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目前,在国内不管是无害化的处理技术,还是生成物的最终出路均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印染废水处理环节中的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中的一颗 “定时炸弹”。目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可以降低成本,混合污泥的处置一般仅采取堆放或填埋等简单的方法进行处理,给自然环境以及子孙后代埋下了很大的污染隐患。尤其在一些印染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纺织印染混合污泥由于长年累月的堆放或填埋积累,已到了超过了无污泥堆放填埋地方的可怕程度。
印染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以上方法虽然有效,但耗资大、运行费用高,并受适用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外以生物处理,尤其是好氧生物处理为主,且以接触氧化和表面加速曝气法占绝大多数。好氧生物处理印染废水,BOD去除效果明显,一般可达80%左右,但COD和色度去除率不高。另外,近年来随着化纤织物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发展,印染废水含有大量PVA浆料和新型助剂等降解物,使印染废水COD达到2 000~3 000 mg/L,而且BOD/COD由原来的0.4~0.5下降到0.2以下,处理难度增加。原有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由70%降至30%左右,甚至更低。
一、传统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缺点---污泥量大
纺织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性大、水质变化大,色度高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砂类物质、无机盐等。目前印染废水常规处理工艺一般是物化+生化工艺,由于此工艺药剂用量大,污泥产量多,操作管理麻烦。最致命的缺点是污泥产量大,处理费用高,易引发环境污染和二次污染。
印染废水有机物含量大浓度高,仅物化处理其污泥量就可高达1%-3%。污水处理站设备以生化加物化处理工艺产生1%的污泥计算,每处理1000吨染整废水将产生10吨湿污泥,脱水后为1.5立方米干污泥。对一个日处理10000吨染整废水厂,每天就有15立方米干污泥产生。印染废水处理污泥属危险废物,现有技术处理处置困难,再生利用率低,处置成本高。据国外资料介绍,污泥处置费用占到整个污水厂费用的50%-70%。国内也占到40%左右。
为此国家已出台文件规定:印染废弃物必须送达指定焚烧炉实行统一焚烧,污泥处置费高。数量大,有毒害,难处置的印染污泥,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处理污泥,其费用甚至超过了废水处理运行费用,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大,污泥越来越成企业沉重的包袱。为此,印染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必将集中在减少或不产生污泥,从而减少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环境污染。
I
印染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以上方法虽然有效,但耗资大、运行费用高,并受适用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外以生物处理,尤其是好氧生物处理为主,且以接触氧化和表面加速曝气法占绝大多数。好氧生物处理印染废水,BOD去除效果明显,一般可达80%左右,但COD和色度去除率不高。另外,近年来随着化纤织物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发展,印染废水含有大量PVA浆料和新型助剂等降解物,使印染废水COD达到2 000~3 000 mg/L,而且BOD/COD由原来的0.4~0.5下降到0.2以下,处理难度增加。原有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由70%降至30%左右,甚至更低。
一、传统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缺点---污泥量大
纺织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性大、水质变化大,色度高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废水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砂类物质、无机盐等。目前印染废水常规处理工艺一般是物化+生化工艺,由于此工艺药剂用量大,污泥产量多,操作管理麻烦。最致命的缺点是污泥产量大,处理费用高,易引发环境污染和二次污染。
印染废水有机物含量大浓度高,仅物化处理其污泥量就可高达1%-3%。污水处理站设备以生化加物化处理工艺产生1%的污泥计算,每处理1000吨染整废水将产生10吨湿污泥,脱水后为1.5立方米干污泥。对一个日处理10000吨染整废水厂,每天就有15立方米干污泥产生。印染废水处理污泥属危险废物,现有技术处理处置困难,再生利用率低,处置成本高。据国外资料介绍,污泥处置费用占到整个污水厂费用的50%-70%。国内也占到40%左右。
为此国家已出台文件规定:印染废弃物必须送达指定焚烧炉实行统一焚烧,污泥处置费高。数量大,有毒害,难处置的印染污泥,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处理污泥,其费用甚至超过了废水处理运行费用,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大,污泥越来越成企业沉重的包袱。为此,印染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必将集中在减少或不产生污泥,从而减少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环境污染。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a101fa7e36a85edffa8cfe2b795409d8/6623ce88d43f8794b9f2db00d01b0ef41bd53a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