为喜悦的事时,它就会发生了。
        喜悦是自然产生的,但是当你说:“哦!我很快乐”的时候,你就不再快乐了。
        ——《爱与寂寞》之“快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IP属地:江苏5楼2014-01-03 19:49
        回复
          上一段是克对快乐的机制的独特见解。
          另外今天我想到一个问题:“美”可以被分析吗?一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担心一旦被分析了,那个“美”还会给人美的感觉吗?
          巧合的是今天正好看到克提到了这个问题——“理智可以感觉到美吗?它可以描述、可以模仿、可以复制、可以做许多的事,但是所描述的是那不被描述的本身。”
          根据克提出的快乐的机制的理论,你可以感觉到美,也可以描述它。这都没问题。但是一旦描述以后,这种美就成了一种记忆,一种思想,你以后会不断地将你遇见的东西与过去的记忆进行比较,你再也不会体会到美了。


          IP属地:江苏6楼2014-01-03 20:09
          回复
            现在,要想超越寂寞和空虚,就必须了解心灵的全部过程。
            你说“空虚”,你给它个名字,而且你认为你已经了解它。对事物的命名不正是妨碍了解吗?大部分的人知道我们正在逃避的寂寞是指什么。大部分的人也注意到这种内在的贫乏和不足。它不是失败的反应,这是事实,借着为它命名,我们不能排除它——它就在那里。现在,我们如何知道它的内容,我们如何知道它的本质?命名之后你就了解它了吗?喊了我的名字就了解我吗?你只有观察我、和我沟通,才能了解我,但是只是叫着我的名字,说我这个或那个,显然会结束我们之间的交流。同样地,知道寂寞的本质,一定会和它有交流,而你为它命名则不可能了。要了解事物,首先必须停止为它命名。
            而想要超越它,我们就必须了解关系。只有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寂寞孤独交流时,就会有感情,就会有爱。
            换句话说,你必须爱它才能去了解它。爱是唯一的改造方法,而爱不是理论,不是信念,它并不遵循任何书籍或社会的规范。所以,我们无法在理论中找到解答,这只会造成进一步的孤立。只有当心灵、思想不再逃避寂寞时,才会找到答案。
            逃避是孤立的过程,而事情的真相是:只有在有爱的时候,才有交流,寂寞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爱与寂寞》之“我们的生命为什么空虚”
            我想起极其著名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IP属地:江苏7楼2014-01-04 2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