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位局长的事迹是相当感人的。我们已经不需要了解他更多的事迹,新闻导语中讲的两个细节,就足以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自我要求严格的清正廉洁的干部。按照我的预测,这样的好人好事一定会引起网友热捧:赞扬的,感叹的,表示敬意的,愿意向他学习的,应该是好评如潮吧?然而,我预期的热评根本没有出现,反而有点“冷遇”的样子。
跟帖不少,到中午时已经有4000条,表示赞扬、歌颂的确实有,如“他人格上的高度让我们仰视”,“很久没有这样感动了”。但是,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意见”。例如有不相信的:“真的不敢相信,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官员”;有不理解的,“看完觉得很堵心,想说一句:很可爱,但很无奈,你为什么这么傻”;有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样的人已经成了官场“怪物”,甚至最后成为工会主席也是明升暗降,是“吃不开”的结果。
观点不同,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更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但是,人事局长的感人事迹遭冷遇,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类先进事迹能给公众带来多少消除腐败、官场清廉的希望。
按照我们过去的看法,一个官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得到公认的主流价值观,于是,通过宣传这个典型,有助于确立这种价值观,促进广大干部向他学习,从而产生更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可惜的是,我们的这种传统做法,其实效果并不很明显。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这样的干部并不很多,而官场腐败却相当严重,靠宣传这样的好典型确实难以扭转这种局面。二是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教育,可以引导广大干部向他学习,这种做法的效果也很有限。因此,公众对他的事迹并没有热捧。
如果通过教育还不能保证所有干部都变成他那样的人物,那么,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因为失去约束的一切权力都可能为所欲为,都必然腐败,因此必须把权力“关进笼子”。本来,“惩恶”与“扬善”,“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过多依靠正面宣传教育来“扬善”和“扶正”,而在“惩恶”和“祛邪”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于是,普通百姓对“扬善”和“扶正”的功能产生了怀疑。所以,本着矫枉过正的原理,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加大宣传好官员的同时,更要在“惩恶”和“祛邪”上下大工夫。
跟帖不少,到中午时已经有4000条,表示赞扬、歌颂的确实有,如“他人格上的高度让我们仰视”,“很久没有这样感动了”。但是,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意见”。例如有不相信的:“真的不敢相信,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官员”;有不理解的,“看完觉得很堵心,想说一句:很可爱,但很无奈,你为什么这么傻”;有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样的人已经成了官场“怪物”,甚至最后成为工会主席也是明升暗降,是“吃不开”的结果。
观点不同,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更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但是,人事局长的感人事迹遭冷遇,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类先进事迹能给公众带来多少消除腐败、官场清廉的希望。
按照我们过去的看法,一个官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得到公认的主流价值观,于是,通过宣传这个典型,有助于确立这种价值观,促进广大干部向他学习,从而产生更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可惜的是,我们的这种传统做法,其实效果并不很明显。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这样的干部并不很多,而官场腐败却相当严重,靠宣传这样的好典型确实难以扭转这种局面。二是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教育,可以引导广大干部向他学习,这种做法的效果也很有限。因此,公众对他的事迹并没有热捧。
如果通过教育还不能保证所有干部都变成他那样的人物,那么,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因为失去约束的一切权力都可能为所欲为,都必然腐败,因此必须把权力“关进笼子”。本来,“惩恶”与“扬善”,“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过多依靠正面宣传教育来“扬善”和“扶正”,而在“惩恶”和“祛邪”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于是,普通百姓对“扬善”和“扶正”的功能产生了怀疑。所以,本着矫枉过正的原理,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加大宣传好官员的同时,更要在“惩恶”和“祛邪”上下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