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相公吧 关注:20贴子:1,897
  • 4回复贴,共1
搬家后没电话,很久没能上网,直到现在也不能上。这次反客要听点昆曲老 
唱片,说是对京戏不感兴趣了,故尔托天线替我发个帖子,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声明,我决不会为谁失去对京剧的兴趣而感到高兴的。我的观点是, 
在现在的情况下,谁若只对"昆剧"感兴趣而对京剧知之甚少的话,我敢说,其趣 
味同越剧、黄梅戏差不了多少。--说这话会得罪一大批人,我不在乎。我上网不 
是来广结人缘的。--事实上,自有声音乃至图像的保存技术以来,昆曲早已衰落 
,能够反映昆曲本色的音像资料寥寥可数。同时京剧则在她的黄金时期留下了一 
大批唱片、剧照以及少量的电影,这些资料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声乐、传统表演 
的艺术理念,而其中的有些资料,比后来昆剧界的音像资料更能反映昆曲之本色 
。譬如陈德霖以及程砚秋早年的京剧比朱传茗的昆曲更能体现昆曲旦行的声乐特 
点;至于何桂山的花脸、乃至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老生,更足作为昆曲同行当演唱 
的法帖,--同时期的昆曲、昆剧界几乎没有什么非常杰出的花脸和老生,拿老生 
来说,北有红豆馆主,南有张紫东,偏偏两位都不曾留下声音资料。总之,就清 
末民初这一时代而言,昆曲所代表的我国的歌唱、表演传统正逐渐渗入京剧(虽 
说在音韵方面差异颇大),故尔我尤为珍爱此一时期的京剧唱片(其中有昆曲的 
影响,也有其他剧种的影响),一般而言,它们代表着较为纯正的中国风格、中 
国派头,可以说,古意犹存焉。然而由于社会的变革,京剧很快地进入商业化阶 
段,人为炒作与趋时更新相辅相成,愈演愈烈,泡沫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不过无 
论如何,就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京剧而言,古意(指精神)虽日丧,古法(指功夫 
、技巧等)则仍或存焉,也就是说,那个时代不少人还有真玩意儿(我之所以极 
端反感越剧与黄梅戏,就是因为它们完全是人为催生的泡沫,--除了泡沫还是泡 
沫,前者是由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商品经济以及某些政治势力催生的,后者则是 
由五十年代群众文艺路线催生的)。至于五十年代以后的京剧,皮黄的坛子上早 
就为此头破血流过,我也不想说什么了。 

   回过头来看昆曲和昆剧。昆曲向有清、戏之分。清工代表着传统的昆曲唱法 
,戏工则是趋时而变。但清工由于其业余身分,较难涉足与商业密切相关的唱片 
业,所以业余人士灌唱片远少于演员。像张紫东、谢绳祖、谢佩真等在清曲方面 
有着极高造诣的曲家都没能留下他们的声音。所幸的是,当时的业余曲家,一般 
社会地位还比较高(相对于现在而言),家境也较为殷实,又有穆藕初这样的人 
物资助,因而多少留下了些资料。其中最足珍贵的是俞粟庐1921年在百代公司灌 
的六张半钻针唱片。可惜录制技术不佳,吹笛伴奏不理想,未能留下完璧。1926 
年,高亭公司又出版了一批沪上诸曲家的唱片,留下了俞振飞、项馨吾、项远邨 
、高砚耘、王慕诘、杨习贤、袁安圃、徐凌云、张某良、翁瑞午的歌声以及赵桐 
寿的笛音。后来俞振飞又在开明公司灌过三张唱片,就他本人的歌唱艺术而言, 
可称登峰造极。不过同时及以后,除徐炎之、程禹年在南京、台北灌过少量唱片 
外,就不大有业余曲家灌唱片了,代之而起的是传字辈中的顾传玠朱传茗及沈传 
芷张传芳。顾传玠朱传茗有人捧,唱片前段必报:"××公司特请昆曲大家顾传玠 
朱传茗唱……"然而听顾传玠的唱,实在不敢恭维;另外三个旦角要好些,但与传 
统昆曲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至于北方,则是演员一统天下,韩世昌算是佼佼者 
,另有陶显庭、白云生、庞世奇等留下了较多的唱片,这可以代表昆弋系统的风 
格,但与清工相去甚远;而同时北方的清工曲家,一个都没能留下他们的声音。 
事实上,演员的专长在表演,清唱并非所长,唱片并不能纪录其表演;曲家善于 
清唱,却鲜有机会灌唱片,其歌声难以播于后世,然则昆曲之不传几成定局。拿 



IP属地:黑龙江1楼2005-07-31 09:46回复
    京昆也是我的爱好,这里清静的氛围,让人似乎到了世外桃源


    IP属地:江苏3楼2005-08-02 15:44
    回复
      • 123.113.196.*
      看了,很感兴趣.请教,何以确定昆曲唱片没有大量翻录呢?50年代似乎做过,不过没有公开发行.怕的是"文革"期间遭劫.杨荫浏先生录<二泉映月>时,就录制了天韵社的演奏,可至今没听到过,失传的原因恐怕也相同.我以为,研究演员宜以其巅峰时期的唱片为分析对象,而谈剧种,尤其是唱法,源流和剧目演出本来面目时,唱片都可以参考,而不能专以某一家为具体对象.这只能寄望于专业收藏机构了.


      4楼2009-10-13 10:25
      回复
        • 221.212.195.*
        看了胡教授昨天写的文章,这里不再对文章中的观点一一的评论。直接说自己的看法得了。
        广义上的词有两种一种是倚声而填的曲子词,还有一种则是按照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填写的长短句。狭义的词指的就是曲子,不包含近体的长短句。
        本来这两种填写方法泾渭分明,在各自的领域里独领风骚。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可是近体诗人却因对倚声填词的态度而心生芥蒂,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今天特地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倚声填词。
        要想理解倚声填词,就先得分清古音与今音之间存在的差别
        首先,古音并无轻重之分,一律都是重读,不过有长有短,平声最长,入声最短
        其次,今音的发音在长短上一致,可是却有轻有重,


        5楼2009-11-19 16:34
        回复
          • 221.212.195.*
          看了胡教授昨天写的文章,这里不再对文章中的观点一一的评论。直接说自己的看法得了。
          广义上的词有两种一种是倚声而填的曲子词,还有一种则是按照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填写的长短句。狭义的词指的就是曲子,不包含近体的长短句。
          本来这两种填写方法泾渭分明,在各自的领域里独领风骚。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可是近体诗人却因对倚声填词的态度而心生芥蒂,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今天特地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倚声填词。
          要想理解倚声填词,就先得分清古音与今音之间存在的差别
          首先,古音并无轻重之分,一律都是重读,不过有长有短,平声最长,入声最短
          其次,今音的发音在长短上一致,可是却有轻有重,且无阴平,阳平的区别,按照规定,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声。
          这是它们的一般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填词谱曲上最大的区别则是古音的四声平上去入是无法通转的,平声就是平声,上声就是上声,去声就是去声,入声更是如此。这是古音的缺陷,也是古人在填词谱曲的过程为何相当繁复的原因。
          也许胡教授会问为何一定要用语言去表达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呢?那是因为,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远胜于语言,无论是哪种语言,都无法替代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甚至可以说,作为韵文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就是在模仿音乐而形成的拟音效果,散文模仿不了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顶多就是配乐诗朗诵而已。
          这就是合乐而唱的缘由,既然要合乐而唱,那就要按照音乐的属性来重新考虑我们所拥有的文字,让字的声调与工尺谱的音调相适应。现代的今音做到这一点非常容易,四声可以任意通转,第一声通第四声在歌唱的时候可以任意的转化,可是古人做不到。他们的四声不能任意通转,还要运用语言去表达音乐所能表达的情感。所以就将四声各分阴阳,再分清浊。通过这样繁复的划分,出现了吴越地区的七音和闽粤地区的九音。声随调转,倚声家填词的时候重视的不是一首词当中字的平仄是什么,那样意义不大,他们注重的是这个字的声调到底是第几声,能否和旋律相适应。至于平仄,“韵律一出,平仄自成”,那是他们填写完歌词之后自然形成的产物,歌词已经填出来了,只要能够合乐而唱,是平是仄已经无关重要了。


          6楼2009-11-19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