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口译的旺季,也是不少新译员进入市场的大好时机。但在忙于接活儿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自我保护,否则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更重要的是口碑和声誉。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自从业以来,我一直小心谨慎,但没想到还是低估了人类天性中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弱点。那是一次外国客户与中国艺术家就策划展览举行的私人会谈,我是被临时抓去救场的,对双方都不了解,也来不及查任何资料。在谈判过程中,凭经验我感觉到外方对中方的经纪人颇有不满,但谈判过程尚且顺利。当天的会谈结束后,双方决定择日再谈,问题就出在这里:没有当场定下时间,而是决定到时由外方通知翻译(我)后再转告中方。到了约定当天,外方擅自做主更换了谈判地点,而且没有及时通知我和中方,又借口路况不熟,让我和中方冒雨赶过去找他们。待我们到达后,外方又借口时间耽搁太长,误了他们接下来的日程,只想谈不到20分钟就要结束。中方代表非常愤怒,指责外方没礼貌且不讲信用,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外方装作一脸无辜,把矛头指向了作为翻译的我。我当时愤怒地近乎绝望:明明之前多次沟通确认过,可外方就是死不认账,还叫嚣着让我拿出证据。最后,我当场告诉外方,让他们另请高人,三方以不欢而散收场。从那以后,每次涉及和客户通电话,我都会录音以存证据,直到费用结清后一个月再无事情发生才删除音频。
我从这件事中吸取到一个深刻的教训:就大多数人而言,对承担责任的恐惧是他们本能地选择逃避、推卸甚至嫁祸于人,而素昧平生的翻译则成了最好的“替罪羊”:老板惹不起、客户不能丢、同事也不能得罪,而译员大不了可以下次换人,那就由他/她来背黑锅吧!我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绝不为别人的过失背黑锅是我做人的底线。世道的险恶逼我不得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保:
1、留存证据。会前,在与客户或主办方沟通时,能用邮件就不打电话,白纸黑字胜于过耳即忘的语音;如果必须电话沟通,最好录音,以防对方事后抵赖;会中,最好带着录音设备,一方面便于会后总结提高,一方面留下证据避免有关方空口无凭找碴扣钱;收工前,拿出一张译员测评表找个看起来比较好说话的人(最好是老外)给自己打分写评语;会后,留好所有通讯联络资料等待酬劳;收到报酬后,及时向雇主和客户致谢。
2、明确分工。有些会务方或客户总想把从外面请的译员当作本方一个可以随便使唤的劳动力,这时就需要译员及时沟通、明确分工。有些新译员出于热情或发展客源的需要不假思索一口答应、大包大揽下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工作,但万一出了问题,吃亏的只有自己。
3、准备充分。这里不仅指语言和知识储备,更指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有些演讲者出言不慎,被人抓住把柄后不愿承担责任反而指责翻译。我的习惯是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护自己,绝不替人背黑锅(有的译员可能怕得罪客户默不作声,但天知道这背后的责任有多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造成多大打击。万一需要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客户,可能最严重的结果是在市场上待不下去了)。因此,我平时在家会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思考应急措施和回答方法,一旦真出现问题,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在中国,翻译市场远远谈不上完善,译员,特别是中低端市场的年轻口译员更是因为可替代性强而未能纳入受保护范围。因此,译员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名誉和口碑,争取早日将自己打造成口译市场的知名品牌。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自从业以来,我一直小心谨慎,但没想到还是低估了人类天性中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弱点。那是一次外国客户与中国艺术家就策划展览举行的私人会谈,我是被临时抓去救场的,对双方都不了解,也来不及查任何资料。在谈判过程中,凭经验我感觉到外方对中方的经纪人颇有不满,但谈判过程尚且顺利。当天的会谈结束后,双方决定择日再谈,问题就出在这里:没有当场定下时间,而是决定到时由外方通知翻译(我)后再转告中方。到了约定当天,外方擅自做主更换了谈判地点,而且没有及时通知我和中方,又借口路况不熟,让我和中方冒雨赶过去找他们。待我们到达后,外方又借口时间耽搁太长,误了他们接下来的日程,只想谈不到20分钟就要结束。中方代表非常愤怒,指责外方没礼貌且不讲信用,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外方装作一脸无辜,把矛头指向了作为翻译的我。我当时愤怒地近乎绝望:明明之前多次沟通确认过,可外方就是死不认账,还叫嚣着让我拿出证据。最后,我当场告诉外方,让他们另请高人,三方以不欢而散收场。从那以后,每次涉及和客户通电话,我都会录音以存证据,直到费用结清后一个月再无事情发生才删除音频。
我从这件事中吸取到一个深刻的教训:就大多数人而言,对承担责任的恐惧是他们本能地选择逃避、推卸甚至嫁祸于人,而素昧平生的翻译则成了最好的“替罪羊”:老板惹不起、客户不能丢、同事也不能得罪,而译员大不了可以下次换人,那就由他/她来背黑锅吧!我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绝不为别人的过失背黑锅是我做人的底线。世道的险恶逼我不得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保:
1、留存证据。会前,在与客户或主办方沟通时,能用邮件就不打电话,白纸黑字胜于过耳即忘的语音;如果必须电话沟通,最好录音,以防对方事后抵赖;会中,最好带着录音设备,一方面便于会后总结提高,一方面留下证据避免有关方空口无凭找碴扣钱;收工前,拿出一张译员测评表找个看起来比较好说话的人(最好是老外)给自己打分写评语;会后,留好所有通讯联络资料等待酬劳;收到报酬后,及时向雇主和客户致谢。
2、明确分工。有些会务方或客户总想把从外面请的译员当作本方一个可以随便使唤的劳动力,这时就需要译员及时沟通、明确分工。有些新译员出于热情或发展客源的需要不假思索一口答应、大包大揽下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工作,但万一出了问题,吃亏的只有自己。
3、准备充分。这里不仅指语言和知识储备,更指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有些演讲者出言不慎,被人抓住把柄后不愿承担责任反而指责翻译。我的习惯是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护自己,绝不替人背黑锅(有的译员可能怕得罪客户默不作声,但天知道这背后的责任有多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造成多大打击。万一需要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客户,可能最严重的结果是在市场上待不下去了)。因此,我平时在家会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思考应急措施和回答方法,一旦真出现问题,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在中国,翻译市场远远谈不上完善,译员,特别是中低端市场的年轻口译员更是因为可替代性强而未能纳入受保护范围。因此,译员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名誉和口碑,争取早日将自己打造成口译市场的知名品牌。